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閱讀第一”團隊的小夥伴當中有這樣一位的大神,他曾以SAT滿分的驚人成績考入

全美長期排名前十的杜克大學。

出身高知家庭的他,父母均畢業於北大,並雙雙拿到留學獎學金;他兩歲赴美,在美國各州度過了幼兒園至研究生時期,深諳美國教育理念;

閱讀量巨大,坊間傳言,他的媽媽從小就給列了一份長達2000本書的書單,幫助他在美國教育環境中也保持優異的學術成績。

這一次,閱讀菌特意邀請木雁老師作為過來人與英文閱讀的受益者,來給各位家長解答最關心的問題。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閱讀這件事,任重而道遠,父母作為這條路上的引路人,手握這些經驗談與方法論,也能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


兩歲全家赴美,我從“被迫”閱讀到主動和書做朋友


小時候,像我這樣的孩子被別人叫做“latchkey kid”,特指父母都在上班,脖子上掛著家裡鑰匙獨自回家的孩子。

當時,爸媽還不是很融入美國的社會環境中,我的鄰居也都是軍人出身,沒有什麼共同話題,家裡還未像現在這樣普及電視和網絡。於是,這個特殊的環境中讓我不得不待在家裡,用看書來打發時間。

因為我的媽媽在圖書館工作,所以她常常會把館內定期需要回收處理的舊書挑一些帶回來給我讀。簡·奧斯汀、查爾斯·狄更斯……英文文學專業出身的媽媽專挑這些名家經典,

使得小學時的我已經開始讀高中生的書。最開始,就像很多美國家庭的父母一樣,她也會讀書給我聽,幫助我理解書中的故事。

但有時候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出於無聊,我也會自己一個人一遍遍地硬啃這些書。第一次看懂三成,第二次看懂一半,慢慢地才全部理解。所以,小學時的我可以說是“被迫”閱讀。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有意思的是,當時我媽媽選書的高標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反而激發了我讀書的興趣。對男孩子而言,簡·奧斯汀實在有些乏味了。於是我就經常會偷偷地讀一些在她看來沒什麼價值的小說。現在家長們耳熟能詳的Goosebumps(雞皮疙瘩系列叢書)、《魔戒》等等,都是我小時候揹著媽媽偷偷讀的。

也正是這些書,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日後對文學的理解,甚至價值觀。小時候,我最喜歡的角色是《魔戒》中的甘道夫,長大後回過頭來重讀,才體會到了他背後蘊含的貫通西方文學作品中的深刻寓意。

讀得多了,自然就會發現書本中那些相似的“試金石”,大多數書中普世的人物性格、行為邏輯,都能輕鬆地加以理解了。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在此過程中,書本漸漸成為陪伴我成長的好朋友。書中的角色、作者的思想,是和我精神交流的好夥伴。

概括而言,愛上閱讀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現在回顧這段經歷,讓我對孩子的英文閱讀有了更深的認識。


培養閱讀習慣,小心不要走入這兩個誤區


家長們可以自檢一下,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和習慣方面有沒有踩過這兩個雷:第一,入門太難,第二,方法枯燥。

其實,美國教育中一直倡導,孩子七年級以前都應該按照興趣讀書,名家名作並非必讀。在具備一定基礎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提高難度。譬如一二年級的孩子可以試著讀四五年級的書。但一定記住,切莫抹殺興趣。

談到閱讀難度,就會涉及一個概念,就是美國的分級閱讀。大家熟悉的藍思、AR和其他美國的評估體系,其實標準普遍比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低。這是因為,亞洲國家更注重通過閱讀獲取英文學習的能力,而在美國,閱讀則更傾向於一種培養興趣和學術方向的方式。所以歐美國家有非常多關於動物、環保、天文、科學等方面的兒童啟蒙書。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事實上,藍思、AR都是面對高中甚至成人的評估體系,尤其二年級以下的孩子測,結果並不一定準。這兩個評估體系都是用算法公式化地得出分數,對孩子的情商、認知水平以及書籍的話題並不在考慮範圍內。譬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從語言上來說當然是簡單的,但其中關於生存與死亡的議題,卻不是小孩子能夠理解透的。

很多中國家長都無意中把孩子的英文閱讀的門檻提得太高,以為只要是童書就可以讀。譬如Dr.Seuss(蘇斯博士)系列,其實主要是美國二三年級的孩子讀的,雖然看上去是生動有趣的圖畫書,但語言和故事節奏並不如看起來那樣簡單。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那麼,怎麼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書呢?孩子在不同階段可讀的書成千上萬,但真正能夠激發閱讀興趣的就那一些。建議父母常帶孩子去圖書館,讓孩子自己挑選喜歡的書。如果沒有這個條件,則需要多多觀察孩子在閱讀以外有哪些興趣。若孩子喜歡去動物園,就買一些生物方面的書,試試看。就算孩子不感興趣,也不必勉強。一切都在摸索中,家長們要學會慢下來。

其實閱讀方法的核心也離不開“興趣”二字。我見過不少家長,用傳統的老辦法,讓孩子把書的段落背下來,或者關起書本複述,甚至抄書。這些方法除了打壓孩子的閱讀興趣,沒有太多真正的益處。

如果孩子第一次讀一本書,只理解了一兩成也沒關係。只要家長不逼著做這些枯燥的練習,過一段時間,他們自然會回到那本書中去,一點點慢慢讀透。

關鍵在於,

書本對孩子而言,是什麼樣的存在?是無趣的任務、死板無生命的東西,還是一個陪伴成長的朋友?我見過太多中國孩子,僅僅把讀書當做汲取知識的工具,讀完學完就扔到一邊,開始讀下一本書。這其實才是對書的辜負。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三個閱讀關鍵期,幫助英文閱讀事半功倍!


