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城市發展質量比拼

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我國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張,出現了越來越多極具發展活力的大城市。

大城市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中國對外經濟交流的橋頭堡。作為區域創新中心和文化中心,大城市聚集效應十分搶眼,在區域經濟、交通、物流等方面也具有巨大輻射和拉動效應。然而,近年來,某些大城市出現的一系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協調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比如,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活力不足、創新能力受限、交通通達度低、教育資源匱乏、公共服務失衡......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意味著,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城市化也將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近日,安邦智庫(ANBOUND)信息研究團隊發佈《13個城市論發展質量,誰更自信?》(簡稱“報告”)。報告運用系統性信息追蹤、大數據分析和信息圖描述的研究方法,基於“經濟實力”、“經濟結構”、“企業實力”、“交通通達度”、“創新能力”、“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等發展指數形成的指標體系,對中國13個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發展質量”進行評估和測量,以期全面、形象、客觀地呈現這些城市的發展質量水平。

經濟實力

京滬超一流,新興城市迎頭趕上

13個城市發展質量比拼

01.經濟總量

中國經濟總量巨大,自然也反映在城市經濟實力上。

超一檔:上海北京屬於“超一流”,兩個城市經濟總量均接近3萬億元,暫時領先全國各城市。2015年以來,北京、上海雙雙出現人口下降,兩座超級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開始有“危機感”。

第一檔:深圳廣州兩位“同根兄弟”不分伯仲,城市經濟總量略高於2萬億元水平線。以廣州為首的珠江三角9城與港澳聯手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四大灣區之一,擁有縱深發展潛力。深圳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連接香港與中國內陸的橋樑,2017年的經濟總量超過廣州。

第二檔:重慶天津蘇州

三座城市經濟總量,處於1.7-1.9萬億元之間;成都武漢“半斤八兩”,同在1.3萬億元水平;杭州緊隨其後,落在第二梯隊後面。這幾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你追我趕,爭芳鬥豔。新興城市中,成都、重慶、武漢和杭州不甘示弱向前追趕,假以時日或許也將躋身“一流城市”。

第三檔:南京青島旗鼓相當,寧波有待進一步提高。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寧波幫”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一家近代意義的中資銀行,第一家中資輪船航運公司,第一家中資機器廠……寧波商人的身影無處不在,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寶貴財富。

02.人均收入

與國際水平相比,中國人均收入還不高。中國這13個大城市,整體實力在國際上還不算太強。

第一檔:深圳蘇州廣州,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都超過15萬元。“深圳”人最富,腰包鼓腰桿硬,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昔日小漁村、新興移民城市的真實經濟寫照。民營企業的搖籃,蘇州和廣州則緊隨其後。

第二檔:南京杭州北京上海寧波武漢青島天津依次分列,人均GDP在12-14萬元之間。

經濟總量最大的上海、北京,人均GDP在十三個城市中處在中等偏下水平,令人頗感意外。

第三檔:成都重慶

人均GDP不足9萬元,“脫貧”任務不容小視,有待努力!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目前還不高。作為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重慶的後發優勢十分明顯。

經濟結構

城鎮化進程中,服務業短板明顯

13個城市發展質量比拼

01.城市化率

城鎮化是經濟結構變革的一種重要力量。城鎮化水平的高低,通常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

根據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經驗,城市化率在30%-70%期間是加速城市化的時期,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普遍在80%左右。

中國這13個大城市的城鎮化率有7個超過80%,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深圳的城鎮化率接近100%,是中國唯一沒有村莊和農民的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的城鎮化率超過85%;重慶的城鎮化率最低,僅為64.08%。

目前,中國的人口轉移與土地、資金要素保障不匹配,地方缺乏動力承擔市民化成本,城鎮化合理用地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未來,大城市周邊將成為提高戶籍城鎮化率的新方向。

