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何不滅遼國同西夏?

曾憲偉108309336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家好~我是Gurunding-古蘭丁;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簡單來說,北宋不是不滅遼國同西夏,而是無能為力。

複雜點說,就要說到天時、地利及人和了。

我就從這我們經常說到的天時地利人和講起吧:

一、天時

天時、天時,主要在天,其次在時。

那什麼是天呢?就是天生的,符合自然規律的。

有人會問,這和這問題的答案有什麼關係呢?聽我給各位慢慢道來。


北宋的建立是在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以後,這個天就在於:

遼國建國已久,國力強盛,一直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腹地王朝的剋星,當然北宋也不例外。

換句話來說,要不是北宋剛建國時期,遼國內部傾軋,造成一定動亂,北宋趙匡胤的“先南後北”的統一政策實施的也不見得就會順利,就不會有後來相對一統的北宋王朝。

至於西夏,党項族在此地域經營也是比較久遠的,雖然國力沒有中原王朝強盛,但是想要滅其國也是需要傾一國之力攻擊。

北宋前期(未統一)無法滅西夏,首推遼國在其北的壓迫,無法傾國之力一舉滅西夏,否則自己也會有被滅國的危險⚠️。

北宋後期(統一之後),是因為趙匡胤沒有料到,原本處於西北邊陲、彈丸之地的西夏竟然崛起,已然有了對抗北宋的實力。至於後期,則是因為北宋整體軍事擴張已至穩定,政治風向也有一定變動(以文之主,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這時就是天時中的時了:時便是時間、時機,在這段時間裡時機已逝,三角體已然穩定,互相牽制,誰也就奈何不了誰,當然誰也就滅不了誰了。

二、地利


這個其實不用講太多,大家所熟知的“燕雲十六州”便是在遼國的統治之下,“燕雲十六州”便是大致現在河北一帶,此地由於地形、地貌原因,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對抗北部遊牧民族的屏障之一,失去這塊屏障意味著什麼,大家應該大致也有數,這就是北宋無法滅遼國所謂的地利,缺此地利,便使得北宋少了一個養馬場,少了一個組建騎兵的裝備,也是少了一個可以對抗北遼的天然地形。

至於西夏,該地域一直是荒無人煙之地,但有一條,它是溝通西域各國的關鍵,北宋沒有此地就沒有和西部互通有無的通道,也就沒有了經濟交流的來源,所以,有宋一朝,海運很發達,也算是彌補了這一缺點。但是,和失去燕雲十六州比起來那是小巫見大巫,猶如寡足之蘚,雞肋的存在,所以在無法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前提下,對於西夏算是毫無辦法,跟何況還有了替代之物(海運),因此北宋也就顯得沒那麼積極了。


當然,能有機會收復北宋也不會放棄,可惜的是北宋一朝,由於北遼的壓制,可以說一點機會也沒有。

三、人和

北宋滅不了西夏和遼國,人和的缺少也是關鍵,終北宋一朝,由於趙匡胤死的太蹊蹺(大家都知道的刀光斧影、燭影斧聲),這個是不是事實誰也不知道,但是自從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登基後,一改唐末以來的重武輕文,變成了重文輕武開始,特別是趙匡義的二徵北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均以失敗告終,從此北宋對待北遼從積極進攻變為採取守勢,對北遼的守勢這一決策也就貫穿了整個北宋史。


對西夏也是一樣,為了防止西夏對北宋境內的騷擾,北宋在西部地區(今陝西一帶)建立了數個大大小小的獨立軍隊,什麼折家軍啦、種家軍等等,當然還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楊家軍,這些軍隊都是自唐末以來獨立的私人武裝,雖然已融入北宋政權,但是北宋對於他們既是利用也是防範,再加上後來的重文輕武的實施,這些軍隊也不可避免的使得北宋歷代皇帝所忌憚。對於這些軍隊而言,西夏不滅,自己的地位和權勢,家族的利益就能得到保全。因此,和西夏不斷的扯皮也是非常有必要,再加上北宋對於滅西夏的可有可無,只要北宋不盡全力,西夏也無法滅國。


