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大业一壶茶,万世宏图半柱香:茶文化中的香道艺术

“香”和人类文明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陪伴着中华文明走过了数千年的风雨兴衰,飘散在上下五千年的每处角落,不绝如缕,丝丝入内。“香道”就是这样在这种文明与文化的熏染下渐渐形成的,并且“香道”从繁盛到没落,从没落到复兴,现在的人们渐渐开始接触香道,了解香道与“茶道”相比,“香道”更有书香之气,雅人之思和养生之意。近年来,更多的人们用“香道”来招待贵重的客人,既养性修身,还显得有身份。瘾香带你了解“香道”的起源。

黄庭坚(题落尾寺四首》:“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痛,处处煮茶藤一枝。”斗室之间,捧泛黄书卷,与老友欢聚,点炷沉香,品道香茗。袅袅香烟,从博山炉间起,闻缕缕幽香,话世事苍黄,或指点江山,何其快哉?

千秋大业一壶茶,万世宏图半柱香:茶文化中的香道艺术

香,不仅是人类嗅觉的一-种感官感受,更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文化感受。

谈到香事,人们往往征引明朝屠隆的《香笺》:“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昧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揭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避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寥寥数语,把香的功效展露无遗。

值得注意的是,屠隆在《香笺》中把茶与香相提并论:“煮茗之余,即乘茶炉之便,取入香鼎,徐而蕉之。当斯会心境界,俨居太清宫与上真游,不复知有人世。”在这位文学家、戏曲家的心中,品茗之际,同时焚香,才能达到超越人世的悠然境界。正因如此,屠隆还有《茶笺》(后喻政收人《茶书全集》时,易名为《茶说》),对于茶品、茶效、品茶、茶、茶寮、人品等都有载录。

其实,认同茶与香相得益彰的文人墨客中大有人在。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便作有《南海陶令曾送水沉报以双并茶二首(之-)》,用形象生动的诗句,写出了茶和香友谊的交集,茶与香缠绵的深情:

“岭外书来谢故人,梅花不寄寄炉熏。

辨香急试博山火,两袖忽生南海云。

千秋大业一壶茶,万世宏图半柱香:茶文化中的香道艺术

苒惹须眉清人骨,萦盈窗几巧成文。

琼琚作报那能辨,双井春风辍一斤。”

诗人笔下,茶和香是君子之交的圣物,是故人旧友的纽带,是深情厚谊的流露,是千金难买的报偿。

这些文化名人,之所以毫不吝啬地同时赞美茶与香,是因为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真情实意。在中国茶文化体系里, “挂画、插花、焚香、点茶”是融为一体的生活“四艺”,也是文人雅士追求的精神“四雅”

从物质层面看,茶和香都以具有魅力的气息、气味为特征。茶的自然之气,纯真之味,一直吸引着人们品赏。香的幽兰之气,典雅之味,长期营造着迷人氛围。而且,茶和香都有不同的香气、香品、香味,都有千姿百态的风格和妙趣横生的表现。

从功能角度看,茶和香都具备养心、养性、养神、养身的保健养生功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保健、养生须从“性”“命”两方面人手才能合和,达到养生养性的目的。茶的医疗保健作用,是茶被发现与利用的重要原因。先秦时期形成的“香气养性”,正是中国香文化的核心理念与重要特色。两者的这种关联,早就被医药名家认识和践行。如葛洪、范晔、陶弘景、孙思邈、李时珍等的著述,都有记载。

从使用角度看,茶和香都讲究适度的享受空间,宜人的品赏氛围,参与的同道中人。同时,两者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都应该具有精湛、精细、精美的高超技艺。茶艺和香道作为独立文化形态举行活动时, 都有一定的程序,包括准备阶段、操作阶段、完成阶段,强调礼仪、礼貌、札节。并且,茶艺和香道都重在发挥本身的特色,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重色,或兼而有之,成为怡神悦人的旨归。

从精神层面来看,茶道和香道的核心都是“和”。这里的“和”,包括中和、和谐、和合、和光、和衷、和易、和平、和乐、和瑾、和煦、和胜、和成等多方面的意义。而且,以茶(香)雅志,陶冶个人情操;以茶(香)敬客,协调人际关系;以茶(香)行道,净化社会风气,两者也是一- 脉相承的。美化境界,诗化境界,禅化境界,是茶道与香道的追求。

正因如此,茶道和香道虽有时以单一-形式出现,但更多时候,两者是以相互融合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的。茶事生活中的香道文化,更接地气,更有广泛性,也更有活力和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动和深人民间的茶艺表演,也使融人其中的香道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与理解。而且,香道文化作为一-种独立文化形态正在展现出“东风第一枝”的新姿。

千秋大业一壶茶,万世宏图半柱香。

整理不易,感谢支持,希望大家能给小编支持和建议,写出让您更有收获的文章

千秋大业一壶茶,万世宏图半柱香:茶文化中的香道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