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副總統》?

金思雅


將“美國曆史上最有實權的副總統”的人生經歷和所作所為,重新包裝、詮釋和解構,這是亞當·麥凱的瘋狂和野心。

繼《大空頭》的空前成功之後,由亞當·麥凱執導兼編劇、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副總統》,以怒氣衝衝的架勢直衝奧斯卡,卻並未得到那個理想中的“小金人”。

《為副不仁》是本片的港版譯名,這個富有靈性的點睛之筆,精煉概括出了本片的內涵。看不懂的執政邏輯,為所欲為的高層人物,才是令人對政治、對權力喜憂參半、又敬又怕的本因。

《大空頭》的被支配感又回來了

<strong>

劍走偏鋒的率性而為,譏諷精英的荒謬無知,亞當·麥凱在2015年上映的《大空頭》之後,從黑華爾街升級為黑白宮。

一個念頭突然間閃現:《大空頭》的被支配感又要回來了。

在美國的政治體系中,副總統號稱“備位元首”,其實基本上沒有任何職權,在權力體系中屬於無足輕重的禮儀性角色。然而一旦副總統獲得了總統的全權授權,那麼,一切刻板和程式化的印象就將被徹底改變。

被美國媒體戲稱為“美國曆史上最有實權的副總統”,迪克·切尼幾乎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權力奇蹟,同時,也留下了諸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政治遺產”。

電影《副總統》講述了迪克·切尼的人生經歷,並以大量篇幅聚焦於其擔任小布什政府副總統期間的所作所為,大量閃回和多重敘事,讓整部影片節奏明快、對白犀利、人物豐滿,特別是對野心勃勃又異常矛盾的切尼進行了深層次的剖析。

然而,這樣一個延續《大空頭》遺風的重頭戲,並沒有獲得奧斯卡更多的青睞,僅獲得了“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飾演切尼的克里斯蒂安·貝爾,也與“最佳男主角”的重量級獎項擦肩而過。

《副總統》之所以不受講究政治正確的奧斯卡待見,在於這部影片的主創過於在意切尼的“歷史特殊性”,過於看中“政治娛樂化”的風格,用一種近乎於脫口秀和政治小品的表現方式,極力將切尼在內的一系列政治人物塑造成一群“聰明的壞蛋”——這招在《大空頭》中或許是對路的,但對於政治人物來說,未免太簡單化、套路化了。

此外,《副總統》的閱讀門檻並不低,要想順著影片一路看下去,GET到荒謬、諷刺的密集笑點,就需要對美國的政治體系、政治思想有比較全面、深刻的瞭解。因此,這部影片很難引發趨於國際化、多元化的奧斯卡評委的青睞,也很難能引起對美國政治現狀不熟悉的國外觀眾的觀影興趣。

貝爾,傳神的表演與詭異的體重

<strong>

坦率的講,我不太喜歡本片的男主,英國人克里斯蒂安·貝爾,因為他主演的每部電影,我都得在崩潰的邊緣試探半天,才能把他認出來。

當觀眾們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推向神壇,當人們懷念英年早逝的“小丑”希斯·萊傑,作為“同一個硬幣的另一面”的“蝙蝠俠”貝爾,似乎很少被人提及。

實際上,作為一名資深的男演員,他貢獻了超級英雄電影史上最憂鬱的蝙蝠俠形象,甚至直接改變了很多人對蝙蝠俠的刻板印象。

擁有深邃的眼神和陽光的笑容,卻很容易被觀眾們選擇性遺忘,其實,這就是貝爾的成功之道。他逼近角色、形神兼備的精湛演技和敬業精神讓大家忘記了貝爾這個人,卻記住了貝爾塑造的那些經典角色。

因斯皮爾伯格的《太陽帝國》,貝爾一躍步入星途,然而一次又一次飾演青春陽光的小生類角色,並沒有讓他獲得更多的關注度。

於是,從殺人魔到拳擊手,從蝙蝠俠到終結者,在邪典電影與勵志大片中同時露臉的貝爾,不斷進行著自我突破,又不斷刷新著人們的印象。

如果說是詭異莫測的克里斯托弗·諾蘭以黑暗冷酷、深奧晦澀的“黑暗騎士”形象,促使貝爾走上了演技的新巔峰,那麼,不走尋常路的亞當·麥凱則給了貝爾新的起點。

2015年,貝爾參演了亞當·麥凱執導、編劇的《大空頭》,定格了華爾街精英的“梟雄形象”。

這部眾星雲集的電影中,貝爾飾演了自信到自負、貪婪到狂妄的獨眼基金經理邁克爾·布瑞。是他一眼看穿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與隱患,卻有意無意的集結起一幫“有識之士”,對房市極力做空,在所有人都是輸家的信貸危機中,賺得盆滿缽滿,登上人生巔峰。