最後,我還要從軍事角度來補充一點:上面我有談到一點關於北宋缺乏戰馬來源,所以北宋一朝的軍隊,以步軍為主,那麼在對抗西夏和北遼這些以騎兵為主的軍隊時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北宋對西夏和遼國的戰爭過程中均是以擊潰戰為主,很少有殲滅戰,因此相對而言,在戰爭過程中,不論勝敗,對於西夏和遼國的軍事力量而言,損失幾乎微乎其微,對於北宋而言也是毫無辦法,這也算是造成北宋難以滅了西夏和遼國的原因之一吧。


Gurunding


它倒是想,可它也得滅得了啊?

不信?我們來盤點盤點它的外戰成績:

1、高粱河之戰

宋太宗趙光義這位老兄,揹負著“燭影斧聲”的疑雲,為了證明自己的英明神武,在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趁滅亡北漢劉繼業之餘威,進軍幽州,試圖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

一開始氣勢洶洶,頗打了幾個小勝仗,但最終在遼國大規模增兵救援之後,在高粱河與遼國爆發大戰。高粱河就在今天北京的西直門一代,現在那裡還有條高粱河斜街,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結果就是30萬北宋最精銳的禁軍喪失殆盡,被殺死,被趕入拒馬河淹死。在遼國三路大軍(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的攆兔子似的追擊下,太宗趙光義化身高粱河車神,駕著一輛手下搶來的驢車飛奔,一直越過涿州,跑到金臺屯才停了下來。

整場戰爭是笑料不斷,昏招不斷。戰前,宋軍滅北漢、收太原之功不予封賞,導致軍隊不滿;軍隊剛剛經歷大戰,不予修整,軍隊疲憊;攻遼國南京(幽州)這樣的重鎮,敵軍必然反擊,不採納臣下建議,“圍點打援”,死攻幽州城,結果導致在遼軍內外夾攻之下崩潰。最搞笑的是,打出如此敗仗之後,趙光義還留下陣圖,要以他那“高超”的指揮藝術去指揮一眾功臣宿將,不按照陣圖打仗,贏了也是罪過。

你還能說什麼呢?

丟人不?

2、雍煕北伐

高粱河之戰後,宋太宗耿耿於懷,於986年大舉北伐,試圖雪高粱河之恥。結果如何呢?

不止幽雲十六州沒收回來,本來已經攻佔的蔚州、寰州等地全部丟失,試圖護送雲、朔、寰、應四州百姓內遷,結果因為潘美等人失約,直接使得後世大名鼎鼎的楊家將楊業楊令公碰死李陵碑。

3、澶淵之盟

沒過幾十年,公元1004年,遼軍在蕭太后蕭燕燕和遼聖宗的率領下,大舉南侵。在一番攻城略地之後,遼國因為戰線過長,後援補給不利,其實也開始萌生退意。但這個時候的宋真宗已經嚇傻了,試圖南遷,或遷都入蜀,或遷都南京,反正是打算跑。

只不過在寇準的堅持下,最終宋真宗御駕親征。這個時候雙方開始陷入僵持。後來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一不小心用床弩射死遼軍主帥蕭噠攬,一方面使得蕭燕燕內心無主,另一方面遼軍士氣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在這種局面下,宋軍不思反擊,反而極力求和。事實上,當時的遼軍完全是強弩之末,這個時候的宋軍如果反擊,不說收復失地甚至幽雲十六州,至少是不用割地賠款的。

但最終結果是宋每年“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4、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西夏戰爭

這是所謂的西夏建國之初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三次大戰,結果是宋軍次次大敗,最終的結果是慶曆和議:

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逢各種節日還需要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等。倒是挺要臉的,“賜給”。

