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供需格局看進口對玉米影響

自中美元首會晤以來,玉米及替代品取消加徵關稅擴大進口的預期一直牽動著市場的神經,對低價進口玉米及替代品進口衝擊的擔憂使得期價快速下挫,但筆者認為擴大進口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下面我們將從全球玉米及替代品供需格局、中國進口格局及主要進口國相關品種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下擴大進口到底會對國內產生多大影響,為什麼認為擴大進口沒那麼可怕?

從全球供需格局看進口對玉米影響

一、全球玉米及替代品供需格局偏緊

國內進口主要涉及玉米、高粱、大麥等,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全球供需格局的情況。從USDA12月供需報告來看,全球2018/2019年度玉米產量為1099.91萬噸,總消費為1131.31萬噸,期末庫存308.8萬噸,庫銷比27.3,產不足需格局延續,庫銷比連續三年下降,玉米供需格局趨緊。另外從高粱和大麥的供需格局來看,高粱庫銷比連續五年下降,大麥更是自2009/2010年度開始連續十年庫銷比連續下降。

總體來看,全球穀物總體是偏緊格局,而其中玉米特別是其替代品高粱、大麥供需更是趨緊。

二、中國進口主要關注美澳

下面看一下中國的玉米及替代品進口格局以及主要進口來源國,這樣我們就能更有針對性的分析進口政策變化以及中美磋商對玉米及替代品進口的影響。國內玉米及替代品進口主要包括玉米、大麥、高粱、DGGS及木薯幹。我們可以看到自2014/2015年度以來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呈逐年減少趨勢,主要由於國內玉米價格自2014/2015年度開始自高位回落,內外價差逐步縮小所致,另外國外穀物呈現偏緊格局,價格優勢也有所削弱。

另外影響比較大的一點就是國內進口政策的影響。DDGS方面,對於自美國進口的DDGS,自2017年1月12日起,就已徵收反傾銷稅及反補貼稅,稅率分別為42.2%—53.7%及11.2%—12.0%不等,徵收期限為5年。這也直接導致自2016/2017年度開始,自美國進口的DDGS基本停滯,進口量趨近於零。高粱方面,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中國自2018年7月6日對從美進口穀物等加徵25%的關稅,自美國進口的高粱和玉米受影響基本停滯。另外大麥方面,2018年年底也對自澳大利亞進口的大麥啟動雙反調查,預計後期澳麥進口也將受到不小影響。

從各品種進口變化和分國別進口來看,玉米自2014/2015年度以來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已經由美國轉為烏克蘭,由於烏克蘭的玉米性價比更高。2017/2018年度自烏克蘭進口玉米佔總進口比例達到84.48%。高粱自大量進口以來,美國高粱一直佔據絕對主力,進口量基本穩定在90%左右。大麥進口自大量進口以來澳麥佔據主力,基本穩定在60%左右,加拿大等國家也佔據一定比例。DDGS方面全部來自美國進口,這裡就不再贅述。木薯主要來自越南和泰國進口,並未受到貿易摩擦影響。

通過分析國內主要玉米進口及替代品來源國我們就會很明顯的看到,影響進口主要就需要關注美國、澳大利亞及烏克蘭。美國方面主要關注玉米、高粱和DDGS進口的影響,澳大利亞主要關注大麥進口,烏克蘭雖未受到貿易摩擦影響,但因為和受影響品種有關,這裡我們也保持關注。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最直接受中美貿易影響的進口品種主要是美國的玉米、高粱、DDGS,其次受貿易摩擦影響的是澳大利亞的大麥。

三、美國和澳大利亞相關品種供需現狀

從上文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關注點主要在自美國進口玉米、高粱、DDGS。中美貿易摩擦受影響的主要是自美國進口的玉米、高粱,而DDGS是受2017年雙反政策影響進口。中美會晤達成共識,官方指出要朝著取消所有加徵關稅的方向加緊磋商,根據國內市場和人民的需要擴大進口。DDGS會不會取消關稅、恢復進口可以密切關注,而它也是玉米的下游產品,進口來源國基本來自美國,考慮到美國玉米制乙醇佔比很大,如能取消關稅,進口將很快能恢復,從歷史數據看,進口量級也較大,如恢復到最高峰664萬噸,考慮一般替代,替代量為330萬噸左右。

這裡我們主要結合美國玉米、高粱供需現狀來分析下如果取消加徵關稅擴大進口,會帶來多大沖擊。就美國玉米方面,近三年美國玉米產量持續下降,消費穩步增長,即使在出口到中國的玉米份額不斷萎縮的情況下,總體出口仍然維持增長勢頭,庫銷比近三年持續下降。USDA12月供需報告顯示,2018/2019年度美玉米期末庫存4525萬噸。近幾年自美國進口玉米連年下滑,2017/2018年度總計才進口31.64萬噸。

如果像之前傳言進口1000萬噸以上,那麼美玉米庫銷比立馬會下滑到10%左右,庫銷比水平將回到2013/2014和2010/2011年度同期水平。

目前來看,如果不計算加徵的25%關稅,以配額內1%關稅計算,2—3月船期的美灣進口玉米成本僅1700元/噸左右,但是如果中國進口量達到千萬噸級別,那美國也不會以目前價格便宜賣,庫銷比大幅下降價格必然被買起來,粗略估算,如果庫銷比下降到10%附近,那麼美玉米進口成本將高於1800元/噸,那麼目前期價跌到1800附近也算是充分反映了。但是要進口不了那麼多,那進口量低於預期,期價有修復預期需要,再者相比於國內快兩億多噸的玉米消費量,進口幾百萬噸影響有限。

