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老城区的街、巷、口

打开宝应城区地图,可见一道道并列的黑色线条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再细看标注的文字,就会知道,那是历经岁月风雨、文化积淀丰厚的一条条古巷。有人说老城区是“巷子宽,巷子长/大巷小巷不同样/巷通巷,巷连巷/巷中还有巷中巷。”此言不虚。在老城区行走,除极少两条死巷子外,都可以四通八达,不会碰壁回头。如旅游观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常会豁然开朗,让人为之一振。

宝应老城区的街、巷、口

与长街大道相比,巷子里没有高楼大厦,缺少园林广场,似乎平淡无奇,其实不然!巷子里五方杂处,藏龙卧虎,只要您勤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会知道那是产生人才的地方,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是产生文化的地方,是产生故事的地方……它承载最丰厚的积淀,承担最庄严的使命,承受最沉重的负荷,承诺最质朴的誓言……以前,我曾写过一首名曰《古巷》的小诗:“一条时光隧道/回望百年千年/墙角斑剥的青苔/遮盖厚重的历史/石阶刀斧的疤痕/残留昔日的狼烟/笑声是门内盛不下的欢乐/花香是园中关不住的春天/那宽容礼让的襟怀/那转弯抹角的方便/一句句先辈教诲成为经典/一个个掌故流传常说常鲜/古巷虽小/名声不小/被走出去的人/带到很远很远……”。

宝应老城区的街、巷、口

宝应老城区有巷子上百条,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直有弯,有名无名,不一而足。巷名五光十色,不拘一格。其中以姓为名者较多,如:朱家巷、乔家巷、梁家巷、卢家巷、包家巷、申家巷、姜家巷、贾家巷、王家巷、徐家巷、祁家巷(大、小)等,说明此巷曾是某家族聚居地,或某姓人家老祖宗是率先来此的奠基者,也许是巷中某家出过了不起的人物。亦有不少是以名胜古迹或历史遗址作巷名的,如都天庙巷、火星庙巷、水龙巷、李府巷、学墩巷、乔家园(辕)门、百岁坊、察院巷(大、小)、隅园巷、福寿院巷、东五子(之)堂巷、同松巷、肖家园等,见到这些巷名,都会让人回首以往,唤醒城市记忆;与植物有关的巷子有东槐树巷、西槐树巷、因爱莲池干涸而形成的爱莲巷、崔家菜园和《现代汉语大辞典》主编朱祖延老家的核桃树巷等;有寄予美好愿望的东三元巷、西三元巷和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童年足迹的发财巷等。与水有关的巷子有范家塘、窑河边、大码头、斜桥东巷等。

宝应老城区的街、巷、口

至于巷名的确定,可能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官方批准;二是百姓同意;三是自作主张。有的是三者齐备才行。一些巷名典雅,当是出于文人之口;一些巷名通俗,大概来自市井之言;有的巷名随机、有的巷名生僻,有的恐怕是费了不少周折呢!一人巷我去过多次,的确,二人对面相向而行,必须都侧身贴墙方可通过。我想,如果像古文之乡安徽桐城的先贤那样,都来个“让他三尺又何妨”,恐怕就不会这么狭窄了。在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这种甘愿吃亏、乐于放弃自身利益的精神更加需要!古人哪,请包涵后生口无遮拦,言语失敬了。

在我们宝应,把比街狭些、比巷宽些的通道称之为“口”。自北向南数:一是路上有明代邑人郑牧所建铁桥的铁桥口;二是明建泰山殿南大门“天下第一名山”坊前的牌楼口;三是磨子口。此处原有一条直对街东磨坊的小街,后来磨坊圮毁仅存磨盘。清嘉道年间,祖居此地的孙家拆走磨盘,向东拓展小街,故名;四是直对明建昭孝坊北通义井的井巷口;五是明清时期宋泾河北岸买卖鱼虾的鱼市口;六是去运河堤上下货物,以挑箩卖力为生者聚居的箩巷口,后衍称为罗巷口。还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所在地水巷口。此处每日挑水者来去,道路潮湿,故名。全城的“口”都是东西走向,它也如此,乃“口”之名,“巷”之实,“口、巷”兼而有之,称为“水巷口”了。

宝应老城区的街、巷、口

“路”和“道”一字多义。作为地名,在古代曾是与省、州、府、县等意思相近的行政区划。阅读明、清和民国编修的《宝应县志》,只见街、巷、口,至20世纪中叶,才在宝应地名中出现“路”这个字。如叶挺路和后来的安宜北路、安宜东路、苏中路、工农路、泰山路、南园路等,直到21世纪,方有“宝应大道”这带有“道”字的地名。“街、巷、口”是祖先留给我们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街、巷、口”结成的网络,是连接唐、宋、元、明、清,探寻千年古邑沧桑世道的璇玑宝图。在街、巷、口行走,在老城区漫步,是与历史老人对话,向祖宗先辈请教。浏览街、巷、口中的景物,常使人心潮激荡,神魂飞扬,不可遏止地流泻出汹涌的文思和澎湃的诗情。今天,我们带着振兴中华的美好向往,朝着灿烂明天奔赴的时候,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亮堂,然而,千万不可忘记,是怎样从往昔走过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