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len:留学浪子,要回头

康石石的“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经验,为艺术留学生&预备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本期分享人:Waylen

Waylen:留学浪子,要回头


汉艺国际上海校区 建筑学部 资深室内设计导师

澳洲 新南威尔士大学 室内建筑 BA(Hons)

悉尼 The Black Diamondz 平面设计师

悉尼 Camerich Furniture 设计师

香港 The Block Property 设计师

上海 EWS 室内设计师


留学是一道浪,带走了我,也会带回了我。如果你问我,在浪潮之中发生了什么,可能是加了点咸味吧,让原来一锅淡汤,鲜了一些。

“鲜”的感觉,很有意思,有些激爽,有些难以预测,如果不好理解,换成“有趣”就好了,它是个非常难得的形容词,这个词用到自己的艺术留学生活回忆上,也足够给人希望和向往。

室内设计这个专业,通宵达旦画图的另一个代言专业,四年的“折腾”,还可以给自己的留学贴上“鲜”、“好玩”、“有趣”、“开心”这样的标签,

这段将回忆挑选重点写成的文章,便不再单单是两三千的长篇论调,而是一段助你“开卷有益”的回忆,希望5分钟之后,你得到你想要的,如还有疑问,欢迎后台留言。

一:留学生活,鲜得有趣


作为90一代,必须要背着“小白鼠”的身份,在教育这块大试验田生长。我的高中时期,香港的高中取消了文理分科,我各方面都有所接触,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所以选专业也有些一波三折——foundation是商科,大一选了土木工程,转到了室内设计。

土木工程是一个有趣的学科,但因为缺乏理工科背景,我学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不过说起来也很有意思的是,对室内设计兴趣其实是在这段痛苦学习时间中,跟着学长蹭图书馆开始的:

新南威尔士每个系都会有自己的图书馆,但是闭馆时间不同,工程类的图书馆大约6点就闭馆,如果要学习就只能去中央图书馆,但是建筑系整栋大楼都是24小时开放,当时恰好认识一位建筑系学长,蹭他们的图书馆,耳濡目染的听了很多设计知识,看了很多设计图、模型,觉得真的超级有意思。

至今,这种“有意思”的认识依旧没有改变。


Waylen:留学浪子,要回头


而刚学习室内设计时,心情还挺新奇的,一句话表达就是“对了!这就是我想要学的专业!”

我本身是一个很天马行空的人,对我们的项目老师也不会多加限制,他会鼓励我们去尝试各种特色材料,市面上买不到也OK,在学校里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创作,这一点和汉艺很像:老师在一旁帮助我们及时拨乱反正,创作的过程会安心很多。

所以大一大二我“玩”的很开心,尤其是看到自己一些很独特的想法变成很疯狂的模型时,是一种非常有满足感的一件事。随着年级的提高,空间尺度越来越多样,限制开始逐渐增多,到毕设的时候项目会要去考虑落地性等条件,自己没有也没有那么多排斥,没有觉得多么打破幻象,整个人跟着自己的设计思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这种体验其实非常神奇。


Waylen:留学浪子,要回头


除设计能力之外,于我而言这段时光极其宝贵的点还可以总结成两个字:交流。

澳洲是一个特别友好的国家,公交车下车时大家会和司机说谢谢,这样一个环境会让人觉得非常舒服。而且国外艺术设计类学科基本都在意studio项目制的方式学习,一个班基本都会有固定studio,大家做着一样的项目,一起讨论,很有互相扶持的那种感觉,一起奋斗,一起对着老师被骂,一起哭,哪些选修课很有意思,哪些火到你可能都抢不到,整个环境会让你感觉交流感特别强。


Waylen:留学浪子,要回头


如今成为老师,面对一些同学专业选择迷茫时,我常用自己这段经验和他们讲:能够明确自己学什么的同学是幸运的,但如果你还不知道也不用慌。去和一些更为优秀的人交流,去了解学霸们心目中这个专业是什么样子,知道有什么困难点,去判断自己能不能达成这样的状态,这个专业值不值得你为之努力四年。

