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倒掉”,到底是誰的鍋?


共享單車的“倒掉”,到底是誰的鍋?



最近,ofo小黃車退押金的事情刷屏了朋友圈。在線下,很多用戶為了退押金不惜去ofo的辦公所在地排長隊,而在線上,得知消息急忙退押金的用戶,填完資料發現竟然排名1000多萬名開外。因此,朋友圈上有段子說,現在去退押金可能需要去天津排隊了。

ofo的危機在今年集中爆發。特別是摩拜單車被美團收購之後,與摩拜單車合併失敗的ofo的戰略定位一下尷尬起來。一方面,摩拜單車有了強有力的後援,另一方面,ofo卻與自己的大股東滴滴鬧起了內訌,致使融資擱淺。

最致命的是,運營兩三年以來,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始終沒有沒有找到,這導致沒有造血能力,只能依靠燒錢維持運營。而在這個過程中,缺乏監管的用戶押金被當作成救命稻草。如果,融資成功,這些問題就不會爆發,因為資金會在內部流轉。

但是,最終ofo沒有能夠融資成功,而且還遭遇了供應商的追債。一系列的報道,讓用戶恐慌,因此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排長隊也要退押金,因為用戶已經不認為ofo還能夠度過這個“冬天”。

對於曾經紅極一時的ofo為何會走到今天,很多人認為是投資者害了它,因為投資人沒有給共享單車進行精細化運營的時間,而是通過資本加速助推,讓其迅猛擴張,希望能夠讓其成為超級獨角獸,從而能夠獲得超級回報。

還有觀點認為排斥智能化是ofo小黃車“倒掉”的原因。這個觀點的正面是摩拜單車,因為摩拜單車在智能化方面做的更優。但是,摩拜單車成功了嗎?顯然作為一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獨角獸企業,最終賣身的結局絕對不能算是成功。

對此,曾經與ofo的投資人朱嘯虎激辯誰是第一共享單車平臺的騰訊董事局馬化騰先生評論是:一個veto right(否決權)。言外之意是有人行駛了一票否決權使得ofo與融資(或合併)失之交臂。

但在我看來,這些可能都不是重點。重點可能是,共享單車這個創業項目一開始就有問題。

如果不是單純資本投入鉅額資金助推,通過免費騎車甚至騎車有獎等運營活動鼓勵用戶騎行,人們絕對不可能有熱情去如此大規模的去註冊成為共享單車的用戶。

這其中有幾個原因:

第一,城市出行中,單車早已經不是一種主流的出行方式。越來越多的城市家庭擁有汽車、電動車,還有地鐵、公交車等交通工具,特別是在一些人口眾多的一二線大城市,地鐵公交無縫連接,單車的使用頻次不可能很高。這就是造成城市中大量單車閒置的原因,因為供大於求。

第二個,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不選擇單車出行,還是因為單車出行本身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單車在城市出行中安全性堪憂,另一方面遇到雨雪天氣時,單車不能遮風擋雨,限制了用戶的使用場景。這意味著,大多數用戶在進行出行工具選擇時,共享單車只能一種較為靠後的選擇,絕不是第一選擇,可替代性太強,這也是共享單車無法真正形成商業模式的一個原因。

第三,共享單車這種產品業態,從產品出發點來看也許是好的,鼓勵用戶綠色出行,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如果通過政府部門來進行組織管理,像公交車和出租車等出行工具一樣,作為公共設施進行投放,可能會是一個具有社會價值的“新發明”。但是,作為商業產品,可能會探索出一些賺錢手段,比如廣告之類,但是卻很難賺錢。一是用戶arup值低,二是運營成本高。三是損壞率高。

總而言之,共享單車的“倒掉”,也許是個必然。我相信,資本並不是有意拋棄ofo,如果這個“故事”還能夠繼續編下去的話,那麼一定會有資本幫助把“故事”寫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