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蘇聯的重型坦克幾乎都有後射機槍,那與步坦協同衝突嗎?主戰坦克為什麼沒有?

倒之策


IS系列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KV-1重型坦克, T-40輕型水陸坦克\r IS系列重型坦克\r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準備用於對付當時德軍重型坦克的。該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設計項目編號是223)是1942年3月蘇聯決定在車爾亞賓斯克實驗工廠獨立設計的重要工程,蘇聯2號N.V.Tseits設計局被指定為主設計局。\r 1943年秋,第一批三輛樣車被製造出來,該車是KV-85重型坦克的改進型,所以也安裝一門85mm火炮。故也稱IS-85坦克。在向國防委員會派來的一個專門委員會作了表演並完成規定的試驗以後,IS-1重型坦克即被批准定型。由於採用了新的傳動裝置和轉向結構,機動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裝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強。在IS-1坦克投入生產時,德軍就已經裝備了"虎"式重型坦克。該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發射的穿甲彈初速為930m/s,在1000m距離上的垂直穿甲厚度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於"虎"式坦克。根據這一情況,蘇軍給IS-1重型坦克裝上100mm火炮,並稱之為IS-100坦克,但這種坦克沒有批准投產,因為蘇軍已經研製出裝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後的IS-2重型坦克。\r T-34中型坦克\r T-34中型坦克是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嘔心瀝血之作,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84070輛,其型號主要為兩種:安置76.2mm坦克炮的T-34/76與安置85mm坦克炮的T-34/85。其帶有傾斜裝甲的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r KV-1重型坦克\r KV-1重型坦克於1939年2月由科京領導的設計小組研製,以蘇聯國防委員會主席K·伏羅希洛夫的名字命名。1940年2月,由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生產,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共生產了636輛。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由坦克城共生產了13500輛KV系列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r T-40輕型水陸坦克\r T-40輕型水陸坦克於1941年初裝備蘇軍偵察部隊和坦克通信部隊。其車體與船的形狀有點相似,它的前部寬大而低矮,炮塔裝在車體左側略靠後的地方。車體備有浮動油箱以便提高浮動能力。水上行駛時,由裝在車體尾部的一個四片螺旋槳驅動,由2個舵操縱航向。戰鬥全重5.6噸,乘員2人。武器有12.7毫米機槍和7.62毫米機槍各1挺,彈藥基數分別為550發和 2016發。發動機為6缸水冷汽油機,功率62.5千瓦。最大公路速度4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50千米,最大水上速度6千米/小時。T-40A輕型水陸坦克在車首裝有防浪板,車首頂部扁平的側板改為流線型。T-40C輕型水陸坦克增加了車體和炮塔某些部位的裝甲厚度。\r 二戰初期,在德軍“閃電戰”的突擊下,蘇軍遭到慘敗,大量的T-26一類輕型坦克被德軍擊毀或繳獲。少量T-40水陸坦克也被殲殆盡。慘痛的教訓使蘇聯軍方人士認識到,蘇軍當時所裝備的輕型坦克和水陸坦克的裝甲防護力嚴重不足,再繼續生產T-40一類水陸坦克已無意義。所以,T-40水陸坦克僅在蘇德戰爭初期有少量生產。


看活潑已


後射機槍和步坦協同有啥衝突啊?這個機槍沒有專門人去操作的,只是讓車長在觀察到後邊有敵軍來扒車時候,方便直接槍斃的一種設計。這種腦洞我印象中除了蘇聯喜歡用之外,日本的坦克上也很普遍。

個人看來,這是一種早期將坦克還作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的一種落後思路(早期比如英國水櫃,德國A7V,射擊口的朝向都很多),但因為慣性使然,加上後方開口的成本也不算高,因此到二戰時期,蘇聯和日本依舊延續了這種設計。


雖然說後射機槍不太符合二戰時興起的機動作戰,但也不能說完全沒用。

比方二戰時德軍步兵的反坦克手冊中,有諸如砸開發動機撒熱格柵往裡邊丟手雷的玩法。

也有在坦克炮塔後邊空隙處丟地雷或者炸藥的玩法,這個時候如果車長觀察到了這批反坦克拆遷隊圖謀不軌,還是可以操機槍突突突的。


瘋狗的輕武


二戰期間坦克只要空間允許,都會在炮塔後面開個口並安裝一挺機槍,這挺機槍由車長控制並掃射位於坦克後面的敵方士兵,可是為何現代的主戰坦克取消了這種設計呢?原因且聽我娓娓道來。

