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報道我校60年辦學經驗: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成長壯大

《人民日報》報道我校60年辦學經驗: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成長壯大

《人民日報》報道我校60年辦學經驗: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成長壯大

資料圖片: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徐進良(右一),正在和華北電力大學團隊進行科研試驗,其科研團隊入選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對接行業企業現實需求

27萬學子走出華電校門,成長為能源電力領域優秀人才

讓電力造福人民、為國家奉獻清潔高效穩定安全電力

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呈逆向分佈,能否研發出電壓等級更高、輸送容量更大、送電距離更遠的輸電技術,實現將西部更多的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輸送到東部沿海城市?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交直流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先進核能發電……這些國家重大工程,如何攻克“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導致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行業異軍突起,對人才的需求也愈加旺盛,高校該如何應時而變、應需而變?

……

這些,是正在困擾我國能源電力行業創新發展的問題,也是所有華北電力大學人苦苦求索、立志攻堅的難題。

華北電力大學始終以國家戰略需求和行業重大發展需要為導向,經過60年耕耘建設,構建起了“大電力”學科體系,成為我國能源電力工業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

“崢嶸一甲子,華北電力大學因電而生、因電而變、因電而強,始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同向而行,承擔起為能源電力科學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的責任與使命,正在努力繪製一幅行業特色大學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華電樣本,點亮新時代的能源電力之光。”華北電力大學黨委書記周堅說。

做“頂天立地”科研

日前,華北電力大學一項進行了12年的研究——“多溫區多功能系列SCR脫硝催化劑與低能耗脫硝技術研發及應用”通過鑑定,研究成果解決了困擾我國工業脫硝的多行業多溫區工況複雜的技術難題,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自主創新技術解燃“煤”之急,從源頭扼殺霧霾,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華電方案”,這是華北電力大學服務國家戰略,做“頂天立地”科研的一個縮影。

時光回溯到34年前,從澳大利亞學成回國的一位年輕教師帶著僅有幾人的團隊,在保定校區教2樓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內,研發出了我國首臺微機繼電保護裝置,使我國在該領域一躍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終結了進口產品壟斷的歷史。這位年輕教師,就是後來在微機繼電保護領域卓有建樹的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楊奇遜。

劉吉臻院士是我國發電廠自動控制技術專家,主持研製成功我國最大容量1000兆瓦超超臨界機組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和世界首臺600兆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機組自動化控制系統,打破了該技術長期由國外壟斷的局面,給世界最高等級的火電機組成功裝上“中國腦”,實現了國產高端自動化控制系統的重大技術突破。

以楊奇遜院士和劉吉臻院士為代表的幾代華電人,活躍在國家能源電力科學的最前沿,攻克了我國電力行業發展過程中多項技術難題,為實現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

目前,華北電力大學已建有完整的能源電力科技創新體系,其中包括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火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個國家級以及29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為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服務國家能源電力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我們的科研既要頂天,也要立地。既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又要服務行業企業的現實需求,在很多關鍵領域解決了我國在能源電力領域‘卡脖子’的問題,並在科研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高端創新人才。”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介紹。

育“可堪大任”之才

在電氣創新班“工程電磁場”課程上,國家級教學名師崔翔教授總會通過互動式、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創造力,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欣賞。不僅如此,崔翔還在課堂上將看似枯燥的工程電磁場課程與歷史、美學、工程、創新相結合,“因為電力是集科學、技術與工程於一體的學科,對學生的培養,不光要重知識、重技能,還要重素質、重創新。”崔翔說。

華北電力大學有一批像崔翔一樣始終堅守在本科教學和育人第一線的專家教授。學校推行“名師班主任”制度16年,聘請思想品德高尚、學術造詣深厚、熱愛學生工作的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生班主任,充分發揮名師大家的“學術帶頭人”和“思想政治工作帶頭人”的“雙帶頭人”作用,把最優質的教師資源用在本科教育的“刀刃”上。

“隨著能源的轉型升級以及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行業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目標和新需求。學校以產學研結合作為橋樑,把脈行業發展新動態,不斷延展和豐富學科內涵,改造升級傳統工科、發展新興學科,推進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培養出更多複合型創新人才,服務國家能源電力發展。”副校長王增平介紹。

圍繞國家可再生能源大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學校超前佈局學科,於2007年成立國內首家可再生能源學院,目前已探索出一套相對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與近50家高校發起成立了“高校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聯盟”,華北電力大學為我國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的領跑者培養了大批人才。

為培養適應行業和用人單位需要的“厚基礎、強能力、求創新”的高素質“大人才”,學校還建構了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

由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和五大發電集團等大型電力央企組成的“高規格”大學理事會,每年都要集體會商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與70多家企業聯合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實行“雙導師”制,鼓勵學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60年來,27萬學子從華電走向工作崗位,成長為能源電力領域科學家、行業領軍人物、創新創業企業家等。當前,新能源等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使華電成為國家電網公司等大型電力央企接收大學畢業生最多的高校。

行“紮根大地”理念

在西藏的雅魯藏布江,有座藏木電廠號稱“西藏的三峽工程”。團隊帶頭人莊家強,是華北電力大學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1991屆畢業生。

“60年來,許許多多像莊家強一樣的華電學子,懷揣理想,發揮所學,在雪域高原為西藏電力事業奉獻青春。”校黨委副書記汪慶華自豪地說,“有電的地方就有華電人,沒有電的地方更要有華電人。讓電力造福人民、為國家奉獻清潔高效穩定安全電力,這是所有華電人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和責任擔當。”

學校立足於自身學科和人才優勢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學生深入雪域高原、草原牧場、大漠戈壁、長征之路,為貧困地區“送設備、送人才技術、送服務”,學校致力於幫助解決老少邊窮地區貧困群眾的“用電難”和脫貧問題。2009年暑期,華北電力大學師生深入西藏無電區調研;2010年8月,為西藏拉孜縣節村53戶無電居民安裝了太陽能照明設備,結束該村無電歷史; 2011年1月,再赴拉孜縣明碼村教授遊牧民使用太陽能設備;2011年玉樹地震後,提出一套適合災區電力重建的可行性方案,一年後參與設計論證的國家金太陽示範工程竣工併網發電……

學校還積極為地方政府服務,與地方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成立蘇州研究院等;作為主要發起單位成立我國第一個綜合性省級能源協會——北京能源協會,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籌劃發起“中國電谷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助力保定“中國電谷”建設;與中國華電集團公司共建“一帶一路”能源學院,推動能源電力行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我們一直秉承‘辦一所負責任大學’的理念,這就是要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更要對國家負責。”楊勇平說,未來,學校將繼續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建設美麗中國為己任,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能源及教育項目合作,深度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主動融入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雄安新區、保定“中國電谷”等的建設,全方位推進學校與經濟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在解決全球能源、環境等現實問題中貢獻華電智慧與華電方案。

校黨委書記周堅說,“華電人將積極肩負立德樹人崇高使命,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全力積極創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著力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華電力量!”

原文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10/25/nw.D110000renmrb_20181025_1-17.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