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导读:王安石在长达九百年间历遭丑诋,正反映出进步事物历来遭受保守势力的压抑、摧折以及千百年来养成墨守成规、不求进取, 对于带头变革的俊杰之士忌刻仇视、群起攻之的恶浊社会风气。这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惰力!


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富春江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子陵)垂钓处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989—1052年)上“十事疏”,痛陈天下承平日久,朝政弊病重生,亟需变革的必要性:

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何哉?纲纪浸隳。制度日削,恩赏不节,赋敛无度,人情惨怨,天祸暴起。惟尧舜能通其变,使民不倦。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言天下之理有所穷塞,则思变通之道。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史称“庆历新政”,可惜很快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夭折


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严子陵钓台 范仲淹被贬后所撰《严先生祠堂记》石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流传千古

1063年三月,在位长达四十二年的宋仁宗病逝。仁宗没有子嗣,由其养子赵曙继承皇位,是为宋英宗。英宗即位不久又重病缠身,且与曹太后失和,到治平四年(1067 年)正月便撒手人寰了。由于当时财政极度困难,朝廷甚至不得不削减英宗的丧葬费用。英宗死后,他的长子赵顼[xū]即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连他老爹下葬的钱都不宽裕,这种情况还能继续忍耐下去吗?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实际已赋予了他主持变法的全权。从此,君臣二人的命运就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宰相曾公亮说:“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王安石面对当时土地兼并激烈,广大农民日益贫困,社会矛盾尖锐,并引起国家财政危机的严重弊病,他制订新法, 实行范围广泛的改革,谋求达到整国理财、“富国强兵” 的目的。 这场改革触及身居高位的官僚欺凌小民的豪绅地主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利用新政实行中的缺点众口汹汹, 群起反对。 王安石被迫辞职。

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王安石(1021—1086年)


北宋时代这场新旧两派的斗争,其影响长达数百年历代思想守旧的人物,俨然以 “卫道” 的立场, 交口咒骂王安石,称他是“小人” “奸党” 梁启超撰写 《王荆公》 这篇传记 (约十六万字),以翔实的史料, 酣畅的议论, 为这位历史上卓越的改革家立传,批驳守旧派加在王安石身上的种种诬妄之词,给他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梁氏撰写此篇还有更深的用意。他很清楚, 人们对于历史上改革的不同看法,反映的正是对现实问题的不同态度王安石在长达九百年间历遭丑诋,正反映出进步事物历来遭受保守势力的压抑、摧折以及千百年来养成墨守成规、不求进取,

对于带头变革的俊杰之士忌刻仇视、群起攻之的恶浊社会风气。这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惰力!

梁启超痛切地指出: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 易世而未湔者, 在泰西则有克伦威尔,而在我国则荆公。泰西乡愿之史家,其论克伦威尔也,曰 “乱臣”, 曰 “贼子”, 曰 “ 奸险”, 曰 “ 凶残”,曰 “ 迷信”, 曰 “ 发狂”, 曰 “ 专制者”, 曰 “ 伪善者”,万喙同声牢不可破者殆百年。


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克伦威尔(1599—1658年),17世纪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


顾及今而是非大白矣,英国国会先哲画像数百通,其裒然首座者, 则克伦威尔也。而我国民于荆公则何如?吠影吠声以丑诋之,举无异于元祐、绍兴之时。 其有誉之者, 不过赏其文辞, 稍进者, 亦不过嘉其勇于任事。而于其事业之宏远而伟大,莫或见及, 而其高尚之人格,则益如良璞之埋于深矿,永劫莫发其光晶也!

梁氏荆公的备受污蔑,进而激愤地针砭社会风气的严重积弊

曾文正谓“宋儒宽于责小人而严于责君子”。呜呼! 岂惟宋儒,盖此毒深中于社会,迄今而日加甚焉!孟子恶 “求全之毁”。求全云者, 于善之中必求其不善者云尔, 然且恶之,从未有尽没其善虚构无何有之恶以相诬蔑者,其有之,则自宋儒之诋荆公始也。

中国人民, 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 之教, 其于荆公之赫然设施, 相率惊骇而沮之,良不足为怪。 顾政见自政见, 而人格自人格也。 独奈何以政见之不合,党同伐异, 莫能相胜, 乃架虚辞以蔑人私德,此村妪相谇之穷技,而不意其出于贤士大夫也!遂养成数千年来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世界,使光明俊伟之人,无以自存于社会,而举世以学乡愿相劝勉

。呜呼, 吾每读 《宋史》,未尝不废书而长恸也!

