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寒冬裡,普通人還有可能寫出爆款嗎?


自媒體寒冬裡,普通人還有可能寫出爆款嗎?


導語

lead

如果你是一個入行時間超過1年的新媒體運營,你肯定能感受到,最近的一年,新媒體行業經歷了一次衝擊。

先是那些曾經依靠頻繁發文發視頻,用“標題黨”的套路蹭流量,賺點微信廣告費的做法行不通了,微信的幾次重磅改版堵上了一個又一個蹭流量的入口。

只有用心做好內容,堅持自己的特色,不一味的追求潮流,才能在這種情況下活下去。

這一年,那些原本還可以安穩度日的運營者們發現數據怎麼也上不去了,流量和用戶都像是在下跳棋一樣,直接跳過了他們,鑽進了頭部賬號的懷抱裡。

微信公眾號五年後,馬太效應第一次如此普適地給所有人展現了它的威力,大家都在哀嚎:

沒流量了,真的沒流量了,公眾號打開率越來越低,內容同質化日益嚴重,新媒體需要破局,才有出路。

在流量紅利期,能憑實力寫出1篇10w+都可以叫做大神,在這個寒冬期還能寫出10w+,真的不容易。

他叫鄒振東,廈門大學新傳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讀完他新出的這本《弱傳播:輿論世界的哲學》後,我覺得他真的非常懂新媒體。


自媒體寒冬裡,普通人還有可能寫出爆款嗎?


01

傳播學教授看起來和理論研究比較沾邊,和能寫10w+的新媒體運營看上去沒什麼關聯。所以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下意識地將它當成是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或者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類的理論書籍。

但是當我讀到第302頁中的某個案例時,我突然意識到:

這本書可能是在新媒體行業陷入流量冰封期的今天,一個運營者所能找到的時新、接地氣的流量操縱指南

先說說書裡這個我必須要的案例吧,鄒振東這本書寫的是“輿論”,他在近400頁的篇幅裡總結了一整套完備的輿論的創造、傳播、維護方法理論,稱其為“弱傳播”

但因為其中大多數結論性觀點都是反直覺的。所以鄒振東就決定做一個實驗,來證明自己的“弱傳播”理論不僅僅只是邏輯自洽,更是可以直接落實生效的。

於是,他選擇做一次“限時10w+挑戰”,在滿足以下幾個限定條件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弱傳播”理論寫一篇文章,讓它的閱讀在一天之內達到10w+

嚴格來說,是滿足以下幾個嚴格的限定條件:

1.文章主體是主旋律、正能量

2.不借助新聞世界、也不製造新聞事件

3.不借助名人新聞效應

4.不炒作負面新聞、不炒緋聞

5.不搞爆料,所有素材都是已經公開的信息

6.不靠各種媒體的推薦

7.不花一分錢,不拿贊助

8.不找託,不找水軍

用新媒體運營的語言說就是:選擇最難傳播的內容主題類型、不追熱點不借勢、不迎合八卦訴求、不找自帶流量的內容、不互推、不換量、不刷閱讀、不刷轉發,實打實地靠內容本身在1天時間內創作出1篇

10w+

鄒振東的實驗結果是,他寫了一篇《誰是中國最有互聯網思維的大學》,在6小時10分46秒後,這篇文章的閱讀量攀升到了10w+。

02

認真地讀完這個案例之後,我對這本書肅然起敬,我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裡讀到一些真正能讓我立刻理論結合實際,用到現實的生活或者工作中的書。

於是我又回過頭去打開第一頁,一字一句地把全書細讀了一遍。

七個小時後,我覺得鄒振東簡直是個“寶藏男孩”

像後記裡寫到的,這本書是醞釀20年,寫作4年的心血之作,之所以創作時間跨越瞭如此長的年限,只是因為,作者希望通過這本書找到並解釋輿論的普遍性規律,並且希望它能夠成為一本適用於各種輿論領域的工具書。

這並不是第一本試圖找到並解釋輿論規律的書,我相信絕大多數有意識想要通過閱讀和思考進行自我提升的新媒體人,恐怕都看過不少類似的著作,但越是閱讀,就越讓人心生疑惑。

因為這些書要麼去時已久,跟當下社會脫節甚深,要麼理論深奧,已經變成了“道”的層面,但卻在“運用”的層面上脫節。

雖然讀完之後確實讓人對傳播、輿論或者媒介有了更深入的洞察,但是洞察之後,究竟該怎樣去運用呢?

這也並不是第一本試圖成為“輿論工具”或者“指導策略”的書,在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我們輕而易舉地就能找到各種各樣“大V親授爆款方法論”、“寫好高轉發文章的秘訣”之類的課程、乾貨,但它們只是通過一個接一個的案例分析,總結出來的口訣技巧,教給你一些“術”。

更重要的是,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從業經驗和自己思考的人來說,這些“術”在很多時候都過於簡單了。

就像一句臺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自媒體寒冬裡,普通人還有可能寫出爆款嗎?