後來經過王安石改革以及西夏內部一系列神操作之後,宋徽宗時期,趁西夏國力下降的機會,宋的西軍還是雄起了一把的,童貫、种師道等人收復了不少地方,但隨著1127年金滅北宋,這回光返照也就無疾而終。

5、靖康之恥:

這場戰爭更是讓人無語。本來是宋金聯合滅遼,但由於數十萬宋軍圍攻已經山河日下的遼南京(今天的北京)無果,讓金看出了宋的虛弱。結果不數年之後金軍大舉南下試圖滅宋。

本來宋還不至於滅國。但又是宋自己作死。首先解除了主戰派李綱、西軍統帥种師道的兵權,這是當時宋很能打的將軍,然後又是在最需要保持軍隊戰鬥力和士氣的時候,一堆主和派(如果不是奸細的話)又通過裁軍、削減軍費等一系列騷操作,乾死了自己的勤王軍。

結果當然是頗讓人無語的啦,徽欽二帝被擼,整個皇室女人被搶,就連(南)宋高宗趙構的母親也被金人擼去,讓金人蹂躪一番,給金人生了好幾個孩子。

這樣的兩宋,你讓它去滅遼和西夏?它能自保就不錯了。可以說,歷朝歷代沒有比兩宋更丟人的外戰成績了。當然,有人會說宋的外戰勝率在70%以上,歷朝歷代似乎很突出。但可惜的是,這些勝仗基本上都是別人打進來,或被動防禦,或不得已出擊,都是在自己家裡完成的;攻擊戰或者重大戰役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戰,有宋一代,南北宋,加起來,都是一個慫字。


江上一峰青


北宋不是不想滅西夏和遼國,而是滅不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宋朝重文抑武

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靠起兵造反起家的,所以很看重對兵權的掌控,趙匡胤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同時為杜絕類似陳橋兵變的歷史再度重演,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威脅利誘雙管齊下,暗示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

宋太祖的本意就是分化削弱禁軍將領的權力,使兵權高度向皇帝這邊集中。發展到後來,大大削弱了大將的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對內,確實沒有內亂髮生,平民百姓都安居樂業。但是對外就不行了,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在軍事上面指手畫腳,而武將頻繁調動去邊疆,長此以往的下來,就在宋朝朝堂形成了一個怪圈,文官比武官的權力要大,也就是說武官在宋朝是不吃香的,這樣在朝堂武官往往被文官集體壓制。所以在軍事上是積弱成疾的,這樣拿什麼來滅人的國家。


北宋名將种師道



宋朝沒有什麼出色的武將

整個宋朝除了岳飛、韓世忠之外,什麼曹彬、潘美等等全是渣渣。再說了嚴格來說,岳飛和韓世忠都是南宋的武將,和北宋沒有半毛錢關係。

圖為蔡京

曹彬、潘美等武將攻打南唐這種弱國時,還顯得龍精虎猛,但是打遼國和西夏稍微強一點的國家,立馬即大敗而歸了。只有一個种師道還可以,打西夏可以打得有來有往,但也僅僅是半斤八兩,沒有絕對的實力滅得了人家。後來金國女真人入侵北宋時,面對當時最強軍隊的女真,种師道也只有一戰即溳潰的份。不過在當時北宋的文強武弱的大環境中,种師道也算是一員良將了。

北宋皇帝昏庸無能

北宋和金朝訂立“海上之盟”,宋徽宗、蔡京等人以為聯合女真夾擊遼朝,進而收復燕雲十六州。誰知道金宋聯軍滅了遼國之後,全國立馬掉轉馬頭侵略北宋,宋徽宗這時才知道上了全國的當,但是悔之已晚。本來北宋、遼國和金國一直相安無事,而遼國更加是北宋邊防的天然屏障 ,北宋居然會聯合金國滅了遼國,這個明顯就是敞開了大門讓人家來打,不作不死的典型操作。

宋徽宗趙佶

靖康二年,金軍攻破汴梁,先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被金人俘虜押送北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北宋由此滅亡。

