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個人簡介】祁寧英,1945年8月出生於青海省西寧市。現為青海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美術師。

19歲開始臨習各種畫冊,由於學習條件的限制,故在長達數十年的業餘時間裡堅持自學。1982年之後,深入崑崙山和祁連山等青海各地寫生,繼而創作;1999年7月在上海“海內外中國書畫篆刻精品展”中獲佳作獎;1999年12月榮獲(文化部)中國文化藝術城頒發的 “世紀名家書畫展”創作獎金牌;2001年11月在“中國企業文化年文化藝術博覽會”中入選國粹獎;2002年10月在海峽兩岸“當代著名書畫家精品年展”中獲一等獎;2003年4月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藝苑名家”專欄中入選;2005年青海省電視臺“河湟風”、“西部彩虹”欄目以《崑崙情》為標題,對其本人與藝術做了專題報道;2015年10月在甘肅省蘭州市“馬西園藝術館”應邀舉辦了《慶國慶•青海祁寧英從藝五十年書畫展》,甘青兩地的省市電視臺和多家新聞媒體對此次書畫展進行了相關報道,關注其書畫展的各界人士們給予了高度評價,反響強烈;2016年至2018年,青海多家當地知名媒體均對其藝事陸續做過相關報道;2018年12月21日《青海日報》刊登《河湟靈水雕琢的美玉——記國家二級美術師祁寧英》。

【作品展示】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青海日報報道】河湟靈水雕琢的美玉——記國家二級美術師祁寧英

美術家祁寧英作品欣賞

2018-12-21青海日報·李海孌

陽光明媚的七月,青海民族大學新校區的荷花池畔,擠滿了遊人。池中荷葉田田,潔白的荷花盛開,且花朵碩大。一池欣欣向榮的荷花,一點也不比江南的荷遜色。曾幾何時,高原竟也擁有了江南的韻致。這南國的麗人,這嬌豔脫俗、風姿綽約的荷,如今竟然安家到了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原,且開得如此健壯與美麗,絲毫看不出有不服水土的跡象,我沉浸在驚喜同時驚訝之中!這時只見站在荷塘那邊的幾位老師正熱情地向我招手,我只好暫時按下繼續賞荷的念頭,快步向他們走過去,原來樹下竟有豐盛的野餐在等待……

在這裡,我有幸結識青海書畫藝術界的幾位前輩,也結識了祁寧英老師。

祁寧英,字鳳翔,號鳳台散人。1945年出生於青海西寧市,家居城北區湟水之濱。現為青海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書法家協會會員、榮譽理事。

湟水悠悠,晝夜不停地向東奔流。河湟谷地是黃河流域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約3000年前,勤勞、勇敢的古羌族先民們創造了著名的卡約文化,遍佈河湟各地的彩陶,使許多“尋根”人士感慨萬千,更使許多“尋夢”的人們流連忘返。遠古的卡約文化,使河湟谷地的歷史顯得古老而厚重,輝煌又燦爛。

祁寧英就出生在這充滿靈秀的河湟谷地中心地帶——西寧城。中學畢業那年,父親把他帶到鄰居張先生家裡,後來他才知道這位張先生屬於河州韓文斌派畫系。當他看到先生家裡那些彩色的、栩栩如生的花鳥畫時,他的心靈瞬間被藝術的美所吸引、所震撼!

楊畲先生說過:“每一位藝術家都有著不同的藝術人生。他的藝術道路更充滿著艱辛和曲折,也更具有屬於他的個性特徵。”的確是這樣的,從祁寧英被鄰居張先生的花鳥畫感染、吸引的那一刻起,祁寧英註定要走上一條充滿荊棘的藝術之路。這是一條漫長的幾乎望不到盡頭的路!

由於家境貧寒,年少的祁寧英不可能去學習班或培訓班專門學習書畫藝術,更無拜師學藝的可能。19歲的他捧著一顆對書畫藝術痴迷的心,睜著一雙渴望藝術的眼睛,為能夠擁有一本殘破的《芥子園圖譜》,在舊貨攤前不斷地徘徊。捉襟見肘的他,足足攢了三年的年錢,才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圖譜。

