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暴漲,珍惜每一次有代價的“救市”

A股暴漲,珍惜每一次有代價的“救市”

作者 | 香江咀子

今日A股暴漲。上證綜指、深證成指漲幅超過4%,全天收跌的股票只有6只,其中還有一隻是ST股。

而創業板指再度玩起了數字遊戲,收1,314.94點,以5.20%的漲幅領軍A股。而收盤價和漲跌幅這兩個暗號更是喜氣洋洋、含情脈脈,滿滿的愛意讓人覺得先前“質押爆倉”什麼的都不算什麼了。

A股暴漲,珍惜每一次有代價的“救市”

網友戲稱,我大A,昨天還在ICU,今天就去大保健

理性地來看,今天的暴漲絕非正常的,一方面,各大金融機構在“一行兩會”的號召下開始買買買,另一方面,如此強大的罕見的政策力度使得此前的賣盤處於觀望狀態。有買無賣,市場一下子就拉起來了。

但是今日救市,仍然是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救市”是熊市中反彈的大作手。善於借勢者,可以很好地在救市中適度減倉,待日後再度下跌時重新加倉,完成低吸。

而對於整個市場,興一利必生一弊,每次救市都會留下的“手尾”,會在未來付出代價。

一、“救市”的代價

政府救市,並非中國特色。從美國次貸危機的QE,到歐債危機後歐洲央行為危機國家“注資”,到日本的“量化質化寬鬆”,以及中國在股災中成立的國家隊……近年來,中美日歐都在“救市”的路上越走越遠。

比較中國與救市大國 — 美國的不同。歸根結底,美國的救市,是在實實在在地幫助公司獲得流動性,而穩定市場人心只是副作用相反,中國救市,卻總是以穩定人心放在首位,相應的會動用一切資源來穩定市場。

美國救市前,總是謹小慎微的,生怕引來投機者環伺;而救市資金獲利了馬上離場,生怕納稅人集體問責。

而中國救市,總是大張旗鼓地告訴所有人,來投機吧,出了事我兜底。於是,市場參與者,就是這樣一次次在狂打興奮劑的作用下,最終內分泌失調,徹底失去了自身新陳代謝的本能。

多年以來,這種“兜底”式的救市愈演愈烈,從2015股市“救市”,到今年地方債“救市”,還有持續多年的房地產“救市”,雖然在下跌中製造了短暫企穩的“假象”,但投資者失去了判斷投資價值的能力。而整個市場也深受其害,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二、2015年A股救市:投資者生態遭到長期破壞

2015年股災不少人記憶猶新。令人尤其難以忘懷的是暴跌之中“國家隊”的進場以及官媒配合之下的各種攪局行為。

從4月21日的人民日報發文《4000點是A股牛市開端》,到7月5日的“暫停IPO保衛4500點”,再到後來“國家隊”進場,千股跌停到千股漲停,政府與監管“有形的手”不停地對市場發表干涉意願以及強加干涉動作。

A股暴漲,珍惜每一次有代價的“救市”

隨著行情的一路跌,國家隊不停地在市場裡面操作,政策也是一天三變。直到最後,2016年初,熔斷政策推出4天后取消,“有形手”終於為自己的頻繁操作付出代價。

結論我們大家都知道,“救市”並沒有把市場救活,反而製造了巨大的混亂。到後來熔斷股災跌至底部,與那一年6月份的高點相比,大盤(上證綜指)股價腰斬。

但是,國家隊不停地在市場上操作“救市”,以及政府官員和監管層喊話等等,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投資者無法對“風險-收益”進行合理的判斷,而長久下來,市場的風險偏好已經變得不像樣子:

對政治因素極端敏感,而對經濟風險視而不見。

有形手”對市場不斷施加干擾,最後A股市場的投資者被事實教育,國家讓股市漲,股市一定漲;而經濟不好的時候,國家會出來托住不讓股市跌。因而不論宏觀經濟環境如何,只要國家隊進場,甚至有管理層喊話,便大舉殺入。

於是該漲不漲,該跌不跌,A股成了一個捉摸不定,無法按照股市規律來運行的市場。

也許“有形的手”最初的用意是好的,希望把市場托住,使各方投資者的損失降到最低。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A股暴漲,珍惜每一次有代價的“救市”

市場風險往往因交易者的貪婪而起,但是當國家救市之後,他們真的會把貪婪收起來嗎?不。他們會變本加厲地貪婪。他們會把賭注下的更大。

救市本是為了消弭市場風險,讓市場緩慢出清,但最終的結果事與願違,養成了投資者貪婪與無恥的性格,賺了錢算自己,但虧了錢就要國家出來兜底。A股多年救市,一路“救”下來,最終以犧牲了投資者健康的投資習慣,同時各方也付出了巨大的損失。

三、今年地方債救市:定時炸彈延期引爆

去年年底前(確切時間是12月27日)財政部發表的文章:《關於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表明了對地方債務不兜底的態度。