巨大的諷刺意味讓觀眾記住了邁克爾·布瑞,像往常一樣,貝爾的存在再次被忽略了。

除了精湛的演技,貝爾還因執行力超強的體重管理大師而為人所知。可以說,貝爾的演藝之路,更像是他隨意控制自己體重的展示之路。

“彈簧身材”成了敬業的貝爾最為知名的個人標籤,為了儘可能貼近角色,極限增減體重都在所不惜。當人們將他歷年飾演的角色放在一起,很難讓人相信這就是同一個人。

為了在《機械師》中塑造“風一吹就倒”的角色,貝爾用了兩週時間減了57斤,甚至收到了醫生“再減下去會死人”的警告;接拍《蝙蝠俠》,貝爾的體重迅速增長了60多斤,成了名副其實的肌肉男;到了《鬥士》,為了展現被毒品和病痛折磨的前拳擊手形象,貝爾再次減重40斤,瘦成了可憐的皮包骨頭。

被觀眾戲稱為“充氣人”的貝爾,為了貼近《副總統》裡擔任副總統時期的迪克·切尼,再次增重36斤,並再次把自己弄得幾近禿頂。

於是,《副總統》中那個遠看酷似切尼的貝爾,讓觀眾們再次凌亂了,以至於再三確認演員表的我,才不得不承認,那個“禿頭的副總統”,確實是貝爾本人演的。

荒謬,權力的春藥與絕佳的諷刺

<strong>

反覆咀嚼《副總統》和主角切尼,無時不刻的荒謬感和自嘲式的反諷壓得人哭笑不得,透過一系列猶如鬧劇的細節,似乎才從蛛絲馬跡中看到了一行燙金大字:我,為副不仁?我,功成名就。

<strong>

眼前一亮的花式諷刺,嚴肅中透著滑稽的氛圍營造,是本片的核心看點。

愛情,讓當年的切尼走出生存的陰霾,走上人生巔峰的階梯。影片將年輕的切尼塑造為一個酗酒、打架、前途堪憂的小混混,是富有野心的妻子一輪輪“愛情鞭策”才讓他猛然驚醒,並由此一步步靠近權力的核心。

“親情驅動”看起來合情合理,其實更像是簡單粗暴的人生拼接,就是為了

讓“愛情的春藥”與“權力的春藥”對仗得更工整些

從小小的國會山實習生,成長為一屆政府的內閣部長,本片通過高速的剪輯和犀利的對話,給出一種輕而易舉的錯覺。這也是全片極力營造的“不嚴肅感”。

這種清湯寡水的感覺在本片第一個“結局點”戛然而止。當熒幕上放著貴為跨國公司CEO的切尼,在家人的簇擁下頤養天年的畫面,影片奏響了“終曲”,甚至拉起了演員表。

看著好萊塢閤家歡電影的大團圓畫面,看著不到50分鐘就“謝幕”的電影,觀眾一臉懵逼,毫無頭緒。沒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老手,怎麼可能輕易的告別江湖、不問世事。

對錶裡不一、利慾薰心的諷刺仍在繼續。當年離開被總統架空的上司拉姆斯菲爾德是“家庭原因”,後來,退出權利核心、一切向錢看也是“家庭原因”。然而,敏銳嗅到了“權力真空”的切尼,即便拋家棄女、當個裝門面的副總統,也在所不惜。

影片後半程,主角切尼榮登副總統的寶座,政治形勢暗流湧動,一幕幕頗為玩味的場景展現在觀眾面前。一邊啃麵包一邊決定地球某個地區人們的生死;聽著服務員念出血淋淋的“黑手段菜單”時不禁朗聲大笑。像這樣的尖刻諷刺,片中比比皆是、數不勝數。

《副總統》中,在一個由法律、規章和各種流程、秩序構建的決策機制中,切尼就像隱形的決策者,不見其人、只聽其聲,而伊拉克戰爭更像是切尼在內的一群老謀深算的權力代言人,為了利益進行了某種政治手段。

片尾,“焦點小組”持不同政見的參與者大打出手,邊上的一個姑娘卻自顧自的說“想看《速度與激情》。這看似是對本片的自嘲,但何嘗不是深度撕裂的的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內心寫照呢。

雖然,通過綜藝化、藝術性的橋段穿插起一個嚴肅政治人物的傳記影片,《副總統》在獨特性和開創性上打開了先河,然而,一系列的“風格化硬傷”和“捕風捉影的戲說”,

給人一種輕浮、放肆之感,娛樂有餘,深度不足,多少影響了本片的權威性和可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