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老城區的街、巷、口

打開寶應城區地圖,可見一道道並列的黑色線條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再細看標註的文字,就會知道,那是歷經歲月風雨、文化積澱豐厚的一條條古巷。有人說老城區是“巷子寬,巷子長/大巷小巷不同樣/巷通巷,巷連巷/巷中還有巷中巷。”此言不虛。在老城區行走,除極少兩條死巷子外,都可以四通八達,不會碰壁回頭。如旅遊觀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經常會豁然開朗,讓人為之一振。

寶應老城區的街、巷、口

與長街大道相比,巷子裡沒有高樓大廈,缺少園林廣場,似乎平淡無奇,其實不然!巷子裡五方雜處,藏龍臥虎,只要您勤於觀察,善於體會,就會知道那是產生人才的地方,是產生思想的地方,是產生文化的地方,是產生故事的地方……它承載最豐厚的積澱,承擔最莊嚴的使命,承受最沉重的負荷,承諾最質樸的誓言……以前,我曾寫過一首名曰《古巷》的小詩:“一條時光隧道/回望百年千年/牆角斑剝的青苔/遮蓋厚重的歷史/石階刀斧的疤痕/殘留昔日的狼煙/笑聲是門內盛不下的歡樂/花香是園中關不住的春天/那寬容禮讓的襟懷/那轉彎抹角的方便/一句句先輩教誨成為經典/一個個掌故流傳常說常鮮/古巷雖小/名聲不小/被走出去的人/帶到很遠很遠……”。

寶應老城區的街、巷、口

寶應老城區有巷子上百條,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有直有彎,有名無名,不一而足。巷名五光十色,不拘一格。其中以姓為名者較多,如:朱家巷、喬家巷、梁家巷、盧家巷、包家巷、申家巷、姜家巷、賈家巷、王家巷、徐家巷、祁家巷(大、小)等,說明此巷曾是某家族聚居地,或某姓人家老祖宗是率先來此的奠基者,也許是巷中某家出過了不起的人物。亦有不少是以名勝古蹟或歷史遺址作巷名的,如都天廟巷、火星廟巷、水龍巷、李府巷、學墩巷、喬家園(轅)門、百歲坊、察院巷(大、小)、隅園巷、福壽院巷、東五子(之)堂巷、同松巷、肖家園等,見到這些巷名,都會讓人回首以往,喚醒城市記憶;與植物有關的巷子有東槐樹巷、西槐樹巷、因愛蓮池乾涸而形成的愛蓮巷、崔家菜園和《現代漢語大辭典》主編朱祖延老家的核桃樹巷等;有寄予美好願望的東三元巷、西三元巷和印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童年足跡的發財巷等。與水有關的巷子有范家塘、窯河邊、大碼頭、斜橋東巷等。

寶應老城區的街、巷、口

至於巷名的確定,可能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官方批准;二是百姓同意;三是自作主張。有的是三者齊備才行。一些巷名典雅,當是出於文人之口;一些巷名通俗,大概來自市井之言;有的巷名隨機、有的巷名生僻,有的恐怕是費了不少周折呢!一人巷我去過多次,的確,二人對面相向而行,必須都側身貼牆方可通過。我想,如果像古文之鄉安徽桐城的先賢那樣,都來個“讓他三尺又何妨”,恐怕就不會這麼狹窄了。在強調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這種甘願吃虧、樂於放棄自身利益的精神更加需要!古人哪,請包涵後生口無遮攔,言語失敬了。

在我們寶應,把比街狹些、比巷寬些的通道稱之為“口”。自北向南數:一是路上有明代邑人鄭牧所建鐵橋的鐵橋口;二是明建泰山殿南大門“天下第一名山”坊前的牌樓口;三是磨子口。此處原有一條直對街東磨坊的小街,後來磨坊圮毀僅存磨盤。清嘉道年間,祖居此地的孫家拆走磨盤,向東拓展小街,故名;四是直對明建昭孝坊北通義井的井巷口;五是明清時期宋涇河北岸買賣魚蝦的魚市口;六是去運河堤上下貨物,以挑籮賣力為生者聚居的籮巷口,後衍稱為羅巷口。還有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所在地水巷口。此處每日挑水者來去,道路潮溼,故名。全城的“口”都是東西走向,它也如此,乃“口”之名,“巷”之實,“口、巷”兼而有之,稱為“水巷口”了。

寶應老城區的街、巷、口

“路”和“道”一字多義。作為地名,在古代曾是與省、州、府、縣等意思相近的行政區劃。閱讀明、清和民國編修的《寶應縣誌》,只見街、巷、口,至20世紀中葉,才在寶應地名中出現“路”這個字。如葉挺路和後來的安宜北路、安宜東路、蘇中路、工農路、泰山路、南園路等,直到21世紀,方有“寶應大道”這帶有“道”字的地名。“街、巷、口”是祖先留給我們一份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街、巷、口”結成的網絡,是連接唐、宋、元、明、清,探尋千年古邑滄桑世道的璇璣寶圖。在街、巷、口行走,在老城區漫步,是與歷史老人對話,向祖宗先輩請教。瀏覽街、巷、口中的景物,常使人心潮激盪,神魂飛揚,不可遏止地流瀉出洶湧的文思和澎湃的詩情。今天,我們帶著振興中華的美好向往,朝著燦爛明天奔赴的時候,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亮堂,然而,千萬不可忘記,是怎樣從往昔走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