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媽呢?原來寶寶的這種心理從胎兒就開始了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Tina師在網上聽到過一個小段子

講孩子與父母聊天的區別:

說有個小孩子

每次和媽媽對話都是這樣:

媽,我渴了?

媽,我餓了?

媽,我的那本書呢?

媽,……

而對爸爸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爸,我媽呢?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這個段子讓人忍俊不禁

因為真的太有生活體驗了。

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媽媽就是上神一樣的存在,無所不能。

其實大家知道嗎?這可是有科學原理的。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從母嬰的方面來解釋的話

【爸,我媽呢】這種心理從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懷孕26周

胎寶寶就已經開始對母親進行學習和研究

有心理學家做過一系列的實驗發現:

從妊娠第26周開始,胎兒就會對母親的聲 音,心跳和身體的震動做出反應,之後這種反應水平不斷提高,並且在32周左右達到穩定狀態。

那麼我們憑什麼認定,胎兒對母親的這種記憶能夠維持到出生後呢?

在一項實驗中,我們向剛出生三天的嬰兒分別播放三段錄音。

錄音1 一段陌生人講故事的聲音。

錄音2 母親在妊娠期的最後6周為胎寶寶朗讀過的故事聲音。

錄音3 將母親的故事聲音進行處理,使聲音呈現出胎兒在子宮裡聽到的那樣。

這三段錄音分別對應三個奶嘴,最後發現:新生兒會更喜歡吸吮第三種奶嘴。並且當聽到熟悉的聲音時,新生兒的心率會加快,如果又回到陌生人的聲音,心率又會降低。

這表明:胎兒對出生前聽到的聲音產生了偏好。

由此可見:我們對母親的記憶從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新生兒時期

母親的照料,哺乳給予了寶寶更多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寶寶出生後需要獲取更多的滿足感和安全感,而母親對孩子的照料能恰如好處的滿足這種需求。

雖然此時的新生兒還沒有形成視覺記憶,但是母親與他更多的進行親密接觸,包括抱抱,換紙尿褲,哺乳,這些統統能

幫助寶寶將母親與快樂,滿足和被保護聯繫在一起。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這就是通過母親照護而建立起來的心理意象和愉快體驗。

孩子將母親視為自己獲取滿足的源泉,從那時候開始就有了“媽媽是神一樣的存在,她能幾乎滿足我全部需求”的心理。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小嬰兒時期

母親的面部表情,行為幫助孩子開始構建人類世界。

我們知道:新生兒出生後可見的視覺距離是23釐米,這恰巧是媽媽懷抱寶寶低頭俯視寶寶的距離。

我們來試想這樣一副場景:幾乎每個女人成為媽媽後都開始會說“兒語”,與大多數成人的行為不同,面對小嬰兒媽媽們的面部表情,說話方式,頭和身體的動作就會變得不一樣,有人說幼稚,有人說神經質,無論怎樣這都是小嬰兒喜歡的。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小嬰兒在可見的視覺範圍內,勇敢又毫不吝嗇地觀察母親的面部,聲音。這樣母親的行為恰好為嬰兒正在產生的經歷提供了人類交流以及關係。母親的這些行為對於是來自外界的原始材料,小嬰兒用這些材料開始建構關於人類事情的知識和閱歷。

理解萬歲!懷孕讓媽媽們轉變為右腦思維,媽媽們開始更理解孩子。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我們都聽過一孕傻三年,為什麼會這樣子?

原來,我們大部分成年人主要通過左腦思維,左腦主管我們的邏輯思維。而小嬰兒主要通過右腦思維,右腦主管我們的情感等等。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孕期母體經歷著各種各樣的變化,其中也有這樣的思維模式轉變。因為這樣的變化能夠讓媽媽在寶寶出生後很好的與孩子進行溝通,融入他們的世界,理解他們想要的並給予。

我們常說理解萬歲,雖然我們對於小時候的記憶是模糊的。

但是開始已經覺得媽媽是懂我們的,此刻起,“爸,我媽呢?”這種心理就已經開始建立。

科普結束

往期精彩回顧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END

爸,我妈呢?原来宝宝的这种心理从胎儿就开始了

Hi

關於備孕 懷孕 生子 育兒,你有什麼困惑

(美好孕產嬰 關注ID:mhtina)

(歡迎在喜馬拉雅FM 蜻蜓FM 搜索“高級母嬰護理Tina老師”免費收聽公益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