我們都很清楚,坦克是一戰期間出現的新生產物,而那個時候戰爭態勢普遍為塹壕坑道作戰,也就是許多士兵都躲避在塹壕內,只等敵人衝過來在開火射擊。可是坦克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戰爭模式,一般情況下坦克會快速碾壓過塹壕並利用自身裝備的火炮與機槍清掃敵人。

可那個時候的士兵卻跟不上坦克的速度,畢竟由於一戰是塹壕戰,所以戰場上遍佈鐵絲網與炮彈炸出的爛泥坑,再加上由於坦克屬於新興產物,步坦協同的概念更是沒有,坦克在跨越過塹壕之後經常會面對孤立無援局面,也正是如此,一戰期間的坦克火炮與機槍重點要部署在側面和後面。

一戰結束之後積累了坦克實戰運用經驗,等到二戰開始時坦克需要對付來自後方的敵人理念也被繼承了下來,可是當二戰進行到了中期各國發現,由於二戰的戰鬥模式已經不同於一戰,許多時候由於步兵已經能跟隨坦克一起行動,所以後射機槍作用越來越小,再加上要在炮塔後方開洞無異於增加工時降低防禦,簡直就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二戰期間一般擁有坦克後射機槍的國家,基本上只有蘇聯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在坦克設計思想上比較落後,所以還會保留後射機槍,但後期蘇聯同樣摒棄了後射機槍方案,例如T-34、T-34\\85、T-44等,基本上都取消了後射機槍的方案,畢竟在戰時增加工時無異於是愚蠢。

另外後射機槍的消失,也完全得益於單兵反坦克炮的誕生。由於戰爭初期反坦克的主要手段基本上是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炮,但隨著戰爭繼續,坦克的威脅也是越來越多,有天空的飛機,也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坦克步兵。擁有這麼多威脅,僅僅是安裝一門後射機槍,倒不如把坦克自身的防禦力加強更為划算,而安裝後射機槍的開洞,無異於是為坦克創造弱點,自然要取消。

在冷戰的歲月裡,美蘇兩大國都總結了戰爭期間對於坦克的運用思想,最後認為坦克的反步兵火力,安裝一挺大口徑高射機槍和同軸機槍就足夠了,至於更強的反坦克火力,坦克自身也搞不定,所以加強步坦協同能力才是更好的辦法。

<strong>


九品侍衛


首先要肯定二戰中是存在“步坦協同作戰”的,只是某場戰鬥最終戰損比能夠凸顯“步坦協同”戰術是否成功,現代的步坦協同就是要力爭步兵與裝甲兵器低損耗為主。炮塔安裝後射機槍並不影響“步坦協同”,在沒有信息化兵種提供視野的時期靠自己的實力自保也是很重要的,即便是今天也沒有放棄高射機槍是一個道理。最後還得提一點這挺機槍的附帶作用不是用來威脅逃亡士兵的,別多想。


後射機槍在沒有高射機槍的前提下絕對是坦克兵的一道保障

二戰中的蘇聯坦克多以鑄造裝甲(鑄造炮塔)為主,與德國、英國焊接炮塔的坦克區別明顯,二戰中英國的坦克外表方正,和氣一點稱為紳士風度,難聽一點就是“紅茶不能撒”。德國二戰中的戰爭利器“虎式”重型坦克正是沒有采用傾斜裝甲和鑄造扛彈結構在戰爭末期出現了打得穿的都能打穿,打不穿的還是打不穿的情況,因此後人總會談論如果虎式採用傾斜裝甲會怎樣。當然“虎王”重型坦克的結局表明這只是幻想而已。步坦協同與裝甲兵器有後射機槍這種副武器關係不大,而在於裝甲兵器的綜合作戰能力,故障率高是不足以支撐一場消耗戰的。重型坦克速度較慢,炮塔轉速不及中坦因此出現自衛顧慮和很正常,安裝後射機槍這也可以理解為蘇聯的特色。


多數的二戰主要參戰國最早的時候無論是輕型坦克還是重型坦克都沒有高射機槍,只有美國比較例外。德國的重型坦克也會使用高射機槍

蘇德兩國立足自己的實際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戰爭機器,德國在進攻蘇聯時用坦克和空軍力量想再創“閃電戰”的輝煌,在進攻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時虎式坦克成了最強力的裝備,因此主裝甲和火力夠用的德國坦克就沒有後射機槍這種副武器,而是安裝了一挺車長機槍(高射機槍)。蘇聯方面不一樣,蘇德戰爭初期處於劣勢,空軍根本沒能取得制空權,加上“大清洗”過後兵將作戰能力低下,因此吸取教訓以後裝甲兵器開發必須以最惡劣的處境考慮“自衛”。這使得戰爭中後期具備遠距離擊穿虎、豹坦克前裝甲能力的IS-2重型坦克也保有後射機槍。