結語:趙估真是一個徹底的昏君,與虎謀皮主動捨棄和遼國的盟約,與金朝南北夾擊滅遼。在滅遼的過程中發生瞭如此一幕:金朝在北連戰連捷,而北宋在南攻則是連戰連敗,最後還是金國出大力滅了遼朝。那金國也不能白出力不是,北宋只好給了金國一百萬歲幣,來換取人別人打回來的“燕雲十六州”。

與此同時,宋徽宗也“成功”讓金國看清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我們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可是比遼國還不如,來吧!來打我們吧!不來是孫子”。面對這麼好拿捏的柿子,金國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了。綜上所述,北宋滅西夏和遼國只是個夢想,別人不去滅北宋就燒高香了。


小刀刀說史



首先,北宋前期打遼攻打過幾次,但是幹不過呀!佔線長人力,物力基本都跟不上所以剛不過,但是遼要攻過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相安無事了。

第二、北宋昌盛時候有意遏制軍事將領的權力,造成兵強將弱的奇怪現象,不利於組織指揮大規模戰役。所以就不想打了,


第三、國家主張經濟發展,對外擴張不是朝廷的主要國策。



對於西夏王國而言,西夏本身就是宋的附屬國,他向北宋稱臣的,成吉思汗攻打宋的時候西夏有出兵援助的,最後西夏被成吉思汗給滅國屠城。


沐辰說歷史


北宋建國時,契丹已然建國,而且國力強盛,後晉皇帝石敬塘甘願向契丹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使宋朝失去北方天然屏障和戰馬的重要來源地。宋實行重文抑武和強幹弱枝的國策,雖無藩鎮割據但一直挨打受氣,宋太宗曾想乘滅北漢之威,收復燕雲十六州,但事於願違,高梁河一戰打得宋太宗落荒而逃。自此之後,遼兵屢屢南下,宋朝被動防禦,澶淵之盟後,宋遼議和,宋納貢稱臣,直到宋徽宗時,金國崛起,金、宋會盟合攻滅遼,但也埋下北宋滅亡的種子。

西夏對宋稱臣,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宋、西夏常年交戰,後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向西夏交納歲幣,韓綺丶范仲淹、狄青等是抗擊西夏的名將,宋神宗時,為雪前恥,實行王安石變法,熙河開邊,拓地兩千餘里,取得了對西夏的戰略威脅,對西夏展開五路進攻,並佔據了銀州、蘭州丶夏州、石州、宥州和橫山北側的一些戰略要地,但永樂城一戰,宋軍損失慘重,神宗死後,太皇太后高滔滔臨朝聽政,廢除王安石新黨新法,任用保守派司馬光為相,宋、夏議和。哲宗親政後,重啟新黨人士,大舉攻夏,戰績斐然,至徽宗宣和元年,攻佔西夏戰略屏障橫山,西夏式微,向宋臣服。而後宋、金合議滅遼,遼亡後,金大舉攻宋,抗禦西夏的西軍是北宋的最精銳之師,參與了東京保衛戰,而昏庸的徽丶欽二帝搖擺不定,在國家危亡時刻,未積極防禦和主和派的阻撓,導致了北宋滅亡的靖康之恥。


趙永志67


我個人認為,北宋不是不想滅遼和西夏,只是實力不允許而已,這一點應該和大多數人一致,沒什麼特別的,現在請看我的原因分析。

契丹本是唐朝的附屬,先後歸附於唐、回鶻、吐蕃,也算是唐帝國的一部分,後來趁唐朝發生內亂,其首領耶律阿保機建國大遼。唐朝滅亡後,中原內亂,遼主已經不滿足獨立於一隅,試圖染指中原。直到後來,後唐皇帝石敬瑭為了獲得遼國的軍事支持,將燕雲十六州獻給遼國,遼終於將觸角伸進了長城。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中原政權再無北方屏障,時刻暴漏在敵人的鐵騎之下,後周皇帝柴榮興兵伐遼,三戰三捷,可惜中途柴榮病故,從此,後周和遼結下樑子,趙匡胤兵變稱帝后,繼承了後周的遺志,志在收回燕雲十六州。