再來看一下

美國高粱產量近幾年也是明顯下滑,2018/2019年度產量和去年預計持平,因為中美貿易摩擦,USDA調低了出口,調高了國內消費和期末庫存。在產量持平情況下,即使後期取消加徵關稅,自美國進口高粱充其量也就恢復到和2017/2018年度同等水平,而且同樣也有價格問題,後期進口量擴大,在美國高粱供應偏緊格局下,價格優勢縮小也會抑制進口,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加徵25%關稅前高粱價格是高於國內玉米價格的。

就澳大利亞大麥而言,近三年產量大幅下滑。年底中國對澳麥啟動雙反調查,澳麥受此影響暫時也進不來,而這其實不在中美摩擦範疇,後期澳麥方面進口相反可能是是減少的,關注中澳貿易政策動向。即使後期停止雙反調查,由於澳麥繼續減產,進口也將不及往年,同樣價格方面,去年大麥和玉米的價差即低於合理價差,價格優勢在縮小。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就後期進口影響來看,若後期擴大進口,由於玉米及替代品總體供應格局偏緊,進口量大,進口成本也將大幅攀升,期現貨跌到目前位置,對進口預期反應充分,對目前價格的衝擊也將有限,進口落地反而會是利空兌現。像玉米進口若超千萬噸級別,進口成本也將超過1800元/噸,期價跌到1800附近也已充分反映此預期,反而有打過頭之嫌。另外像美高粱即使取消關稅進口頂多和去年持平,澳麥也受反傾銷調查影響,後期進口反而會減少,即使停止雙反調查,澳麥減產進口量也很難增加,且由於這兩者供應趨緊,價格優勢也將削弱。後期美國方面進口的增量主要來自玉米和DDGS,這兩者本年度進口增量最多可能也就在千萬噸級別,關注這兩方面的動向為主。簡單來說,量小影響有限也低於預期,量大受限於供應偏緊,即使你想大幅擴大進口,國外也難以滿足,且會把國外價格買起來,進口價格優勢削弱,市場化進口的話進口量也會自動削減。最後,雖然增加進口,但為了避免影響賣糧會不會轉為臨儲也未可知。

就定價來看,進口擴大隻會通過影響供需來達到新的價格均衡點,供應增加均衡價格下移。而在國內供應占據絕對主力的情況下,從量級上國內更有定價權。國內玉米涉及面廣,種植戶眾多,糧食安全角度國內玉米供應後期仍將是主力,而全球玉米及替代品供應格局趨緊,進口量也難有很大的躍升,進口價只會影響國內價格但不會撼動國內成本定價的地位。也就是國內成本的定價權必定佔據更大比重,不過會和進口價格產生新的均衡價格,但最終價格重心更偏向國內成本價格。進口美玉米也不能交割,定價上實際影響有限,只能通過影響現貨價來對期價產生影響。國內成本方面,新季玉米價格高於陳玉米,所以有拋儲年份國內成本支撐主要看拋儲成本定價,以2018年拍賣的2015年陳玉米底價算,拋儲成本也在1800元/噸以上。

對後市看法,結合當前情況,進口方面目前還沒有確切的信息,考慮到運輸時間,最快到3月前後才會有進口。售糧方面,今年售糧進度偏慢,特別是東北地區,陳糧擠佔了新糧的銷售空間,年前由於儲存條件較好,農戶仍存惜售心理,年前賣壓可能不大,更大的賣壓可能集中在年後,但需關注市場預期對買賣心態影響。豬瘟方面,黑龍江爆發了迄今最大規模的豬瘟疫情,春節期間將面臨疫情考驗,豬瘟後期發展需要保持關注。粗略估計,如果以豬瘟導致減少10%出欄看,玉米消費預計減少1200萬噸,可能基本抵消深加工的增量,具體情況視後續發展動態調整。豬瘟導致的出欄減少的影響將在年後體現的更明顯。另外由於豬瘟和進口預期使得前期的看漲預期動搖,需求端備貨意願降低,飼料企業維持低庫存隨用隨買為主,後期若期現貨企穩反彈,物流惜售等因素或將刺激下游備貨補庫。期價跌到目前位置已充分反映進口預期,甚至有打過頭之嫌,只是因為一直未落地給了反覆炒作的理由,其他題材也是老題材,而且也給出了一個真空期,進口難以達到預期的話,期價有一定反彈需求。C1905關注1800—1840附近支撐,澱粉有年底停機和備貨因素,關注2250—2290附近支撐,短期來看,目前到年後預計伴隨著進口消息逐步落地,利空逐步兌現,期價將步入反彈,遠月反彈預期可能更強。中長期關注豬瘟發展和進口對國內供需的影響,上半年期價還得接受賣壓、豬瘟和拋儲的考驗,但在全球供應趨緊、國內去庫存加快、國產玉米產量調減的大格局下,國內價格重心還是維持上移。

特別提示:

和訊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