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員工的煩惱:明明是程序員卻變成快遞員,該怎麼辦?

雙十一大戰剛剛結束,各大電商平臺算是熄火停戰了,天貓今年以2135億的成交額再次成為了雙十一國內電商的大贏家。

並且這只是天貓在2018年11月11日一天的成交量,相比於京東整整11天才累計的1598億下單額來說,戰績是輝煌的。

申通員工的煩惱:明明是程序員卻變成快遞員,該怎麼辦?

但是鉅額成交量的背後自然代表了巨量的快遞數量,根據阿里CEO的預測表示,今年雙十一將產生超過10億個包裹。

雖然說阿里旗下的菜鳥網絡有非常發達的調度算法以及分揀系統進行加持,但是面對10億包裹依舊是一個艱難的任務,所以各大快遞公司最近也是在加緊招聘快遞分揀員。

但是,就算快遞公司加緊招聘也解決不了快遞分揀員大量短缺的問題,無奈之下很多快遞公司都選擇調動其它部門的員工進行支援。


申通員工的煩惱:明明是程序員卻變成快遞員,該怎麼辦?

最近在某平臺上一個ID為申通快遞有限公司員工的網友表示了他雙十一的煩惱,該網友發帖表示:作為快遞公司的信息部員工,雙十一期間被拉去分揀快遞,累的半死。這樣的狀態還要持續十天,該怎麼辦?

申通信息部的員工一般主要負責的是企業IT資產的管理和維護,說的簡單點就是負責企業網絡的運維。從事該職業的一般被稱為程序員。但是根據這位網友的描述,明明是程序員卻變成快遞員。

申通員工的煩惱:明明是程序員卻變成快遞員,該怎麼辦?

對於該申通員工的經歷很多網友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一個名叫風清揚的網友表示:表面支援,背地裡吧研發當廉價勞動力,老闆心裡怎麼想的,大家都清楚。不過也有網友表示:幹分揀的活,拿研發的工資,這個不叫廉價勞動力。

根據該申通程序員的後期表述,他認為支援是正常,但是技術人員沒有經常從事體力勞動,12小時的超負荷分揀工作真的合理嗎?

該員工面臨的問題應該不光存在於申通一家,這種情況在三通一達中的任何一家應該都會遇到。作為員工又不得不服從上級給予的指示,但是作為員工個人而言,分揀工作已經是超出了工作範疇。

申通員工的煩惱:明明是程序員卻變成快遞員,該怎麼辦?

再加上類似於申通這樣的國內超大型的快遞物流公司,員工的分工應該是非常明確的,既然缺少臨時分揀員就應該讓人力資源部門的員工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調動其它部門的員工,這樣的操作應該會引起公司負責技術型員工的反感,進而引發員工的跳槽。

你覺得讓程序員從事分揀員的工作是否合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