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係到底怎麼了?當一名醫生成了患者

醫患關係到底怎麼了?當一名醫生成了患者

在我所接觸的患者和家屬之中,心理問題的很多,但是正如我所言,他們很少去面對,他們只知道發洩。

文章發給我時,Kevin醫生對我說,這是我對打破醫患關係僵局的一點建議。

通篇讀完,我能感受到這位醫生的淡泊和儒雅,我甚至能看到他寫完這些文字時的模樣,必定是掩卷長思、嘴角噙著一絲欣慰的笑容。他以為這樣能為如履薄冰的醫患關係做點改變。可人心複雜,有時是不隨我們一廂情願的……

雨瀟瀟下,這個五月註定是個不平靜的五月天。

前幾天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都在刷屏“魏則西之死”,這兩天整個互聯網都在刷屏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科退休主任陳仲偉被患者砍成重傷不治身亡的惡性傷醫事件,不禁想問,醫患關係僵成這樣,到底怎麼破。

醫患關係到底怎麼了?當一名醫生成了患者

作為一名從醫十年的醫生,也經常帶著家屬、親戚、朋友去醫院看病(包括愛人住院剖宮產)的患者家屬,還有自己也曾生病住過院的病人,我來說說自己的切身體會吧。

信仰缺失、人心浮躁、家庭失和、心理疾患、社會支持不足等等,這一切都是造成今日這個局面的重要原因。

當白衣的神聖不再,天使墜落在人世間,那麼遭遇自然就如尋秦記中秦王嬴政走失民間一樣。放眼看去,到處都是以暴制暴,不僅僅出現在醫療行業,安徽校園,學生狂扇老師嘴巴,航空運輸業,毆打空姐,這樣的報道不也經常見於報端嗎?

在我們這個國家,不信鬼神信馬列,信鬼神肯定是不對的,在黨章中也是明令禁止的,但是試問,又有多少人知馬列,看馬列,懂哲學,國人不讀書是出了名的。讀書可以讓人心靈沉澱,不會那麼的浮躁,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尤其重要。

我給病人看病從來都是全神貫注,不敢有一絲鬆懈,也不敢有一絲冒犯,深深地感覺到自己真的很渺小,有很多時間都花在充當老孃舅柏阿姨的角色,在調解患者家屬的矛盾上面了,上班的時候從來不敢打一個電話,接電話也很少,更不要說刷微信微博了,很多時候甚至感覺是工具,沒有辦法,能高高興興上班,安安全全回家,就是最大的幸福,這其實也是我很多醫生同事同行的現狀,我們不能改變這個時代,只能適應這個時代。

自己生病住院期間,也很少麻煩醫生護士,就是多看書,遵囑執行,靜靜地度過那一段艱難的歲月。

愛人生寶寶,也是在本院住院生產,可也沒有主動需要別人特殊照顧過,大家都忙得焦頭爛額,要生產的產婦又那麼多,只能自己多關注,多讀書,多小心就是了,任何一點困難,自己克服就可以了,時刻保持平靜的內心,哪怕在非常艱難的時候。

孩子還小,三天兩頭跑醫院,不僅僅是本院,也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需要醫治的孩子總是很多,現在去醫院看病都是排隊叫號排隊,根本就沒有什麼走後門之說,而且基本都是下班後才能有時間帶孩子去看急診,白天忙病房門診,根本就沒有時間,時常感覺精力不濟。

又一次,孩子發高熱,停車急了一些,出來就發現車頭被人用拳頭搗了兩個大坑(說不定是爬上車頭用腳猛踩的),當時我在朋友圈裡發照片,委屈的傾訴:“這兩個‘大坑’在告訴我,這些人是那麼的兇狠、兇殘。”後來想想不妥,又刪了,保險公司肯定不會報銷的,就算了吧,畢竟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病房裡的事情還有一堆呢。

相信很多人,哪怕是略懂心理學的人都聽說過馬斯洛理論,它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醫患關係到底怎麼了?當一名醫生成了患者

不可否認,當然很多人也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接受和去學習認識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很多暴力事件或許就是因為人的安全需要或者尊重需要未被滿足。

在我所接觸的患者和家屬之中,有心理問題的很多,但正如我所言,他們很少去面對,他們只知道發洩,這麼多年,媒體的推波助瀾,早就把醫者從神聖的白色象塔中拉了出來,人儘可殺,可辱,醫院裡的醫生護士成為很好的發洩對象。

醫患關係,每況愈下,愈演愈烈,其實為何不能好好溝通呢?就像博弈論中說的那樣雙贏。任何事情其實到最後都是和人打交道,特別在中國,不僅僅是去醫院看病。你逃脫不了人與人的關係,人也逃脫不了他的既往歷史,你在醫院有個醫生護士朋友,說不定會給你不少很好的建議,輕者讓你少走很多艱辛的彎路,重者讓你避免成為第二個魏則西,因為醫學和法律在網上查詢的結果往往有很大的風險。

開車、鍛鍊、美食可以讓人分泌多巴胺,讓人快樂開朗起來,可以讓人的人際關係更和諧,更能適應這個社會。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改善人際關係,不僅僅是醫患關係。

分享臨床經驗、前沿研究、行醫感悟

稿費:100~1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