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精心择官

诸葛亮以其隆中策预见天下三分,显示其大才;以其鞠躬尽瘁尽忠蜀汉。其人如此,其择官也以德才兼备为准则。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向刘禅上疏,即《前出师表》,疏中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皇帝,二人都信任宦官,大兴党锢之锅,杀戮贤臣,以致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上《前出师表》时,刘备已去世,由他执政辅佐刘禅,故在出征前总结了先汉与后汉兴亡的经验教训,谆谆告诫刘禅,不要学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要学先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国兴隆,以复兴汉室。

诸葛亮精心择官

诸葛亮在《十六策》里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特别重视选拔德才兼备之士。

他推荐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重兵,负责宫中之事。刘禅欲增加后宫嫔妃,董允认为古时天子后妃之数不超过12人,今已足数,不应增加。刘禅宠爱宦官黄皓,黄皓为人奸佞,想干预政事,董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黄皓,他在时,黄皓不敢胡作非为。

蒋琬、姜维都是诸葛亮精心选拔的接班人。

蒋琬入蜀,开始时任于都县令。刘备前去巡视,正看见蒋琬饮酒醉倒,不理政事,非常生气,要杀掉他。诸葛亮深知其人,为之说情: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刘备敬重诸葛亮,听到他所言,没有惩罚他。后来诸葛亮提拔蒋琬为丞相府长史,每次出征,他都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诸葛亮经常赞蒋琬为人“忠雅”,可与他一起辅佐蜀汉大业。诸葛亮死前,秘密上表给刘禅: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其人大公无私,胸怀广阔,能团结人。同时他能明知时势,做到国治民安。

姜维继诸葛亮复兴汉室之志,屡次北伐,虽无大胜,但魏兵也不能侵入。等到司马昭派大军伐蜀,刘禅昏庸,不听姜维派兵扼守阴平的主意,终于使邓艾得以偷渡而直捣成都。

刘禅献城投降,并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想假借投降的机会,杀掉钟会,复兴蜀汉,最后没有实现。其夙愿虽未实现,足见其忠烈。

诸葛亮精心择官

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蒋琬、姜维等辅佐,刘禅昏庸之主,才能坐帝位40年之久。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魏立国虽有45年,但早在17年前司马懿就发动政变夺取曹爽的军权,魏政权已归司马氏,魏已名存实亡,魏政权存在实际只有28年。孙权死后,孙亮立为吴帝,内部不和,国势日弱,逐被晋灭,孙权后人掌权只有27年。三国相比,蜀汉政权比较稳固,没有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的事情,这正是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辅佐的缘故。

诸葛亮精心择官

“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意思是任用人才要度量其智谋和能力的优劣,考核其才能道德的短长,这也可以看作是选人用人的评判标准。诸葛亮为刘禅精心选择有才能的官员,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以使有能之士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