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銀行理財轉型“元年” 個人理財發力勢頭明顯

2018年银行理财转型“元年” 个人理财发力势头明显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涵 剛剛過去的2018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等監管新政頻發,讓銀行理財步入了全面轉型元年。

近三年來,銀行理財市場總體體量穩定保持於30萬億元規模。據普益標準發佈的《2018銀行理財年度發展報告》最新數據測算,截至2018年12月,全國共有50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理財產品,共計100218只,規模約為28.97萬億,較年初的29.54萬億略有下降。

個人理財仍佔主導

細分來看,2018 年,人民幣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在不同統計維度上各具特點。其報告認為,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相比人民幣理財產品較少,且收益率總體較低,呈現平緩上漲趨勢。開放式現金管理型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兩度出現起伏,平均收益先降後升。同時,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量快速增加,隨著監管的推進,淨值化產品承擔打破剛性兌付的重任。

截至2018年12月,淨值型理財產品數量佔總存續產品比例的6.79%,同比增長4.29個百分點。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存續佔比93.03%,市場規模雖然小幅壓降,但依然佔據市場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對於開放式淨值型產品中部分也給出了預期收益率,這表明目前我國的淨值型產品仍不是真正的淨值型。”

除此之外,在存續規模方面,對象為個人的理財產品仍舊佔據主導為主,且2018年個人類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總體穩定,下降幅度不大;機構類和同業類理財產品存續數量則出現明顯下降。

普益標準最新數據指出,對個人客戶的產品存續數量從一季度86267只減少到四季度的 84734 只,而針對機構客戶的產品存續數量從一季度的35263只減少四季度的17773只,數量縮減近半;在監管政策影響下,同業類理財產品數量繼續縮減,從年初的5352只下滑至四季度的1908只,下降比例超過一半。

銀行理財走向何方

截至2018年12月底,共有27家商業銀行公告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目前銀保監會已正式批准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的設立申請。

“在大資管競合背景下,金融機構間市場競爭加劇,銀行資管市場呈現向頭部集中趨勢,規模排名靠前的100家銀行佔據96%以上的市場份額,且該比例在持續提升。未來,無論是淨值化轉型還是理財子公司運作機制,都將進一步推動銀行資管形成類似於基金公司向頭部集中的市場格局。”普益標準分析師表示。

李奇霖認為,從大局上看未來的資管格局,銀行仍然是霸主地位,甚至在一系列監管措施之後銀行優勢將更顯著。“銀行的弱點在於投研能力不夠強,但是可以通過做非標來拉高收益,監管以後雖然限制增多但未來未必沒有創新產品或者工具讓非標轉標。”

雖然理財子公司擁有起購金額低、代銷渠道拓寬、首付方便等優勢外,但成立門檻10億元仍會消耗部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銀行研究人士曾測算,對規模1000億的銀行,若拿出10億資本金將降低資本充足率1.5個百分點,銀行本身規模越大,成立理財子公司對其資本充足率影響越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