北京金控集团范文仲:金融创新兴于技术,成于制度

12月12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举行。据了解,年会金融主论坛的主题为“稳金融、稳经济”。

北京金控集团范文仲:金融创新兴于技术,成于制度

北京金融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文仲表示,目前,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短期周期性的风险,这由周期经济的增长、扩张和收缩引起的。

另一方面长期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金融建立在信息和信心基础上的特殊行业,这一轮信息的革命正在显著的改变金融业态和金融的商业模式。

“我们处在钱庄票号向现代金融银行转变的时期。” 范文仲表示,商业银行运营的根本要素正在改变,其中信用风险、场景风险是众多要素中较为重要的。

在信用风险方面,管理分为贷前信用评估,贷后风险管理,以及贷中风险利率定价,在这些三大重要的环节,正发生一些深刻的改变。

贷前的信用评估,已经从个人单维独立式财务的还款记录,向社会全维度的信用评估转变。

贷后的风险管理方面,以前从借贷者的定期还款付息的表现,来阶段性的判断贷后的风险。但是现在由于有了供应链、区块链等金融发展新技术,可以在贷后对于这些资金的使用,可以实行全流程可视化的管理。

最后风险定价,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定家,一般会有一个基准。根据银行基准利率,上浮或者下浮一个区间,所以实际上是一个区间类型的区域定价。但是现在由于可对一个借款者,借款的企业实行全维度的信用判断,我们形成多维度的信用向量的空。

在这个向量空间下,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就是实时变动动态的曲线。这个曲线一一映射到利率光谱,随着一个人企业信用的转变,企业信用实时变化。

交易成本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银行交易成本获客成本、授信成本、客服成本、合规成本这些重要方面。首先从获客成本原来靠分支机构开户进行获客,变成了线上、线下各种场景的导流。在未来可能还会实现生物识别这样一个线上远程的全面开放。

在授信、审贷成本,以前授信需要授信人的核准,需要一些审贷会议的流程批准。但现在对于小额的授信,完全可以建立在大数据、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实行人工智能的审核,所以对于一个借款、贷款的企业,可以形成实时判断,瞬间放量。

另范文仲指出,最近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北京金控集团也在打造小微企业金控服务平台,将会用新的方式来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要为小微提供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在这个时间点,我们认为这个难题有可能会实现突破。

在模式方面,以前商业银行是一个吸储放贷的传统机构,跟客户的交易就是“一锤子买卖”,存款交易,取钱的交易,或者放贷的交易,而希望这种交易越快完成越好,可以服务下一个客户。

“但现在我们慢慢的转变为,我们希望通过一些高频的交易,一些持续化的交易,来提高客户的黏性,来提高我们对客户的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转变。”

其实在未来,商业银行跟互联网公司本质上没有区别,追求的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同时要越来越深的了解客户。所以真正未来的竞争力在于对客户的了解。在这方面我们商业银行一定不能再做传统的吸储放贷思维的机构,而要做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社区,一个体系平台。

在谈到很多的监管科技的变化,其实这些变化将会导致未来的监管方式、监管措施、监管架构发生重大转变。

在谈到很多的监管科技的变化,其实这些变化将会导致我们未来的监管方式、监管措施、监管架构发生重大转变。

但在未来,监管机构也会像金融机构一样,变成大数据的平台。现在提到新的词,叫监管科技。

这方面监管机构未来将会具有巨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在每一家被监管的金融机构都要留有数据的接口。每一些区块链都有监管的节点。监管变的非常透明,监管成为每个行业数据的“大脑”。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大数据未来的金融行业进行管理。

在这个基础上,传统的监管工具会发生变化,以前监管分析更多是靠报表,银行靠评级,一些重要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的指标。但未来由于对于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风险能够全维度的了解,实际上监管已经不再是纸面上的报表,而是有一个实时动态的图景分析,甚至是可以变动的。

总体来讲,技术创新如果单兵突进,一定会出问题,未来技术推进上一定要做配套建设,配套体现金融基础设施上,大数据的管理体系,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这就是基础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我们要认识到是经济的核心资源,数据就是核心的经济资源。经营管理基础设施机构一定要有公益性,一定要有公信力。不能为股东服务,同时具有社会的公信力、号召力。

另外传统的风险,社会风险,像非法集资,我们的庞氏骗局、高利贷,就会披着技术的外衣卷土重来,如何区分这些风险和真正技术的实质,一定要在这些方面能够完善制度。

因为现在的金融创新已经大大提升了金融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我们有一个个人的观点,金融的创新是兴于技术,但是成于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