很多家長應該都聽說過Common Core(美國共同核心標準),通俗點理解,就是美國多數州實行的“教學大綱”。在這套標準中,學生的閱讀關鍵期被劃分出三個階段:K-3年級、3-7年級和8-12年級。


K-3年級的核心任務是預備閱讀,需要父母參與,引導孩子喜歡上閱讀,讓他們明白讀書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這一階段主要是自然拼讀(Phonics),幫助孩子願意說,不因發音不準而不敢說。書的封面、封底、故事節奏、主角配角……都是應該介紹給孩子的基本概念。這些細節能夠幫助孩子以後不論讀什麼書,心中都有一個基本框架,是必須的基本功。

3-7年級,孩子開始學習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這一關鍵期是美國學生的里程碑階段,通常如果在三年級的考試中達不到一定的閱讀水平,就需要復讀了。這是因為,四年級是學生獨立閱讀階段的開始,他們需要自己讀以小說為主的章節書,一直到七八年級。

8-12年級,閱讀這件事慢慢轉化為學術學習的一部分。如果說此前是要求孩子學會閱讀(Learning to read),那麼在這個關鍵期,便是通過閱讀學會學習(Reading to learn)。

具體來說,這個階段的學生對閱讀已經有了一定熟悉度,語言、詞彙量、速度、語法都打好了基礎,於是就要開始讀一些不太易讀的文本了。不論學生擅長文科還是理科,都要去讀科學、歷史等非小說讀物。換句話說,高中階段就是用你在前兩個關鍵期積累的英語能力去學習其他你尚未解鎖的學術知識。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關於Common Core這套“教學大綱”的各項指標與要求,家長們都可以在其官網(www.corestandards.org)上追根溯源,在此不做展開。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的語文教學中,並沒有像中國傳統課本中那樣刻意的“知識點教學”,而更多的是讓孩子自己風暴出對於某一事實的思考和質疑。

例如美國二年級的課文裡,有一篇文章講述了19世紀一樁著名律法案件。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是要思考一個問題:是否應該相信所有的報紙和媒體?美國教育很早就將對於事實或所謂常識的懷疑介紹給孩子,幫助他們建立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而這也是貫穿教育始終的一個能力要求。

可以說,閱讀即思考。家長們可以更多地關注孩子在閱讀中收穫了哪些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考方式,而不僅僅糾結於學單詞和語法。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能不能讀“閒書”?中美教育的觀念大相徑庭。


在孩子的三個閱讀關鍵期中,主要會遇到兩種文學作品的類型:Fiction(小說類,或稱虛構類)和Non-fiction(非小說類,即報紙期刊、科普文章等)。要我說,兩者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閱讀。家長們常常疑惑的一些問題,譬如遇到不會的單詞要不要查,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這兩種閱讀中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相信現在還有很多中國孩子被勒令禁止讀“閒書”。讀書固然重要,但對於“孩子應該讀什麼書”,家長們卻另有一種標準。通常我們會說,“書中自有顏如玉”,但卻是指那些對學習有用的書,能獲得可見知識的書。家長們自己小時候可能也經歷過偷偷讀金庸武俠小說的日子。

這一點上,美國教育不太一樣,他們非常重視孩子初期的小說類閱讀。

出於特殊國情,孩子在上學時候接觸的同學可能與自己的種族、背景完全不同。而小說閱讀能夠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學會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感受。

所以,建議讀小說的時候遇到不懂的詞儘量不要查,以免打亂你對故事理解的情感節奏。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另外常常被中國學生忽視的是小說的作者、寫作背景等信息。我問過很多中國學生他們最喜歡的小說,都能說出《1984》、《了不起的蓋茨比》等耳熟能詳的書,但一問到作者就答不上來了。其實關鍵還是第一個閱讀關鍵期的基礎沒打好。要知道,一本值得讀的優秀小說,通常不是為了娛樂寫就,而是帶有表達作者思想的需求,這些都和其社會環境、成長經驗密不可分。

如果觀察那些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就會發現他們讀書不是建立在對詞句的逐個理解上,也不一定需要全面的英語環境或大量的單詞基礎,而是對文化的全面吸收。簡單來說,也就是對一本書背後的故事挖得多深。

如果說讀小說是感受,針對非小說類的書籍則更傾向於理性分析。譬如一篇科學文章,遇到單詞不懂需要停下來查,否則會影響整篇文章的理解。另外,非小說讀物更多地承擔了支持孩子將來學術方向的功能。美國有很多給孩子科普律法、天文、生物等專業的啟蒙書,孩子也可以通過英文閱讀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被迫”讀了2000本書,SAT滿分大神說3個閱讀關鍵期父母不容錯過


更形象地說,讀小說就像吃一道菜。通過品嚐,你回想起了小時候媽媽做菜的味道,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豐富了你的情感認知。

讀非小說則更像開一間餐廳,吃每一道菜都要解構其背後的工序,

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相信掌握了這一點,孩子和家長自然能夠懂得如何閱讀一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