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毀了大學的美好生活?請慎重對待這3個問題

前不久有位粉絲朋友不知道該如何選拔學校和專業,他在後臺留言問到:“我是高三學生,英語科目比較強,喜歡地理,不知道該選報什麼大學和專業”,其實,關於如何填報高考志願的問題,有很多人都有跟這位朋友一樣的困惑,常見的有以下3種困惑。

不想毀了大學的美好生活?請慎重對待這3個問題

有限的“選擇權”,面對眾多的高校、專業組合無從下手

這裡的“選擇權”是指考生因偏科或發揮失常,成績不理想,導致可選的大學和專業都變少了,這類學生平時的成績一般都比較好,在學校和專業方面,一直以來的預期都可能會比可選的高出一個檔次,當然還有少數考生的志願填報是由父母說了算的。

成績出來後,除了要調整考差的情緒,還要在短時間裡重新定位選定自己要填報的高校和專業,儘可能多地蒐集各種相關信息;另外,因為考差了信心多少會受挫,容易懷疑自己所選的高校和專業,因此,這時候的志願填報就會帶有比較強的非理性。

不想毀了大學的美好生活?請慎重對待這3個問題

人們常說“不打沒把握的仗”,高考這一仗,考生們除了要好好備考,還應該做好志願填報的準備,有時候,一個好的志願比一個好的成績更重要。比如,提前一年或更早就開始高校信息的收集,在高三階段,結合自己的估分情況,多選定幾個高校作為備選方案;為防不測,還應該按不同的考試成績,選定好幾個不同檔次的大學和專業組合,等成績出來後,可以短期內綜合分析並選定適合自己的組合,這樣才能贏下漂亮的一仗。

不想毀了大學的美好生活?請慎重對待這3個問題

信息不對稱,最後上了別人口中的好學校好專業

如果說高考考試是第一輪篩選,那填報高考志願就是第二輪篩選,填報志願先是考生選學校,然後是學校選學生,如何在國內幾千所高校、幾百個專業中選中適合自己的組合,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很多人成績一般,但志願填得好,最後上了一所好大學,相反有些人,雖然考試發揮出色,卻上了所遺憾終生的學校,更可怕的是,極有可能因此而導致未來天壤之別的發展。

雖然國內學生和家長都極其重視高考,但大部分人卻忽視了填報志願的準備工作,在高校和專業方面的信息不對稱情況非常嚴重,國內一些名校甚至連有些高中老師都不沒聽過。多數人對高校和專業的瞭解基本來自網絡,這些網絡信息很多都是人云亦云,沒有系統的研究與長期跟蹤,信息發佈者也沒有經過認真研究過,更多的是某些網友的主觀意見甚至偏見,隨意性很強。

不想毀了大學的美好生活?請慎重對待這3個問題

解決高考志願填報的信息不對稱,除了要多收集相關信息外,還要持續關注學校相關動態,對信息源的甄選要格外慎重,選擇那些專業機構認證的信息源是最佳保障,也可以選擇長期跟蹤這一領域內的分析人士,他們的信息或觀點不一定都適合你,但起碼可以保證信息的正確和公允。

不想毀了大學的美好生活?請慎重對待這3個問題

地域偏見,讀大學不願出省或只嚮往發達地區

有些考生在選學校的時候,一律不考慮省外,這種現象在沿海地區特別多,甚至有些學生寧願在省內上個差點的學校都不願意到外省上學,他們不願離家太遠,或是想著將來回來發展的時候,自己的外省學校會受到不公待遇。

我有個朋友當年填志願的時候,家裡的親朋好友就力勸他不要出省上大學,怕到時回來發展,企業單位都不認你的學校。還有一部分學生只會考慮發達地區或城市的高校,一是這些地方的教育較好,好學校也多,另外將來畢業了也能夠留下就業,對發展也有幫助。

不想毀了大學的美好生活?請慎重對待這3個問題

其實,在當下互聯網時代,各種資訊信息十分發達,學校的地域性對於學校名氣影響並不如過去那麼大,如今的企業單位更看重的是學校和專業的實力,也包括學校學生培養質量和口碑。對地域的選擇傾向人之常情,但在同等情況下,如果在別的地區有更好的學校和專業的時候,不妨走出去試試,等到習得一身本領再回來發展,相信能有更好的前程。

不想毀了大學的美好生活?請慎重對待這3個問題

朋友們,關於高考志願的填報您怎麼看呢?

不想毀了大學的美好生活?請慎重對待這3個問題

祺哥侃教育:教育達人,和您分享升學/就業/選專業的最新資訊與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