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男性輸頭孢後死亡,家屬質疑醫院沒有做皮試,醫院卻說不用做

2018年12月18日下午,張建峰因為耳朵不舒服去醫院看病,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診斷為分泌型中耳炎。醫院給張建峰開具了頭孢曲松鈉,根據資料顯示,張建峰於15:50分開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大約半小時後,他開始輸頭孢曲松鈉,輸液前並沒有做皮試。2分鐘不到,張建峰就出現不適,隨即按下了緊急呼叫按鈕。監控顯示,張建峰在輸液後,很快出現全身發抖,身體搖晃。按下呼叫按鈕後的兩三分鐘內,護士就開始急救了。然而,在17點14分左右,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不久後死亡。從搶救劉高威發現張建峰“全身都在發抖,放在把手上的手已經開始搖晃”。按下呼叫按鈕後的兩三分鐘內,護士就開始急救。但17點14分左右,醫院還是下達了病危通知,不久後宣佈臨床死亡。患者輸頭孢後疑似引發過敏性休克,短短90分鐘不到便搶救無效死亡。相信患者家屬以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輸頭孢之前不用做皮試嗎?過敏性休克這麼嚴重嗎?為什麼短短的90分鐘患者就死亡了。今天我們來科普一下,頭孢菌素到底需要不要做皮試,醫院的做法是否正確。

輸頭孢之前並不需要皮試

頭孢是公眾最為熟悉的一種抗生素,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和青黴素一樣,頭孢菌素屬於β-內酰胺類抗生素。頭孢類抗生素殺菌活性強,毒性低,臨床效果好,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但是,頭孢類抗生素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可能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全身性一般過敏反應的發生率為 0.07%~2.8%,過敏性休克罕見(0.0001%~0.1%)。

28歲男性輸頭孢後死亡,家屬質疑醫院沒有做皮試,醫院卻說不用做

對於頭孢菌素在使用之前,是否需要做過敏試驗,國內一直存在爭議,而國外是不做皮試的。因為頭孢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幾率罕見,而且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都很高。也就是說,頭孢皮試陽性,可能是假陽性,其實根本不會過敏,因為皮試陽性,這個患者以後就再也不能使用頭孢抗生素了,只能選擇其他副作用大的,效果可能沒那麼好的抗生素,例如氧氟沙星等喹諾酮類的抗生素;而皮試陰性,也有可能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所以,做皮試可能只是起到一個安慰作用,並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反而增加護士的工作量,浪費一支抗生素用來做皮試。

28歲男性輸頭孢後死亡,家屬質疑醫院沒有做皮試,醫院卻說不用做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臨床用藥須知》(2005年版)和衛生部2004年發佈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均未要求頭孢類抗菌藥物做皮膚過敏試驗。目前普遍達成的共識是:如果藥品說明書明文規定使用前需做皮膚過敏試驗的,那就必須做。如果藥品說明書上沒有明確規定,那就需要臨床根據患者是否為過敏體質、既往藥物過敏史、患者的患病嚴重程度等綜合考慮是否進行皮膚過敏試驗。這次事件中,張建峰使用的抗生素是頭孢曲松鈉,而頭孢曲松鈉的說明書中,並沒有規定要做皮試。並且,患者既往也沒有藥物過敏史,所以,醫院不做皮試的做法是沒有錯的。

過敏性休克死亡率高

過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質進入已致敏的機體後,通過免疫機制在短時間內觸發的一種嚴重的全身性過敏性反應,多突然發生且嚴重程度劇烈,若不及時處理,常可危及生命。過敏性休克大多數發生突然,大多數在接觸病因抗原後5分鐘內發生症狀。患者表現為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溼冷,發紺,煩躁不安,意識不清或者喪失,血壓迅速下降,脈搏消失,最終心跳停止。患者的主要死因為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導致呼吸道梗阻,患者出現胸悶、氣促、憋氣和發紺,最終因窒息而亡。

28歲男性輸頭孢後死亡,家屬質疑醫院沒有做皮試,醫院卻說不用做

過敏性休克所致的死亡可發生在幾分鐘之內,迅速的處理十分重要,關鍵在於保持呼吸道通暢,建議有效的呼吸與循環。立即停用致敏的藥物,開放氣道,給養,必要時氣管插管或者氣管切開。立即給予腎上腺素皮下注射,腎上腺素能通過β-受體效應使支氣管痙攣快速舒張,通過α-受體效應使外周小血管收縮;它還能對抗部分Ⅰ型變態反應的介質釋放,因此是救治本病的首選藥物。其他的藥物還包括糖皮質激素,血管活性藥物,抗過敏治療藥物等等。

28歲男性輸頭孢後死亡,家屬質疑醫院沒有做皮試,醫院卻說不用做

總而言之,頭孢類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概率極低,這位患者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對死者致以哀思。但是,依照目前的醫療法律法規和診療規範,醫院沒有做皮試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希望通過此次事件,各個醫院能夠建立起完善的預防機制和搶救方案,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