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劍之——魚腸劍

《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使專諸置魚腸劍炙魚中進之。"意謂極小之匕首,可藏置於魚腹中。《吳越春秋》:"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曰魚腸,二曰磐郢,三曰湛瀘。"一作"豪曹"。一說謂劍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魚腸。見《淮南子·修務訓》:"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之不能斷,刺之不能入"漢高誘注。參閱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

十大名劍之——魚腸劍

一種說法是認為因為劍身上的花紋猶如魚腸,這種魚腸倒不是指生魚的內臟,而是要將一隻魚烤熟,剝去兩脅,然後再看魚腸,則有點像古劍劍身上的紋路,曲折婉轉,凹凸不平,因此而得名。據說清朝吳大皙藏有戰國魚腸劍的墨拓本,滿刃花紋畢露,就宛如魚腸一般。其實不光是魚腸,劍紋還可以像龜文、像高山、像流波、像芙蓉……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魚腸劍之得名,就是由於它小巧得能夠藏身於魚腹之中,一種可能是魚腸劍的劍身細長柔韌,能夠沿魚口插入,在魚的胃腸中曲折彎轉,而抽出時則恢復原形,鋼韌無比,熠熠生光;另一種可能是魚腸劍為諸多名劍中十分小巧的一枚,如短刃,如匕首。

魚腸劍既成,善於相劍的薛燭被請來為它看相,薛燭的相劍本領猶如通靈一般,他感受到了魚腸劍中所蘊藏的信息,因此回答道: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原來這把劍生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來弒君殺父的,真是太可怕了。後來越國進獻寶物給吳國,這柄劍因此由越而入吳。相傳吳王闔閭,也就是公子光,曾得到過這五口寶劍其中的三口,即勝邪(盤郢)、魚腸和湛瀘。

十大名劍之——魚腸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