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四化”穩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新型社區治理工作

近年來,福泉堅持以增強搬遷群眾後續發展能力和提升搬遷社區治理水平為目標,在落實好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五個三”機制的基礎上,突出黨建引領,立足選址科學化、管理精準化、服務精細化、發展持續化,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建設與基層治理工作,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融得進、能發展、可致富”等問題,初步構建了黨建引領下的易地扶貧搬遷新型社區建設治理體系。

選址科學化。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圍繞“宜居、宜業”做文章,科學規劃選址,充分發揮城鎮、產業園區較強的就業吸納能力和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的優勢,將搬遷項目選址集中規劃在市區、集鎮和產業園區,增強移民群眾搬遷的意願和決心。同時,同步規劃建設路、水、電、訊、環衛等基礎設施,提前謀劃建設教育、醫療、出行、購物、金融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徹底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的後顧之憂。如牛場五新社區位於牛場鎮東外環中段,交通便利,區位優越,甕馬高速匝道口與牛場火車站近在咫尺,308省道和205省道穿境而過,距鎮行政中心僅300米,緊靠福泉經濟開發區雙龍工業園和水源、馬龍井兩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區域經濟發展後勁足、前景好。

管理精準化。立足社區長遠管理,及時出臺《福泉市關於強化黨的領導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五新社區”共建共治實施方案》等配套文件,結合搬遷群眾規模和黨員數,成立社區居委會、社區黨組織、居民小組及網格黨支部,實行網格化管理,以社區幹部、樓道長、社區黨員為主體,通過分片包保、設崗定職,有效推動移民社區規範化管理。同時,引領完善社區公約,通過開展“文明家庭”“誠信市民”“身邊好人”等評選表彰活動,引領群眾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如社區群眾羅澤英,作為婦女代表以身作則,剛搬來時樓道沒人管理,她就每天從六樓打掃到一樓,漸漸地,群眾們自覺從六樓打掃到五樓,五樓打掃到四樓……,形成了良好的行為自覺。

服務精細化。建好一本精準臺賬,對易地扶貧搬遷對象開展拉網式排查,逐一摸清其性別、年齡、學歷、就業情況、等相關信息,建立搬遷群眾人員臺賬,把準群眾需求,摸準群眾困難。規範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開通黨員服務、民政雙擁、科教文衛、經濟發展、就業創業、權益維護、遠程申辦等服務窗口,實行首問責任制、一次性告知制與限時辦理制,切實為社區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務服務。通過“黨建帶工建、帶婦建、帶團建”等,引領共建共治,整合多方人力物力財力,為社區軟服務提供堅強保障。以“服務社區群眾,豐富文化生活”為宗旨,在每個移民社區設立文化活動中心,規範建設圖書室、書畫室、電子閱覽室,切實解決搬遷群眾 “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以打造“睦鄰和諧社區”為目標,將矛盾調解、心理諮詢、婦女維權、親情溝通、微心願、四點半學校等功能全部融入,使移民搬遷社區成為鄰里和諧的溫馨園、社區自治的議事園、文化娛樂的快樂園、精神慰藉的開心園。引導建立志願隊、文藝隊、太極隊、舞蹈隊、山歌隊等,通過開展志願服務、心理疏導、職工維權、文藝匯演等,寓教於治,寓教於樂,帶領群眾移風易俗,融入新環境,過上新生活。

發展持續化。出臺《關於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後續扶持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緊扣就醫、就學、就業三個重點,促進社區持續發展。一是抓就業助民富。通過搭建園區企業和周邊企業用工信息平臺,實現移民群眾就業需求與企業用工需求“無縫對接”。在移民安置點成立社區集體公司,負責運營安置點各類經營性場所和組織勞務輸出,促進集體經濟增收,反哺社區管理運行費用。通過合理招引企業進駐移民安置點,促進移民群眾“家門口”就業。目前,全市共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4000餘個,搬遷對象轉移就業2428人,其中就近就業675人,組團外出務工1291人,公益性崗位就業12人,自主創業就業450人,已實現搬遷群眾一戶一人就業。二是抓就學促民穩。在搬遷社區或附近同步配套建設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學校,用好教育精準扶貧各項優惠政策,保障隨遷子女能就近享受更好的教育。同時,由教育部門牽頭,按照“一戶一檔”的要求,建立“建檔立卡貧困戶”隨遷學生檔案,打通隨遷學生無障礙入學“綠色通道”。開展家庭簽約教師活動,組織優秀教師對2100餘名隨遷學生實行“一對一”或“多對一”簽約幫扶,簽約內容涵蓋學生學業、心理健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以及移風易俗教育等內容。三是抓就醫解民憂。根據移民社區規模大小,合理建設社區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站,全面實行“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即時結算、家庭醫生簽約等便民惠民政策。為搬遷群眾建立健康檔案和精準扶貧救助檔案,按照“堅持就高不就低”原則,由搬遷群眾自主選擇城鄉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全面落實“醫療四重保障”(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醫療扶助),對建檔立卡搬遷參合參保群眾政策範圍內費用全兜底,有效避免了搬遷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編審:李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