當他用顫抖的雙手捧起《芥子園圖譜》時,那激動萬分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事隔三四年後,當他萌生拜鄰居張先生為師的念頭時,張先生卻已經離開人世,這成為祁寧英學習書畫之路上的一大遺憾。從此,他只能如痴如醉地臨摹《芥子園圖譜》。臨摹習畫的過程中,他大致上瞭解了中國畫發展演進的脈絡,學到了大量的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基本掌握了傳統的繪畫技藝,但臨摹永遠是在走別人的路子,也明顯地框住了他的藝術靈感,他開始苦惱,也開始思索,如何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哪怕是一條細小的羊腸小道也行。為了追求更高更深的書畫藝術境界,他勤奮自學,刻苦鑽研專業知識,苦練書法,勤讀詩書。

不久之後,為了生活,他不得不到小橋工人俱樂部建築工地做小工,在這裡一干就是三四年,艱苦繁重的勞動佔據了他大部分業餘時間。但他不顧身體的勞累與疲乏,拼命擠時間練習繪畫。1969年,他終於成為西寧鋼廠的一名工人。因家住莫家街,他每天起早貪黑,早上趕班車去上班,晚上下班後學習毛主席語錄,學習結束之後才能坐車回家,回到家,往往已經大半夜,完全沒有時間練習臨摹繪畫。但他一直保持著看畫、鑽研畫的習慣。多年以後,臨摹畫有了一定的基礎。有人建議他,多看一些各流派的畫冊,可惜那個年代並沒有多少畫冊可供參考。也是機緣巧合,20世紀70年代初的一個秋季,他與同事到蘭州出差,在同事朋友的家中,他意外地看到了幾本珍貴的畫冊,愛不釋手,從進門就一直捧在手裡看,仔細欣賞畫冊中那些畫的運筆、調色和佈局等技巧,主人看他真心喜歡,就把那幾本畫冊送給了他,這令他喜出望外,如獲至寶。

1973年,祁寧英有幸結識了著名書畫家朱乃正先生。在相互共事中他們經常互相研究中國畫和油畫的互補關係,這使他受益匪淺。

1976年8月3號,是祁寧英此生刻骨銘記的一個黑暗日子,由於印刷機出故障意外地把他的左手四指從第二骨節處切斷。常言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在家休養期間,祁寧英竟有空再次拾起畫筆,也正是憑藉這段難得的閒暇時光,他才真正開始走進了艱辛而又鍾愛的繪畫殿堂。現實生活的種種困惑,艱難的少年求索,不懈的中年感悟,深厚的文化積澱在這一時期得以噴薄而出。通過自學臨摹傳統的《芥子園圖譜》之後,他又學習臨摹了石濤、任伯年和齊白石的畫。為使自己儘快突破臨摹的層面,早日進入書畫藝術的門檻,他決定獨上崑崙山,進駐祁連山腹地去實地寫生。

在交通極其不便的年代裡,出門寫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1980年盛夏,祁寧英先從西寧乘車到了格爾木,下車後,偶遇當地一位藏族牧民,他向這位藏族老鄉打聽如何進崑崙山,這位熱情純樸的藏族牧民先把他帶到了自己家中,一路上對他介紹:“進崑崙山不容易,今天已經晚了,明天我可以騎摩托帶你到崑崙山附近看看。”當晚,祁寧英就住在這位善良好客的牧民家裡。低矮的土房子,但充滿溫馨,屋內的“塔布誇”(火爐)上一壺熱氣騰騰的奶茶正飄散著馨香。不一會兒,主人就把酥油奶茶和糌粑端上了桌,他倆一邊喝茶一邊聊天,當這位善良的牧民知道眼前這位是畫家,想要進崑崙山採風寫生時,非常敬佩,說:“這裡沒有直接進崑崙山的車,只能瞅機會,找一輛正巧進山的便車才行,明天我只能帶你在崑崙山周邊看看。”祁寧英說:“能在周邊看看也挺好,總比看不到強。”第二天,那位藏族牧民騎摩托帶著祁寧英來到了崑崙山腳下,雖然只是遠遠地看了看崑崙山,但崑崙山那雄渾蒼茫與遒勁磅礴的氣勢已經深深震撼了祁寧英,他決定一定要再進崑崙山。這就是祁寧英的一進崑崙。

