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保王村,有方石碑有隻龜

渭南保王村,有方石碑有隻龜

文 /王渭鋒

我的老家渭南市保王村在廣袤的渭北平原上, 可謂是一個名 不見經傳的小村莊。 然而在建國前它卻因其特有的地域優勢及深 厚的文化底蘊而為人稱道、名震一方。


渭南保王村,有方石碑有隻龜


據村中老人講:西周末年,保王王氏先祖於兵荒馬亂中在渭 水之濱奮力營救了當時的一位王爺, 事後朝廷賜予了一方 “保天佑王”的金匾;後來,不知哪朝哪代在保王村周邊堆起了七座大冢,其呈北斗七星陣勢分佈,氣勢磅礴、堪稱奇觀!各個大冢前皆有奇石獸雕,尤以村南大冢前的石雕為最。

位於保王村南與洪廟村地畔中間的南冢前座南面北地矗立著一方龜馱碑, 碑石前安放著一具石香爐。 碑石上原本清晰的刻字, 因天長日久或風雨侵蝕而變得斑駁不堪, 人們即使圍著它左 觀右瞧地也看不出個子醜寅卯來, 好似無字天書一般。 但在碑石 與碑座連接處向上約三寸處, 卻有一條筆直、 筆直的橫線直通左 右兩邊。碑石前的石香爐裡從來不放沙灰,也不在裡邊焚香,它的內部空間卻剛好可以盛放一斗糧食。據父輩們講:解放以前,方圓 百十里的鄉民但凡因稱重或量糧之事而起糾紛, 必然要到保王南冢來辯理。 人們評判秤桿的水平與否, 就會以碑石上的那筆直的橫線為參照,量糧時就會將糧食倒入石香爐,以求公道。平息糾紛後,人們時常會在保王南冢前,鳴炮焚香、叩頭拜謝。這一現 象就被人們稱之為“秤平斗滿” 。清代陝西巡撫畢源及渭南縣令樊增祥曾來該冢前尋訪祭拜。


渭南保王村,有方石碑有隻龜


保王南冢前的石碑損毀於清代的回漢之爭, 至民國年間僅存的一具石龜亦掩埋於荒草叢中。民國二十二年(1933)我的太爺齡璋公因其祖、 父兩代英年早逝加之他的抱養子可仁意外身亡而心存畏懼、 倍感惶恐, 於萬般無奈中邀請當地久負盛名的陰陽大師張鎮齋先生前來察看陰陽兩宅及風水脈象, 以求逢凶化吉。 當張大師 一手緊握桃木劍、 一手拿著青銅鏡在三省堂廳房四處察看一番後, 就對太爺說:“在廳房正南方位百丈以內,有一石貨正虎視眈眈 地侵襲著貴宅的風脈。石貨一日不除,貴宅一時不安。 ”太爺即 刻派人去看, 果真於百丈以內的南冢前發現了一具掩埋於草叢中 的石龜,因其異常靈異而不敢輕舉妄動。

派出的人回來將情況告知太爺, 他當即就安排酒席宴請張大 師,以求大師指點迷津。酒足飯飽後,張大師對太爺耳語了幾句 就揚長而去。 是年農曆十月初一日晚, 太爺在廳房備了一桌十三 花酒席,請了齡鳳、可忠、俊武、培文等幾個本家精壯勞力吃喝 一頓。 待子夜星星出齊時分, 太爺在紅漆木盤裡備好了三樣供果 及香蠟紙裱, 另外還備了一個大鐵錘及一塊紅洋布。 備好一切後, 太爺對他們幾位如此這般地安排好各項事宜,他們就打著燈籠、 端著方盤、 扛著大錘一溜煙地來到南冢。 對著石龜一番祭拜之後,可忠用紅洋布小心翼翼地包好石龜的頭部, 只見齡鳳迅速地舉起 大錘“咣啷”一聲砸碎了石龜那高昂的頭。從此,王氏三省堂一 族果真時來運轉、平安無事。十多年後,當太爺因頭風(高血壓 所引起的中風)病而偏癱在床,他逢人便說:“這興許是欠下石 龜的債了吧!”


渭南保王村,有方石碑有隻龜


殘斷的碑石、 損壞的石龜以及缺胳膊少腿的石香爐因長期棄 置於荒野, 被無知的人們用榔頭鏨子螞蟻扳倒泰山似的敲去燒石 頭水、壓成蕎麵餄餎給吃了。到文革時期,平毀了大冢加之各石 雕物件早已損毀殆盡, 昔日巍巍高聳、 香火旺盛的保王南冢已經 一平如掌、空空如也。令人惋惜、令人遺憾!

時至今日,每當我到村南地頭散步,自然會向南冢方位深情 眺望, 面對那一望無垠的田禾, 我的腦海深處時常會浮現出保王 村的興衰往事以及那方石碑、那隻龜!


渭南保王村,有方石碑有隻龜


【作者簡介】王渭鋒,男,1982年8月生,陝西渭南人,2003年畢業於陝西廣播電視大學經理信息管理專業。系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散文學會會員、渭南市紅樓夢學會理事、中國陝菜網特約撰稿、中國書法品評網特約撰稿、中國西部網絡作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