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戰場——桂陵之戰(一)

戰國時代,風起雲湧,大爭之世,唯人才至上。曾經有一句形容戰國時代的人才對諸侯格局影響的名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這句話形容的是張儀、公孫衍等縱橫策士對於諸侯的影響,只要有他們在,天下就是棋盤,諸侯就是棋子,而他們就是其中的下棋人,將諸侯玩弄於鼓掌之間,當然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人才對於戰國時代的巨大影響。而在戰國時代的大爭大戰中,人才以及軍事人才對於戰爭的直接影響就是改變戰局,齊魏兩國之間的桂陵之戰成名的孫臏,但在這樣的一場大國戰場中,出彩的又豈止孫臏一人?

大國戰場——桂陵之戰(一)

孫臏

魏國、趙國、韓國同為三晉,從晉國分家之後,魏國一直佔據著三晉之中的老大位置,依靠著晉國留下來的遺產東衝西突,不斷擴大著自己的影響力。這個時候南方的楚國依然是三晉最大的對手,所以很多時候韓趙魏三國都會聯合在一起再次形成同盟。然而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三國同盟向南擴張,只為在地理位置上更加靠南的韓國魏國帶來了實際的好處,卻讓地處北方的趙國一無所獲。趙國心裡憋屈,撈不到好處,只能動其他的心思。

按理來說,三國同支,理應相互理解,但是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利益佔比更大,韓國、魏國不會讓出自己的領土分給趙國,那麼趙國就只有自己取了。親兄弟,明算賬,該打架的時候依然不含糊,趙國的目標就瞄準了魏國的附屬國衛國。魏惠王一看,這還了得,那可是我大魏國的自留地,你趙國想幹嘛?動手打架,魏惠王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出動了大將龐涓,但是這次魏惠王玩得有點過了。三晉畢竟還算是兄弟,同出一支,平時小大小鬧也就罷了,不至於在心臟上動刀子,但魏惠王卻將沒有顧忌到兄弟情面,這把刀子直接插向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這也就意味著魏國想動趙國的根本,置趙國於死地。這樣一來,事情也就沒有了緩和的餘地。

大國戰場——桂陵之戰(一)

龐涓

此時的趙國主事的是趙成侯,面對著氣勢洶洶的魏國,趙成侯慌了,立馬派出大臣向諸侯求援,而第一個求援的是楚國,注意,不是齊國,而是南方的楚國,因為在這之前整個戰國最大的還是楚國,而楚國也曾經出兵幫助過被魏國攻擊的趙國,為趙國解除過兵患。趙國使者見到楚王,請求楚國派兵攻打魏國,為趙國解壓,楚國的大臣景舍替楚王答應了趙國的要求,在趙國使者離開楚國之後,景舍詳細的向楚王解讀了出兵的目的。楚國出兵,為的不是趙國的安危,那只是外交辭令上的說辭,真正目的是魏國睢水一帶的土地,這裡緊靠楚國北部!

大國戰場——桂陵之戰(一)

魏惠王

從戰爭形勢上來看,魏國趙國都是由晉國而來,如果魏國吞併了趙國,那麼魏國就不會再擔心其北部戰場,可以專心南下對付楚國,而一旦魏國與趙國達成和解,楚國同樣要面臨這樣的困境,只有一條計策對於楚國有最大的利益,那就是答應出兵的同時又不直接北上救趙,而是派出小股部隊襲擾離楚國最近的睢水一帶,讓趙國知道楚國出兵了,那麼就會奮力反抗魏國軍隊,這樣一來,魏國趙國兩國軍隊相互絞殺,也就相互消耗,魏國軍隊會分兵一部分南下,緩解了趙國壓力的同時楚國佔領睢水一帶的可能性就極大增強,但這就如同鴆酒一樣,明知是毒,趙國還不得不領情喝下,消亡自己的同時還得帶著笑臉感謝楚國。

楚國的意圖是否達成,而齊國的動作又將如何?請見下一節——大國戰場(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