02.產業結構

從產業結構來看,北京第三產業佔比達80%,廣州上海第三產業佔比約70%;深圳第三產業佔比不到60%,甚至低於南京武漢成都蘇州,第三產業佔比都不足60%。

被譽為中國休閒之都的成都,服務業佔比徘徊在50%水平線,在13座城市比較中接近末尾;重慶寧波的第三產業佔比尚不足50%,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這些城市的產業結構尚需進一步優化。

北京聚集了大量央企總部,其服務業輻射整個京津冀地區,北京的科技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發展優勢明顯;上海,世界500強在中國乃至亞太總部更多雲集在此;深圳,信息傳輸、軟件服務業貢獻突出;至於廣州,服務業的輻射範圍雖不及京滬,但也輻射到整個華南地區;重慶作為直轄市,城鎮化發展程度較低,服務業支撐力度不夠。

企業實力

城市支柱高低不均

13個城市發展質量比拼

企業是大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企業總部的集聚程度成為影響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優秀的企業是城市靚麗的名片。從城市發展史來看, 企業與城市密不可分, 沒有企業就沒有現代城市。

01.世界500強企業

從世界500強企業來看,中國入圍企業在13座城市的分佈極度不均衡。其中,北京有56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佔比接近70%,但多數是央企;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均不足10家,成都重慶寧波青島的上榜企業數量為零。

02.中國500強企業

從中國500強企業來看,北京上海深圳位列三甲,杭州廣州

南京緊隨其後;成都蘇州青島位居末席,這些城市都缺乏全球化、全國性的大型企業。

03.主板上市公司

一個地區上市公司數量的多寡,往往反映該地區的經濟活力和產業結構發展水平。從主板上市企業來看,北京上海不相上下,均超過200家企業在主板上市;深圳杭州南京廣州緊隨其後,青島最弱,不足20家企業在在主板上市。值得一提,寧波上市企業超過成都武漢

重慶,寧波的民營經濟高度發達。

根據安邦智庫(ANBOUND)政府大數據庫的信息追蹤,近期,地方密集出臺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降成本、助融資、破壁壘、促轉型、拓市場,營造一流投資環境,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

交通通達

城市競爭“助推器”

13個城市發展質量比拼

安邦智庫(ANBOUND)認為,中國作為一個自古以來的陸權國家,具有先天優勢。利用快速發展的高鐵,中國可以強化“陸權”國家的影響力。重大交通技術,尤其是鐵路、航空這類跨國應用技術,直接影響國際體系中各國之間的互動能力。

01.高鐵通達度

從高鐵通達程度來看,北京上海重慶武漢,四個城市的高鐵通達城市均超過200個,這些城市是“一帶一路”建設、區域一體化和協同發展的核心。如:北京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上海是長三角一體化、大灣區經濟圈的領頭羊,重慶、武漢是長江經濟帶的核心節點;青島寧波杭州蘇州,四座城市的高鐵通達,尚未發揮核心作用。

02.國際航空通達度

從國際航空通達程度來看,北京上海廣州國際航班通達程度最高,均超過60個地區;成都深圳重慶杭州的國際航空通達程度位於第二檔位;武漢南京天津青島緊隨其後,寧波蘇州的國際通達程度則明顯不足;廣州、深圳面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的歷史性發展機會,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成武軸心

安邦智庫(ANBOUND)提出,建立一個以“成都和武漢”為核心軸的發展帶(“成武軸心”),以此推動長江中游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為中國經濟整體上維持穩定增長帶來一個可觀的發展增量。地處中部,“成武軸心”區域的成本相對較低,而且接近亞洲腹地市場,距離沿海地區也不算太遠,極具爆發性的發展潛力。

成都,是中國距離歐洲最近的一個超千萬人口特大城市。繼上海、北京之後,成都將成為國內第三個形成“一市兩場”格局的特大型區域航空樞紐城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

航空樞紐的建設,只要與區域資源稟賦條件結合,就可具有巨大的經濟拉動作用。成都處於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西部門戶位置,利用建設第二機場的契機,大力推動航空樞紐的建設,使“今日之成都”演變成實至名歸的“大成都”。