比如新南威尔士是澳洲八大,建筑系也是全球认可度很高的一个系,所以我当时接触的学长为我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的学习状态和所学所感。而如果大家目前没有这样一个环境优势,可以去问你dream school的学长学姐们,可以问自己学校老师的建议。如果你觉得不想欠人情,可以来汉艺走一走,和各个学部的不同名校背景的老师们聊一聊,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但是需要你自己走出第一步。

二:对比才有收获


留学必谈收获,而收获的体会需要参照物,我今天聊的对比是横纵向:大一vs大四,国内vs国外。

  • 大一VS大四


这个对比,该怎么去形容我想了很久,下面这两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肉麻,但确实是我很真实的感受:

1.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大家留意过新南威尔士的室内设计会发现,我们的学位是荣誉学位——BA(Hons),这个并非一直如此,差不多是我大二的时候才进行的修改。学位更改对于一所学校不是儿戏,而这个改变其实是室内设计同学们争取得来的:

室内设计学制是4年,绝大多数时间是在通宵达旦,睡在学校的时间也很多;没有技术类课程,全靠自学;大一到大四,眼睁睁看着班里同学从150变成90名,这90位还有不少延迟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临近交作业的时候,真的会害怕到手抖;presentation结束后,时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哭......

每年这样高压筛选,我们每一位毕业生都是撑得起荣誉学位的人,拿到这一直文凭的时候,对我而言不单单是一个学位,更是对我的认可。辛苦这两个字,有时候其实是一种称赞,而我们真的担得起。


Waylen:留学浪子,要回头


  • 国内vs国外


一个室内设计项目,其实是有一定流程的,粗略说就是概念开始,效果图为后期,落地之后其实是另外一个思考层面。

如果要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便需要知道整个创作流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便要在这个流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回国之后我在一个工作室工作的时候发现,国内教学更偏技术,偏向于项目后期。很多人的渲染特别强,画图特别强,应对说“我要一个北欧风格的设计”,然后就没有其他建议的甲方其实很好用,大家根据地方大小、环境条件等等渲染出效果图,设计变成了体力活。

这种技术课程在我入学前是存在的,到了我们这一届便取消了,学分加到了studio上,各种渲染、PS全靠自学。对比起来看我们的学习更偏重于概念,一个项目一半的时间都在research上,去分析场地,探究人文关怀,找到那个独特的入手角度。比如我们以前曾做过的发电厂项目,每个人最后的呈现都非常不一样。


Waylen:留学浪子,要回头


而且工作中我发现,如今国内的室内设计行业市场越来越看重research,你的设计要有深度,甲方不再一味只是行外人,在行业内的我可以感受得到审美的提高,与国外市场越来越靠近,所以有个很尴尬的事情便是:因为教育系统更改调整整体情况复杂,多数国内学校可能还没做出改变,国内环境已经做出改变。

所以整个环境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国内外同学刚开始的起薪差距其实不大,但是越往上走薪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这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比,你是否能够被取代,你在一个项目中的角色是不是独一无二,这才是设计师的价值,也是大家赚钱的资本。

后记:留学,带好心态就够了


写到留学三件套的时候,我其实想不到太特殊需要带过去的东西,反而是做了老师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在出国前,

把心态调整好。

很多同学会在选校时便打退堂鼓,觉得自己可能不行;有些同学则是在作品集创作的时候,对老师有所依赖,觉得想不到也没事儿有老师在后面帮我顶着;也有同学想着出国,之后没有做太多考虑。这三种状态其实是很多艺术设计留学生的缩影,而我想和你说的是,留学这件事,不是拿到offer或者是到坐飞机到学校就结束的事情,国外并不一定比国内好,如果你没有一个open的心态,出不出国其实都一样。

保持住这个open的心态,作品集创作过程才能真的成为你对接国外学习生活的过程,我作为老师可以带你看更多新的知识,新的课题,更大的世界,让你也在国外学习时感受到“好玩”这两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