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出家,爲啥魯提轄剃光頭叫和尚,武松只能披髮稱行者

佛教從東漢傳入我國後,到了南北朝進入鼎盛發展時期,社會各階層都事佛成風,僧尼浩眾,佛寺廣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隨著出家人無序地日益增多,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僧尼和普通人承擔的社會義務最大的區別是僧尼可以免除賦稅和徭役,不需要耕作,只有消耗社會財富而沒有產出,久而久之國家納稅人逐漸減少,財政收入受到威脅,生產力遭到破壞。

同樣出家,為啥魯提轄剃光頭叫和尚,武松只能披髮稱行者

北周周武帝,後周周世宗都施行過滅佛運動,其目的就是佛教信仰已經觸及到當時國家的經濟利益,影響政權的維護和國家戰爭機制。

為了統一管理,控制僧尼人數和佛事規模,政府逐漸對僧尼進行登記造冊,到了唐代誕生了度牒,這個新生事物。這是政府向個人頒發的出家資格證書,所以唐代以後不是你想當和尚出家就可以馬上剃頭上路的。(當然這些都在治世,亂世可顧不了)

同樣出家,為啥魯提轄剃光頭叫和尚,武松只能披髮稱行者

由於度牒有免除稅賦,免除徭役的特權,奇貨可居,按現在的話講就是出現資本逐利的現象,市面上炒作度牒成風,國家有時也樂得敞開供應,作為斂財的手段,這種現象從唐到宋,愈演愈烈。

有文獻估算過一張度牒的價碼,唐代時開價百緡,一緡是一千文,如果一文錢買個燒餅,它能換十萬個燒餅,按今天燒餅兩元一個,相對於購買力,那就值二十萬人民幣,乖乖,想當個和尚都當不起。

同樣出家,為啥魯提轄剃光頭叫和尚,武松只能披髮稱行者

正因為如此,唐宋政府對度牒控制嚴格,在一個規定的區域裡面按人口比例可以剃度幾個人,出家人死後或還俗,度牒要上交。如果想出家,沒錢買度牒咋辦呢,你可以去寺院當“行者”,先拜師受沙彌戒,不剃頭,將頭髮披散下來。凡是寺裡苦活累活先幹著,等到官府規定的時日,通過經文考試成績合格,才能獲得僧人資格,說來真是沒文化啥也不行啊。

同樣出家,為啥魯提轄剃光頭叫和尚,武松只能披髮稱行者

說到這裡總算明白了吧,為啥同樣是出家,魯達剃光了頭可以叫“和尚”,而武松只能披髮叫“行者”,武松比魯達低一個檔次,是候補和尚,就是因為他沒有趙員外送給魯達的度牒。

低買高賣,度牒在宋代成了投資品品和像趙員外那樣有錢人家藏富的手段,宋朝政府也意識到度牒性質發生了異變,只是其經濟規律不是幾道命令就能解決問題的,度牒的價碼越來越高,據載甚至宋高宗還送給岳飛二百度牒,至於派啥用場,嶽將軍您就看著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