後射機槍與高射機槍並存的IS-2重型坦克

雖說裝甲開孔是比較忌諱的,但這限於前裝甲,因為像IS-2這樣的重型坦克炮塔後裝甲並不厚(德國戰爭後期再次也是四號後期型坦克,能夠較輕鬆擊穿IS-2側後),能被敵方坦克從後面打擊基本都會被擊穿(也可以打發動機)。戰後後射機槍被取消並不是因為這種設計影響防護能力。後射機槍的初衷原本就是必須的副武器,假如被德國步兵從後面爬上坦克並投擲手榴彈在艙內絕對是致命的(“T-34危機”中德軍面對kv重型坦克的應對方式之一)炮塔後射機槍是用來打步兵的。相對高/平射機槍來說它也有自己的優勢,在坦克戰鬥室內,對方的槍彈是無法殺傷車內乘員的,使用者非常安全。


車長暴露在車體外面射擊當然是危險的,使用遙控武器站就能省去了坦克乘員需求數量,並使得乘員生存性提高

現在沒有這種設計是因為有高射機槍替代後射機槍的部分作用,而且火力、機動、防護的均衡設計使得坦克沒有太多的空間容納一挺裝有彈藥的機槍在炮塔後部,再者三人成員組或四人成員組已經取消了通訊員在低矮的車體內也並不寬裕,最後大口徑炮彈佔用的規則空間很大,加上自動裝彈機則更加限制了後射機槍的排布。結果就是後射機槍可以取消,而今高射機槍也可以通過遙控武器站實現乘員的傷亡降低。當然主戰坦克性能比二戰時期的重型坦克更好,加上步坦協同的戰術完善也能使得坦克考慮自衛的顧慮降低,作戰效能也更高。至於爬坦克扔手雷炸戰鬥中的坦克我想幾乎只有電影中才能見到了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strong>


客矢解


蘇聯重型坦克的護尾機槍實際上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視覺死角而安裝的。這個和步坦協同並不矛盾。

坦克的盲區還有火力死角,現在就算是有了各種步兵反坦克火箭筒,各個國家的軍隊還是會訓練士兵使用炸藥包爆破筒一類的爆破器材來摧毀坦克,但是這樣做的代價很大,而戰果不佳,可能要傷亡幾十個人才能打掉一輛坦克。

重型坦克執行的戰鬥任務經常是支援步兵作戰,包括用自己的火炮摧毀機槍火力點,引導步兵衝鋒什麼的,在引導步兵衝鋒的時候,對方經常是會採取切斷步坦聯繫的方法,使坦克單獨進入守方陣地,然後利用坦克的視覺死角,由步兵投射手榴彈或者炸藥包一類的爆炸物摧毀坦克,這個時候坦克炮塔的後部由於是坦克內部的觀察死角,所以經常是對方勇敢步兵接近坦克的地方,這個時候,坦克的後射機槍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從後邊接近坦克並使用爆炸物來摧毀坦克的德軍教材。


現代軍迷重現的炸燬坦克的動作,坦克的護尾機槍就是這個時候用的。

當時蘇軍方面缺乏裝甲運兵車一類的步兵裝甲車輛,坦克和步兵之間非常容易脫節,造成坦克單打獨鬥的局面,而坦克失去步兵的保護其實也是挺脆弱的。在庫爾斯克,德軍的重型坦克被蘇聯步兵摧毀的不是小數,蘇聯的工兵甚至端著反坦克地雷往德國坦克的履帶下邊送,象沒有機槍的費迪南德突擊炮,裡邊的成員甚至是那些衝鋒槍從炮管裡邊往外掃蘇聯的步兵。蘇聯坦克在失去步兵保護以後,下場和德國坦克差不多。這種時候,一挺護尾機槍就顯出來存在的必要了。

不過,經過二戰的洗禮,各國陸軍都加強了步坦協同的訓練,同時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都投入了使用,使步兵和坦克的協同非常緊密了,有了步兵的保護,護尾機槍也就顯的多餘了,而且加一挺機槍還要在坦克炮塔上邊開洞,對於坦克的密封三防性能不利,既然沒有什麼用了,那麼這個機槍也就被取消掉了,同時取消的還有車體機槍或者叫航向機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