03

我覺得這本《弱傳播:輿論世界的哲學》

一本“道”與“術”的合集

先說“道”,算上序章,這本書一共13個章節,用近400頁的篇幅論述了一個反直覺的全新理論“弱傳播”。

通過大量來自生活日常、商業推廣、社會事件案例的分析,提出了“輿論的情感律”、“輿論的性別”、“輿論的弱定理”等輿論工具。

作者確實用富有表現力的文字,從“輿論是什麼”這個本質的問題開始,完整地建構了一套邏輯自洽、由點至面,可以彼此印證的理論體系,你所接觸到的任何一個與輿論和傳播有關的事件,都可以在書裡找到解釋說明。

比如,“現實世界的強勢群體,就是輿論世界的弱勢群體”,這個理論就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有人格化的“小號”反而容易脫穎而出,為什麼那些原本高冷、嚴肅的品牌突然都要走親民路線,而不擔心對品牌的格調產生損害,原本一本正經的“正能量官微”們現在都開始入駐B站、入駐抖音。

又比如,為什麼內容永遠都要朝著故事化、可視化的方向去發展,要強化感情的驅動,為什麼面對熱點事件,理性的分析永遠都勝不過情緒的呼喊,甚至你理性了反而會被當成不合時宜的“槓精”,因為“輿論的感情律告訴我們,輿論是情勝於理的,輿論不講道理,情理之爭,永遠都是感情獲得勝利。”

什麼樣的東西才好傳播?

可以參考一下“輿論的輕規則”。

“輿論是避重就輕的,現實中重要的東西,在輿論裡未必重要,輕的東西才好傳播。”那些你以為無關緊要的小細節、小心機可能反而是引發輿論爆點的火藥,比如在一場重大的會議中,輿論可能最終關注的是與會者手上稍微露出的一塊表。

如果你試圖傳播一件很“重”的事情,那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一些行動將它變輕,連篇累牘地發各種宣傳的通稿,不如去做一個讓人願意使用的表情包。

至於“術”,各種製造輿論、操縱傳播的方法,因為實在太多,我覺得不妨你買到書後慢慢去理解,我這裡想特別說的是另一個“術”。

一個可以說非常實用的一個“術”

所有的培訓都在教你:“如何寫得更好、如何運營的更好”,但是幾乎沒有人教你:“當你做的不好的時候,甚至出現危機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假如你是某個品牌官微的運營,你難免會遇到一些公關危機,或者其他需要道歉的事情。誇自己100次好,抵不過道錯一個歉,遇到公關危機時,寫錯一次回覆會損失的不光是你的工作績效,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公司、整個品牌。

運營人不知道怎麼應對運營危機,因為說錯話把小問題演變成了大事件,這種例子在網上幾乎每週都會發生。

比如微博裡,前段時間iG獲得LOL全球冠軍的時候,因為騰訊運營不夠重視,引發了玩家群體的廣泛不滿,在被罵了一天後,運營寫出了一個道歉的聲明,但聲明裡的語句讓玩家覺得,LOL的運營們完全沒搞清楚玩家憤怒的到底是什麼?

道歉之後,反而被罵的狗血淋頭。

如果你現在不幸是某個因為說錯話,或者被翻出黑歷史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的藝人團隊新媒體運營者,你到底該怎麼草擬發言,怎麼去引對一波接一波的“心機網友”才能巧妙救場?

說的更極端一點,假如你現在面對著的是一個處心積慮地想要用話語的陷阱給你下套,逼著你說錯話的訪問者,你應該怎麼辦?

“道歉”和“解釋”是每個運營者都必然會經歷的,但每週都在發生的公關危機在鮮活地提醒我們,當你成為風口浪尖的那個人時,如果沒有提前預備,犯錯的可能幾乎是100%。

04

其實,我覺得我把這本書定義為是一本“能夠幫助新媒體從業者從道和術的角度掌握10w+策略”的指南書,是小看了這本書。

就像鄒振東在書中寫的,這是

“輿論世界的哲學”,它書寫的是關於輿論和傳播的普適性規律,而且充滿了“反直覺”、“反常規”的規律,只要你的工作與輿論與傳播相關,那它就有很高的閱讀價值。

書裡所教的關於建構輿論,推廣輿論,怎麼樣讓負面輿論轉危為安的方法論,這是在當下的流量深冬裡,已經被各種案例實測過的成功法則。

但如果你是一個傳統媒體人、公關從業者、或者是公眾人物本身,這本書能給予你的肯定會遠超我的所得。

畢竟傳播和輿論,靠的可能和你們更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