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王安石《咏梅》

《王荆公》的撰著, 正是针对这一历史上的绝大冤案, 针对这种恶浊的社会风气,堂堂正正地树立改革家英伟的形象,给人们的心理以一次强烈的震撼。

梁启超意图通过公正地评价王安石,鞭挞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地存在的畏葸守旧、苟且平庸, “枪打出头鸟”、对特出人物大加非难攻击的恶劣习气,倡导奋发进取、冲破陈规、 勇于创造、 开辟新路的精神。

梁氏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政的进步意义,最突出的体现是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恶性兼并:“公之志, 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制置三司条例司之职在此,而后此所立之法,亦无不本此意以行。”

又说: “荆公之意, 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悴者,由国民不能各遂其力以从事生产也。国民所以不能各遂其力以从事生产者,由豪富之兼并也。国中

豪富少而贫民多,而豪富又习于奢汰,不以其所得为母财;而贫民涓滴之母财,又为兼并家岁月蚀尽:则一国之母财举匮,而民之生无以复聊。

于是殚精竭虑求所以拯救,其道莫急于摧抑兼并。而能摧抑兼并者谁乎?则国家而已。 荆公欲举财权悉集于国家, 然后由国家酌盈剂虚,以均诸全国之民,使各有所藉以从事于生产。……其青苗、均输、 市易诸法, 皆本此意也。” 这些论述, 堪称切中肯綮。

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王安石变法思路图

元祐党争以来,守旧派对王安石肆意诋毁,“必欲天下之恶皆归,至谓宋之亡由安石!” 苏轼《温公行状》, 本是为司马光作传,全篇九千余言, 却用了一半以上的文字诋斥王安石,论其体例,也是自古以来绝无仅有的怪体。其后, 唐应德著 《史纂左编》,其中有王安石的传记,二万余言, 全是苛责之词, 无片言只语记其美言善行,而杨用修甚至斥责王安石是合伯鲧、商鞅、王莽、 曹操、 司马懿、 桓温的第一奸人

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竟如此被颠倒, 这使梁氏深感痛楚, 他愤然说: “荆公所以

受诬千载而莫能白者皆由元祐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 造为已甚之词,及道学为世所尊,而蜚语遂变铁案。《四库提要》推原《宋史》 舛谬之故, 由于专表章道学, 而他事不措意。 ……而其大原因则皆由学术门户主奴之见,有以蔽之。 若荆公又不幸而受诬最烈者也。”

此篇中征引各种记载,细加考辨, 深入论证: “荆公兴举民政、财政, 其条目班班可考, 其本意无一不出于利民, 乌有所谓损下益上如俗吏掊克之所为乎!”


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一幅《流民图》让王安石罢相

梁氏也并没有走向极端,绝对肯定。他同时指出王安石当时任用的官员有奉行不实,致使新法推行过程中有的与立法之本意相抵触,因而收效不如原先所预期的。

问题在于要区分主次,要区分王安石创立新法的本意与推行过程中出现的缺陷,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看法。以募役法而言,历代规定各种名目的差役,造成民众不堪忍受的重负,这项弊政早已非加革除不可。王安石制定募役法,“变当时最病民之差役制,而令民出代役之税以充募资”,正是为解除民政的痛苦,实属合乎时势、救时惠民的一大良法。

梁氏

从历史进步的大局和王安石推行此法的慎重,论证其进步意义:

差役之病民,既已若彼其甚, 则势不能以不革明矣。……(以往) 徒以立法不善, 故朴愿而弱者益病, 黠而豪强者幸免。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 为赋税之性质。……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 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 则尽豁免之。 ……


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徐操 《西园雅集图》 描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作客聚会的情景

荆公痛心疾首于此等不平之政不惮得罪于巨室,而毅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夫其立法之完善而周备,既若是矣, 尤不敢自信乃揭示一月, 民无异辞, 然后著为令。 而其行之也, 又不敢急激, 先施诸一两州, 候其成就,乃推之于各州军

所谓 “ 劳谦君子, 有终吉者”, 非耶?!自此法既行, 后虽屡有变迁, 而卒不能废, 直至今日,而人民不复知有徭役之事,即语其名亦往往不能解。伊谁之赐?荆公之赐也。 公之此举, 取尧舜三代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 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关于实行变法的总效果,梁氏总的结论是, 新法推行“诚不免有流弊,然为救时之计, 利率逾于病也”。 梁氏所言, 已被此后的宋史研究证明是公允之论。

此篇的缺陷, 是梁氏多处以北宋中期的这场变法近代欧洲历史相比附,甚至说 “有近于国家社会主义,为今世诸立宪国所犹未能行者”。这样不恰当地作历史的类比是研究者所应该避免的。

梁启超最心痛:王安石改革被妖魔化近千年,结果整个民族跟着买单


作者受教于陈寅恪弟子刘节先生、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

八旬长者士人风范薪火相传,三十余年治学菁华今朝问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