偶然的奇遇使他與當地的藏族同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由於那時候通訊比較落後,再加上牧民流動放牧的特殊性,時隔兩年,祁寧英又一次來到格爾木時,曾專程去尋訪當年那位牧民,卻沒有找到。三十多年過去了,竟再也沒有那位牧民的任何消息。之後,祁寧英每每想起他,心中都會產生一份牽掛。後來,他又一次前往格爾木,有意思的是,再次偶遇了另一位當地的藏族牧民,這位牧民給祁寧英找了一輛進崑崙山進行地質勘探的車輛,於是,祁寧英乘坐這輛車終於走進了嚮往已久的巍巍崑崙山。在那裡,他白天獨自一人揹著畫夾到處寫生,餓了啃點隨身帶的乾糧,渴了喝口涼水,夜晚就與司機和勘探人員蜷縮在汽車裡過夜,就這樣,他在崑崙山裡紮紮實實住了一個星期。是崑崙山的蒼茫與冷峻,雄渾與大氣開啟了他的藝術靈感之門。從崑崙山回來之後,他連續創作出了以崑崙山為主題的大型組畫四十餘幅。用他的話說:“沒有崑崙山,我的山水畫就一直停留在傳統畫的階段。崑崙山歸來,我基本上跳出了臨摹的窠臼,進入了創作的層面,作品有了質的飛躍,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這之後,他曾去西安、敦煌等地進行短期專業知識培訓。後來他抽出時間多次深入崑崙山、祁連山和河湟峽谷的大自然,置身於山林曠野,不懼天寒地凍、風吹日曬、山路陡峭,飲山泉之水,吸納山林大野之靈氣,陶醉於如詩如畫、如夢似幻的自然界中,忘情地汲取大自然賜予的藝術養分。多年堅持下來,他讓自己的足跡遍佈青海的名山大川、荒原大漠!

祁寧英的作品以國畫見長,山水、花鳥、人物皆精工。山水畫氣勢恢宏,花鳥畫情趣盎然。翻閱《祁寧英畫輯》,欣賞他的作品,情思、意趣、韻致渾然一體,立意新奇,佈局獨到。《太古風雲》《清涼世界》等作品,得到了繪畫界同仁的肯定與好評。

同行的肯定與讚賞使祁寧英信心倍增,他越發堅定地多次走出去,去敦煌、大通、麥秀和同仁等地方,在不同的自然景觀與壁畫、唐卡中汲取有益養分,尋找創作素材與靈感。此後,一幅又一幅構思獨特、佈局新穎、技藝嫻熟的國畫作品不斷問世,被省內外美術愛好者陸續認購和收藏,他的名氣也隨著這些作品向省內外播揚,得到了著名書畫家朱乃正先生以及藝術界的肯定。青海電視臺以及省內多種報刊也對他作了專題報道。

“墨染三池水,筆耕數萬花。”中年以後的祁寧英緣於對藝術的強烈追求,加上自身的文化修養,在書法、詩詞和繪畫等藝術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於他忘情於藝術創作,作品屢屢獲獎,榮譽步步向他走來。

1990年,應“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上下五千年》”攝製組編導劉郎先生之邀,他參與並擔任該片的美術設計工作。

1991年在拍攝電視藝術片《流沙》期間,攝製組曾去甘肅敦煌研討和取景,他有幸得到原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先生的指導。段院長特意給他講授了歷代敦煌畫師的繪畫技法和色彩應用,他感到收穫良多。

半個世紀以來,祁寧英潛心構思創作出了許多國畫作品,如《太古風雲》《清涼世界》《高原風光》《春染祁連》《延年圖》《報豐收》等等。他將嶺南派與崑崙畫技法完美地結合起來,“蒼、秀、奇”的特色風格,諸多技法的融會,使其繪畫作品呈現出了激情奔放、俊逸灑脫的風格。1997年7月,他的作品入選上海“海內外中國書畫篆刻精品展”並獲佳作獎;2002年10月,其作品入選海峽兩岸“當代著名書畫家精品年展”並獲一等獎;2003年4月和2005年,其作品曾被《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藝苑名家”刊發。青海電視臺“河湟風”、“西部彩虹”欄目也對他的藝術作品做過介紹和專題報道;2015年10月1日至4日,由青海美術家協會主辦,甘肅蘭州馬西園藝術館和中華茶友會承辦,“慶國慶,青海祁寧英從藝50年書畫展”在蘭州馬西園藝術館舉辦,集中展示了他從藝50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書畫作品,展出的國畫作品飽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要義和精髓,表現出了以“崑崙山”為題材的青海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折射出祁寧英豐厚的傳統文化功底。

如今,已經步入老年行列的祁寧英,書畫的造詣已經達到了嫻熟自如的境界,但他依然堅持早讀報、勤練筆的好習慣,在青海這片高天厚土將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豐富而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