武漢方面正在進行“一樞紐+三網”的航空規劃,旨在2030年前成為中國的國際門戶樞紐,形成通達全球的國際航線網;鐵路方面建成為國家高速鐵路路網中心,構建以武漢為中心向外放射的“二橫二縱二斜”十二個方向的高鐵網。

創新發展

受限於制度環境

13個城市發展質量比拼

創新,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標籤。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無法持續,唯有技術創新才能持續前進。專利授權量是反映技術創新的重要指標,代表一個城市的創新實力。

從專利申請授權的數量來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北京、上海依託國家支持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但相比深圳似乎沒有形成明顯優勢,上海的專利授權量還落後於深圳。

2017年,深圳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為4.13%,達到國際化城市水平。總部位於深圳的華為,2017年研發人員約8萬名,佔公司總人數45%;研發支出為897億元,佔總收入的14.9%,華為累計專利授權74307件,超過90%為發明型專利。

廣州蘇州杭州,地處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江浙地區,整體創新能力較強。

青島,創新能力在13個大城市中相比最弱。山東和廣東相比,兩省經濟總量差別不是很大,山東2017年的國家級高新企業數量不及廣東的1/5, 國際專利(PCT)數量不及廣東的零頭。這種情況,應從產業結構、人才政策以及創新環境等方面,深層次分析差異。

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團隊在信息追蹤中發現,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得分較高的城市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佔比68.0%,西部城市相對較弱。隨著一帶一路發展,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格局中,西部城市的崛起令人期待。

教育發展

城市文明進步的見證

13個城市發展質量比拼

2018年,中國網絡熱議“北上廣安置不了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多個城市參與搶人大戰。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城市之間的綜合競爭,核心是對人才的競爭。高等教育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力資本的質量。

上世紀60年代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東亞奇蹟”,這些經濟體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伴隨著經濟上對美國的追趕,教育方面(特別是高等教育)也成功地實現了相對美國的追趕。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城市的標誌,不是摩天大樓、商場林立,城市因“人”而靈動。教育已經成為城市競爭的“軟實力”。在城市經濟發展初期,初級教育作為生產要素直接貢獻了最終產出,對經濟增長促進明顯。然而,城市經濟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發展高等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技術創新與模仿的速度,進而提升城市經濟發展的效率。

從上圖不難看出,這13個大城市的高等教育資源分佈極度不平衡。2017年,北京有19所高校進入全國100強,佔比近20%,遙遙領先;

上海南京武漢分別位於第2-4位,接下來是廣州成都等,深圳寧波蘇州排名墊底。

武漢、成都,屬於高校集聚城市,正在越來越多地吸引高校人才和年輕人口安家落戶,經濟發展後勁足。

均衡發展

城市高質量發展,要看人民的獲得感

13個城市發展質量比拼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要求GDP增長,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社會民生也要同步發展。城市高質量發展,更要看人民的獲得感。

“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是GDP質量和“含金量”的直觀表徵,體現GDP的虛與實,揭示GDP的“民生含量”,反映民眾分享GDP蛋糕的“大與小”,映照出政府“還富於民”的多與少。作為地區均衡發展指數的一種度量,這個指標刻畫除地區均衡發展水平,也是反映居民福利的一個指標;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地區均衡發展指數越低,代表經濟失衡的程度越為嚴重。

從安邦智庫(ANBOUND)的比較分析看出,上海北京的經濟發展相對均衡,寧波杭州具有“藏富於民”的特徵,天津武漢的城市經濟非均衡十分明顯;儘管

深圳人均GDP在全國城市中最高,然而,相對政府(或企業)的收入來說,深圳多數居民仍然是“囊中羞澀”。

對此,報告建議,在中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城市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不同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存在不盡相同的“短板”,城市高質量發展要“真抓實幹”,推動經濟循環更加順暢,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注:

1、本文統計數據主要來源,城市統計年鑑或城市統計公報的2017年度數據。

2、2017年城市百強高校數量,引自艾瑞深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