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知朝臣貪腐成風,依然重用到底?

幾千年來,中國的官場有個死結:越是腐敗的人,越是混得風生水起,越是清廉的人,反而越難以在官場立足。

但凡幾百年裡有幸誕生一位清官,並且能夠順利地活到退休,那麼,必定被大書特書,甚至坐上神壇,被民眾世代祭拜,傳頌千古。在腐敗群體虎視眈眈的危險局面之中,能夠堅守陣地,不亞於打贏了一場殘酷的戰爭。

為什麼明知朝臣貪腐成風,依然重用到底?

幾千年的官場就像一個大染缸,無論多麼潔白的人進去了,都會變色。比如鉅貪和珅,剛入官場的時候十分清廉,也許立過誓要名留青史也不是不可能。

當時有人向他行賄,希望能夠晉升一級,和珅雖然同意幫他舉薦,但是一再拒絕對方的賄賂,直至事成,也未收分文。反而因為對方犯錯被大臣彈劾,和珅也受到了牽連。

可是權力帶來的這種溢出效應,就像吸食鴉片,你能堅持一時不上癮,但是無法堅持一世,當大量的財富和資源堆積在眼前,只要你一伸手就能全部擁有的時候,僅憑道德觀念和偶爾走走過場的反腐,根本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警示作用,何況當上司貪的更多更狠,並且將績效和晉升跟賄賂掛鉤的時候,有幾個官員還能潔身自好,若與整個體系對抗,無異於飛蛾撲火。

為什麼明知朝臣貪腐成風,依然重用到底?

和珅主政科舉考試的時候,憑藉自己的喜好,就能輕鬆地讓寒窗苦讀十數載的考生們魚躍龍門或者名落孫山。為了各自的前程,考生們爭先恐後地給和珅送錢送禮,如果和珅看不上眼,反而讓考生們忐忑不安。

和珅家宅田地不計其數,幾百間的錢莊店鋪更是財源滾滾。每次打敗政敵,進行抄家的時候,他總會將很大一部分錢財截留下來,據為己有,周星馳出演的《鹿鼎記》將此演繹得淋漓盡致,毫不誇張。

自封十全老人的乾隆難道不知和珅在朝廷內外貪汙巨大嗎?當然是知道的,不僅僅知道,甚至還不斷地縱容。如果不是乾隆一意庇護和提拔,和珅怎有膽量和資源積累價值十幾億銀兩的財富,相當於清朝15年的財政收入,說他富可敵國一點也不摻水,據統計,和珅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為什麼明知朝臣貪腐成風,依然重用到底?

和珅除了利用權力大肆貪汙和經商,還頻繁使用黑白兩道的勢力,從富商那裡收取各種“保護費”,一旦不從,讓你灰飛煙滅。

浙江富商曾氏,因為不願與和珅交往,一夜之間被滅門,家中的金銀財寶全部被劫。官府對外宣傳,曾氏全家被強盜劫殺,直到後來被御史平反。其他富商見狀不得不臣服於和珅,他因此獲得了鉅額的初始資本,憑藉雄厚的財力在朝中運作,左右逢源,逐漸建立自己的派系。

那為什麼乾隆還要堅持重用和珅?並對和珅犯下的那些大罪毫不在意,無論其他大臣怎樣後赴後繼,不遺餘力地彈劾,始終不為所動。最根本的原因,乾隆自己也是一個貪財的人,而且胃口比和珅更大,更具破壞性。

乾隆好大喜功,花錢如流水,比如六下江南,每次大小船隻一千多艘,縴夫將近四千人,營建行宮幾十處,裡面佈置得富麗堂皇。每天,茶房所用的奶牛多達75頭,膳房所用羊1000只,牛300頭,而且都是大老遠從京城運到各處,南巡途中消耗的馬匹更以萬計。

為什麼明知朝臣貪腐成風,依然重用到底?

這些只是各種耗費的其中一部分,這些大大小小的開支,都需要有人承擔,前五次南巡,以朝廷自擔為主,第六次南巡,和珅開創性地將所有費用攤派給各地府衙,各地府衙再攤派給當地百姓,同時藉機大撈特撈,老百姓苦不堪言。

若是沒有龐大的財源支持,乾隆南巡恐怕舉步維艱,即便勉強成行,排場也會大受影響。縱觀乾隆一朝,征戰不斷,而大軍一動,日費千金,龐大的軍費開支更是一個要命的事情。

和珅這樣的貪官反而更瞭解整個帝國的財政運行體系,無論臺上還是臺下,更有辦法另闢蹊徑,比如南巡的經費由府衙攤派,乾隆的行宮由各地富商承建,在朝中實施議罪銀,並從富得流油的鹽政織造那裡剝出錢財供乾隆揮霍,整個朝廷繼續歌舞昇平,糜爛到底。

為什麼明知朝臣貪腐成風,依然重用到底?

此外,很多清廉之士心繫天下,性格耿直,對於皇帝的錯誤行為,尤其大興土木鋪張浪費,一定會直犯龍顏,不但讓皇帝很沒面子,有損威嚴。更重要的是,這些清廉之士大多難以掌控,一旦將他們處置,容易引起輿論譁然,反而不利於穩定。

但是貪官就不一樣了,他們就像一條狗,只要給夠骨頭,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不但聽話,而且能夠為皇帝肆意斂財,即便背上搜刮民脂民膏的惡名也毫不在意。如果民憤過大,大不了找個背鍋的貪官一殺了之,比如嘉慶殺和珅,簡單高效,又能贏得一時的明君稱號,何樂而不為?反正貪官的隊伍如此龐大,根本殺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