然而今年8月21日,政策就出現急轉彎。之前幾乎成為棄兒的地方債,一夜之間成了央媽財爸的“掌上明珠”。具體政策如下:

1.地方債風險權重從20%調降至零;

2.地方地方債承銷商投標利率較相同期限國債前五日均值至少上浮40個基點(BP)。

用通俗的話解釋,第一條的意思是地方債務今後享受國債的信用等級,第二條說的是如果現在開始買地方債,有優惠。

等於是政府兜底保證質量加降價促銷,這誰還會猶豫啊,趕快買買買。於是,各路資金盤桓而來,買出了一波地方債的小行情。

久旱逢甘霖,流動性收緊下的地方債終於再度得到了滋潤,而久陷於泥潭的地方債務問題,也有望在新的流動性的進入之下逐漸緩解。

A股暴漲,珍惜每一次有代價的“救市”

雖然眼下問題解決了,但仍然會在將來付出代價。

債券本身是風險投資,借出去的錢,還本與付息,都是可能出現無法兌付的風險。正常的投資者對“風險-收益”的對等關係,本應該是有認知的。比如,政府債券,風險幾乎沒有,但收益率偏低。企業債,風險較高,但收益也相應的高一些。對投資者來說,追求高收益就要承擔高風險,避免風險就要犧牲收益。這是正常市場的基礎邏輯,也是投資中的最底層的常識。

然而8月份這輪城投債“大促銷”便是靠政府權威來打破市場常識。“風險權重為0”即意味著與國債信用等同;但有了國債的信用,便要相應調低收益率。然而8月份的政策,不僅不調低收益率,反而增加收益率。

而市場主體,本來應該風險與收益自負的。但在“救市”行為一次次改變市場風險偏好的影響下,投資者會覺得賺了錢是自己的,而賠了錢卻要政府負責。

這一輪經濟下行已經坐實,將來地方政府還錢比之前會困難。眼下雖然靠“政府託底加降價促銷”吸引“買買買”看似把問題壓下去了,但以後問題會再度浮出水面。

四、長期以來的樓市救市:房價只許漲不許跌

不僅股市和債市,其實樓市已經早就被這種邏輯慣壞了。

房價原本是可以漲跌的。但中國的房價可以漲,卻不敢跌。因為一跌,就會有人鬧事、砸售樓處、拉橫幅維權……而一鬧事就得到好處,這種邏輯又進一步驕縱了市場參與者的壞毛病。

還記得2008年房價有點風吹草動的時候,杭州業主那場“打砸售樓處”的“大勝仗”。當時警方已經到場,但警車停在遠處,警察在車裡並不出來維護秩序。

背後的擔憂是這些憤怒的業主將樓市下跌的不穩定情緒在自己的親朋好友圈子裡擴大。

A股暴漲,珍惜每一次有代價的“救市”

到了今年,個別城市房價下跌,業主又來打砸售樓處,有些地產商如萬科等,開始明目張膽地賠錢給業主。

你以為他們拿了錢會對自己的行為反思嗎?絕對不會,他們只會更加瘋狂地“買買買”,只要房價會跌,他們會更加兇惡地到處打砸維權。因為他們在一次次的事實中學到的只有一條,那就是:

只要我鬧鬧,政府一定給好處。

難怪有人說:房價好好跌一次,中國的投資者教育就完成了。可是至今,中國的房價還沒有像樣地跌過一次。

我不知道能否讓房價一直漲下去,還是在未來的某天會跌。但是在當下的情形,也許購房買房仍將會是很多中國人資產保值的主要方式。

五、救市後市觀:願你珍惜每一次“救市”帶來的短暫的美好

今年A股運行至今,我一度甚是疑惑,難道打算不管,讓市場自動出清,真正做一次投資者教育嗎?

但上週,當大盤跌破2,500的時候,“救市”那的大手終於出現了。

這才是熟悉的味道。

就像2015年到2016年那次“救市”並沒有拯救股市於下跌,但終究是帶來了熊市下跌中的反彈,在漫漫熊途中,給了我們一絲安慰與希望。

今年的救市當然也是一樣,雖然我們知道未來也許要為今天的操作付出代價,但短期的反彈卻給足了我們逃命的機會。之前持有高倉位的,可以在接下來的反彈中逢高減倉,待將來再度下跌,再做低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場如此,多年以來的積習也不是旦夕可改。但是對於“救市”,特別是中國特有的“救市”,我們卻是要學會善加利用。

漫漫的下跌途中,如此意願強烈的救市,所營造的反彈行情,給了我們修復今年投資收益的極好的機會。

最後,願那種擾亂行情、製造混亂的“救市”越少越好;

但依然真誠地祝願投資者,不辜負每一次“付出代價”的救市,以及救市帶來的短暫的美好時光。

A股暴漲,珍惜每一次有代價的“救市”

A股暴漲,珍惜每一次有代價的“救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