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成為經濟發展主動力,成都為什麼行

民企成為經濟發展主動力,成都為什麼行

成都(圖片來源成都發布)

文丨鳳凰網特約評論員 任君

時間雖然已近冬季,溫暖卻並未稍減。大西南,大成都,一場民營經濟的盛會,更是攪得川商們躁動不寧。

躁動並不是因為不安,而是因為興奮。

大會名為成都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大會的主角,就是遍佈成都市大大小小的民營企業。從大集團到小茶館,從地區骨幹企業到某個剛剛註冊的小微企業,悉數是政府關照的對象。大會表彰了2018年成都市百強民營企業、30名優秀民營企業家、20名優秀創業者。他們是成都市登記在冊的200萬戶民營企業的傑出代表,也是地方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因子、最強勁的驅動力。

“對自己夠狠,但一直敢為人先”。這是川商精神的精彩描述,用來形容成都的民營企業,同樣貼切。

40餘年間,成都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3.4%提高到48.6%,市場主體從屈指可數到今年上半年的201.2萬戶,變化之大,令人驚呼這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成都速度”。與此同時,整個成都市也因此而不斷拉開城市骨架,提升城市知名度,帶動產業轉型升級,讓城市迸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成都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

從一組數據可見一斑。近年來每年淨流入成都的人數為50萬,這意味著,幾乎與北上廣年淨流入人數的歷史最高峰相持平。從流入人口的層次看,目前應屆畢業生願意留在成都的,川大超過42%,成都電子科大則超過45%。

一個個鮮活的勵志故事,一組組有說服力的數據,勾勒出一個有活力、有動力、有吸引力的成都。而這些,正是國家中心城市必備的要素,也是成都在大西南雄起的底氣所在。

那麼,成都為什麼行?

這中間,就像一個個川商崛起的個案已經呈現出來的那樣,固然有個體“對自己夠狠”的拼搏努力,這一點毫無問題。“能吃苦”、“頑強”、“有韌勁”一直是川人的招牌印象。

但根本而言,成都乃至四川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仍離不開大環境的寬鬆、寬容與寬厚。

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為經濟版圖的“半壁江山”,只能從改革開放中去尋求答案,只能從政策環境的扶持中尋求解釋,只能從大時代與個體命運的耦合中找依據。

打開成都改革開放40年的記憶空間,民營經濟的發展始終是全市改革開放大潮中,奔騰在最前列的浪花之一。民營企業像一片片拼圖,拼起成都城市的成長史、擴展史。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349戶成都民營企業已累計收到由成都政府特別設立、總額為47.72億元的“壯大貸”,另有1139家科技企業獲得24.81億元“科創貸”。這些真金白銀,不僅解決了困擾制約民企發展的資金問題,也將民企的發展與政府治理能力緊緊聯繫在一起。由此而傳遞、激發出來的,則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磅礴大潮。

此外,一直以來,成都高度重視為民營經濟發展解困紓難。

一是將民營經濟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目標考核體系,建立市縣兩級常態督查制度、領導幹部常態聯繫重點企業制度、民營企業座談會制度,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親清服務的良好局面。構建市縣兩級一體化的“962578熱線+服務平臺”企業服務體系,建全企業需求快速響應和涉企問題調處機制。

再就是為民營企業引進培育急需緊缺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引進外國人才提供安家補貼、人才獎勵、技術技能提升獎勵補貼、外國人定居工作便利,為企業提供引才獎勵和引才補貼,切實降低了企業引才育才成本,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還有,在降低民企生產運營成本方面,也著力甚勤。取消、停徵或降低80餘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收費、事業單位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等,同時,出臺分類彈性年期出讓、租賃、先租後讓等差別化供地方式降低企業用地成本。

所有這些實實在在的努力,本質上是在提供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放水養魚,不斷做大規模、提升質量,讓民營企業家的視野越來越開闊、身子骨越來越硬朗,從而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大格局。

就在這一次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上,成都市將拿出4個100億,大力引導支持領軍型民企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發展:

成都支持銀行機構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開展無還本續貸業務,開展壯大貸、科創貸、園保貸等金融產品創新,設立規模50億元的市級再擔保公司為民營企業融資增信,設立規模100億元的“應急週轉基金”為民營小微企業提供短期應急週轉,設立規模100億元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幫助民營企業處置不良資產。

此外,成都還將設立100億元上市公司紓困幫扶基金,積極化解上市公司和實際控制人流動性風險,讓企業放心經營。同時,成都還將設立100億元規模的新經濟發展基金,對新經濟企業成長段進行引導投資。

而在此之前,四川省一口氣出臺了“民營經濟20條”,條條都是滿滿的善意與含金量;在此之後,11月29日印發的《關於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2年全市民營經濟產業規模邁上萬億臺階,民間投資規模達到8000億元以上,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300萬戶以上,本土民營企業首次進入“世界500強”,10戶以上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0戶以上新興企業成為“獨角獸”企業。

“東方風來滿眼春”。成都,這個有著2300多年建城史的滄桑古城,正在煥發嶄新的春意。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了成都發展民營經濟很“行”,而在未來的日子裡,相信成都會更“行”。而“行不行”的關鍵,除了城市管理者的視野與雄心,還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創新創業的氛圍等。

11月24日的大會之後,成都一家公司的CEO發了條朋友圈手動點贊:“市委書記談到成都營商環境:誰砸成都牌子,我們就砸誰的飯碗。”有這樣的決心和底氣,營商環境怎麼可能會搞不好?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職教授)

文章轉自鳳凰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