趙匡義當了皇帝后,起兵伐遼,大戰於雁門,先勝後敗,楊家將中的楊業就是在這場戰役中兵敗被俘,不屈絕食而死,從此宋遼攻守易位。宋朝在對遼戰爭中始終處於被動,再也無力收回燕雲十六州,更別說滅亡遼國了。

至於西夏,原本是党項族的一支,附屬於宋遼,後來元昊統一建國,要求和宋遼處於平等地位,宋遼派軍征討,卻被元昊打敗而歸,當然,最後西夏也損失慘重,不得不向宋遼納貢,但宋朝也沒有實力消滅西夏,最終出現了宋、遼和西夏並立的局面。


辶寸哖銗177407815


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時代。著名的澶淵之戰的首功是寇準,與西夏長期對抗的是韓琦和范仲淹,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開封保衛戰的統帥是李綱。這幾人的共同點,全是文人出身的北宋名相。而真正有能力的武將呢?雁門關大捷後,遼人見楊字將旗望風而逃,不敢與戰。可楊業也並未受到重用,反而妒忌他的戰功而受到排濟,擠,最終選擇了戰死沙場。韓琦為了瀉私憤,當著當時己經是抗夏名將的狄青面,殺了他的手下悍將,並嘲諷“好男兒當唱名東華門外”時,己經決定了大宋的命運。宋朝是一個文臣天高任鳥飛的時代,但同樣也是海再闊也不允許武將下海的時代 。現在很多人總拿宋朝不殺文人說事,卻選擇性的遺忘了如何對待楊業、狄青、岳飛、陸游這些有可能改變歷史的武將。


手機用戶6729318225秋


宋與西夏百年紛爭不斷。

在戰術,西夏軍隊多以騎兵襲擾戰術為主,發和山了遊牧騎兵的運動戰優勢,通過短促突出,快速突擊,快速利用兵力優勢,國剿宋軍

宋曾兩次大舉用兵,剛開戰,就被夏軍圍剿,大敗而歸。

宋是大國,夏為小國,宋滅不了夏,夏也滅不了宋。

宋與夏議和,夏向宋稱臣,實則宋向夏每年送歲幣。摩擦不斷,後來,脫宋自立。 遼先宋建立。遼也是大國,最盛時,疆域西至中亞,遠大幹宋,只是人口缺乏,不及宋。

遼軍與西夏軍相似,戰鬥力機動,快速,殺傷力強,宋大部分時期,處於防禦狀態,宋初想收復幽雲十六州,未果。

宋太宗兩次傾國之力御駕親征均大敗,真宗時,遼大舉進攻,宋略不敵遼。訂澶淵之盟,約為兄弟,向遼每年交歲幣,法理上講,宋己滅亡,宋是遼的一部分。

只是我國的歷史一直習慣是以漢民族的歷史為線索,去寫整個國家的歷史。

現在,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共同匯聚成一個偉大的大華大家庭。

歷史會重寫的。


鼴鼠的故事6


趙大如果能多活十年,北宋應該可以滅遼,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一切美好的前景都被趙二給毀了╮(╯_╰)╭。宋徽宗的時候,對西夏進行堡壘政策,說白了就是經濟封鎖,囚籠政策,然後軍事上步步為營,一點一點的縮小西夏的地盤……但是遼國不希望看到西夏被滅,於是它插手進來,北宋只能接受和平談判,對西夏的吞併只能作罷。


靜夜思160519196


沒這個能力,遼國當時軍事上強於北宋,後來幾次對遼戰爭的失敗證明了這點,寇準和宋真宗的檀淵之盟與遼言好,互相關糸還不錯,一直到北宋末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