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改余文物篇 榮縣根九公墳墓(1939年重修)碑紀考

鐵改余文物篇 榮縣根九公墳墓 (1939年重修)碑紀考

鐵改余文物篇 榮縣根九公墳墓(1939年重修)碑紀考

四川榮縣根九公墓碑文字

(2015年11月20日出土)

碑記:

竊以“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凡若子若孫之而昌而熾者,是由祖德宗功之彌高且厚而來也。憶我始祖名德興,字根九,吏部尚書,妣佘氏。明洪武初年入蜀落業古榮州,即今榮縣鼎新鄉,地名祠堂灣。故,即葬此。嘉靖(32年)癸丑(1553)年,有八代孫大量,官總兵職,監修碑記。迄今年遠,字跡剝落。使約宗族重新修建,謹此是序。

大元吏部尚書餘公諱德興老大人、餘母佘氏老太君之墳墓

(孝)男長子福、次子鳳、三子珉、四子賢、五子朝。

重修 族長:貞堉,族證: 廣城、理文,監修:文節、朝濱。

中華民國廿八(1939)年己卯歲三月吉日立

初識印象:

1、此榮縣大元吏部尚書餘公諱德興字根九墳墓(1939年重修)碑紀中缺乏墳墓倆主人生卒及系蒙古人、大元皇室、有兄弟妹夫共九子十進士、遭紅巾軍起義趕散、由鐵氏改餘氏後分手,逃入西涯避難等鐵改餘的主要組成元素。

2、根據字號和排行的釋義,(字號是指過去的人除了名以外的另外稱呼;排行是指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字號和排行是兩個不同含義的詞。榮縣大元吏部尚書餘公諱德興字根九之字根九是字號不是排行,碑紀字根九與鐵氏改餘氏譜說德興公是鐵木健的第九子,(排行第九,稱根九公。)不相符合。

3、碑紀大元吏部尚書餘公諱德興於洪武初年入蜀。首先有譜說洪武二(1369)年入蜀,時,大夏國(1363~1371年)還未滅亡。長期與元軍對峙的大夏國因何故肯容留並讓其落業榮州(榮縣)或是否肯定洪武初年入蜀,不得而知。其次是否任過大元吏部尚書職務,查無史據,姑存待考;再其次是其與被“紅巾趕散入西涯”(紅巾軍1351~1366年)避難的鐵氏改餘氏的譜載傳說究竟有多少牽連?需要掌握更多資料,花更多精力進行更深入地研究。

碑紀(孝)男攔裡出現了“ 榮譜無子鳳祖之名,富順譜亦無子鳳祖之諱”的次子鳳。考證子鳳家譜記載與其不符。

1、子鳳裔孫錫朋公早在重建此碑紀之前35年即1904年就為威遠北祠譜撰序時說:“德興公以下,繼以子鳳。考諸各家支譜,所書大有不符。如榮譜雲:佘夫人生五子,長子俊遷青神,次子良遷威遠,三子珉居榮縣,四子福居富順,五子賢遷犍為,並無我子鳳祖之名。富順譜則雲三子,曰俊、福、珉,亦無我子鳳祖之諱。惟威遠譜雲四子,曰鳳、福、賢、珉。考諸他譜□雲五子,曰子俊、子朝居青神,子珉、子鳳居榮邑、威遠,子福由榮邑遷富順之大沖大壪。二譜雖有其名,而各執一說,住籍亦屬無稽,究難取信。”

2、同時還有子鳳裔孫懋昭公在其譜敘中亦云:“遊榮(縣),遊犍(為),遊井研、青神、眉州、仁壽間,轉而之富(順)、之內江、隆昌。與夫同宗殳老,子弟相與往來者,其世家詢其支派,始稍有端倪。”

3、其結果是,“榮譜無子鳳祖之名,富順譜亦無子鳳祖之諱,惟威遠餘氏自己撰的草譜雲子鳳是德興公的長子。有的譜雖有子鳳之名,但排行各執一說,住籍亦屬無稽,究難取信。”

筆者對2015年11月20日出土的1939年重修碑紀之碑文:

1、(孝)男次子鳳,持尊重並附合子鳳裔孫錫朋公、子鳳裔孫懋昭公之觀點。

2、同時,認為毫無憑據地摒棄德興公次子良,以子鳳替換,有失嚴謹,斷然不可取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