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战时日军很少出动坦克?

魔鬼替身1


坦克是二战中绝对的陆战主力,但在日本军队中却排名很靠后,相对于欧洲战场上的大规模坦克战,日军在中国战场并不经常出动坦克。

在抗战时期,日军常年保有几百辆坦克,只是这些坦克大多数是轻型坦克,而且主要应用于侵华战争初期。在整个二战中,日军仅有的两次大规模坦克作战,河南会战和马来会战,投入的坦克也就200多辆,跟欧洲战场的坦克战规模完全没法比。

每次日军坦克出动,基本总是能打的缺乏重型武器的中国军队血肉横飞,往往需要上百人的阵亡才能报销一辆日本人的坦克。到了抗战中后期,日军并不经常出动坦克部队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坦克没有太多对手,没有必要经常出动。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的军事列强中其实是排名倒数的,其国力基础太弱,工业能力太差。整个的工业产能,跟美国的这些大国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更何况日本军队的资源着重偏向于海空军,尤其偏向于海军,日本的钢铁产能全部集中供应海军。陆军方面,只能分得很可怜的资源。陆军那点可怜的资源,就连打造子弹都要节约,哪里有余额来制造坦克。要知道坦克可是最耗费资源的陆战装备之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坦克对日军实在是太奢侈了,日本不可能批量造出的有良好火力、机动性和防护的坦克,所以还是多造点速射炮和野炮更实在。因此,整个二战中日本的坦克数量是非常少的。

在抗战的中国战场上,作战范围实在太广,地形复杂,不利于坦克装甲部队的机动。中国军队的装甲力量不值一提,反坦克武器很少见。日军拥有陆海空军的全面优势,所以日军使用坦克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见到日军出动坦克。最后日本的坦克还要留着对付美国人呢。


科罗廖夫


有网友问:为什么抗战时日军很少出动坦克? 有人认为机关炮都可以打穿日军坦克,所以日军坦克不敢出来。其实中国抗战才几门机关炮?几百门就到头了,日本有几万门机关炮。

同时,日军坦克也不是我们想象当中,那样白给的。在锦州战役,我军使用的功臣号坦克,就是日式97改坦克。被近十发37反坦克炮炮弹,山炮炮弹命中,都没有摧毁这辆坦克。

参加进攻的我军97式坦克冒着猛烈的炮火前进,子弹打在坦克上叮当直响,在巷战当中,功臣号坦克连续被3发37毫米反坦克炮弹直接命中。但是没有命中要害,功臣号调转炮塔就干掉了这门反坦克炮。随后顶着对方的火力,数辆坦克联手,打掉了十几节火车上修建的数十个暗堡。

抗战期间,日军出动坦克的次数,其实也非常多,主要是引导步兵前进,打击火力点。只是很少出动大集团坦克参战。比如,77事变以后,日军进攻华北,出动了2个战车大队。在南昌战役,日军出动了1个坦克集团,140多辆坦克。

就是很多小战斗也一样出动坦克,比如1939年,日军战车第8联队就参加了对山西,庞炳勋游击部队的战斗。随后又参加了在太行山的扫荡,这个日军战车联队一整年都在山西参加各种扫荡。

在1941年,我军在山东掩护鲁西机关撤退的时候,在苏村伏击了日军的6辆卡车。随后日军独立骑兵第4旅团出动了5辆轻型坦克掩护步兵从包围圈外围发动了反击。

日军在我国境内长期保持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参战非常频繁。在1945年日本战败的时候,我国在关内接收了日军坦克380多辆,装甲车150多辆。(不包括被美军缴械的第3战车师团部分坦克和自行火炮)。


深度军事


1942年7月,日军在对冀中平原盐山县东圈子村的扫荡中,一个营的八路军仓促应战,顶住了1400多名日军的步坦协同进攻,成功突围。

当时,日军对冀中平原的扫荡已经持续了2个多月,八分区二十三团一营在夜晚急行军上百里路,来到这个村子,凌晨时候开始构建工事。

很快,他们的行踪被日军发现,在4辆坦克的掩护下,1400多名日军步兵向村子围了过来,一营面临很大的危险。

二十三团团政委姚国民、副团长赵振亚当时正在指挥这个营,经过仔细分析敌情,他们决心死守在工事,坚持到天黑,再寻机突围。

为节省弹药,指挥员们要求战士们放近了敌人再打,务必一枪打死一个。

上午7多点,日军开始试探性进攻,被一营官兵击退。

第二轮,日军指挥官动用4辆坦克作引导,步兵在后,但日军的坦克只有一挺机枪,很快被堵在了村东的围墙前,等到坦克想转弯绕行,八路军士兵动用重机枪和手榴弹尽情“拥抱”日军坦克,直打的日军坦克火星四溅,日军坦克兵怕被包了饺子,赶紧不顾一切地逃出阵地。

坦克跑了,身后的日军步兵被一顿好打,只能向后跟着逃跑。

接下来的几轮战斗,日军2辆坦克被英勇的八路军士兵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日军也不敢进入村子,剩下的2辆坦克更是躲得远远的。

眼看步坦协同不管用,日军指挥官下令机枪手把重机枪吊到村里的树上,想居高临下对八路军形成火力压制,结果连续七八个日军机枪手被八路军的狙击手直接从树下射了下来,“爬树”战术失败。

一直战斗到下午快5点了,日军仍未有所突破,面对如迷宫般的村子,他们也不敢贸然进村,索性就动用了卑劣的手段—放毒气。

八路军没有防毒气的护具,很多人被毒倒,浑身发抖,不得不向村内转移,日军蜂拥进入村子。

但日军还是不敢在村内各个房子里搜索,毕竟吃过太多的亏,他们站在几个高房的屋顶上乱喊乱叫,四处打枪,八路军乘机杀出重围。

这里战斗中,一营伤亡100多人,日军也伤亡小几百人。副团长赵振亚、政治主任孟庆武、副营长戴敬武英勇牺牲。

总体来说,这是一次漂亮的战斗。

整个二战中,日军由于资源不足,前后生产的坦克不过4500到4800辆,而在中国战场投放的坦克不过800辆,这数字相对欧洲战场,实在少得可怜,再加上日本坦克的质量,就更不能和欧美的坦克比,但放在中国战场上绝对是“神器”。

而这仅有的800辆坦克,大多数都装备在了关东军和台湾等地,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投放的少得可怜。

在中国的实际使用中,日军慢慢发现这些坦克实在没什么大用处,尤其对建筑物没什么威胁,缺乏必要的火炮火力,对付八路军的时候,还不如几挺重机枪管用。

所以,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很少看见日军使用坦克,毕竟实在数量少质量差,没什么意义。


云中史记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是中国的一段民族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取得了胜利。对历史有些了解或者是细心地朋友们会发现日军在侵华战争当中很少出动坦克,甚至是整个亚洲战场都很少出现坦克,日军在整个二战中只有两次出动大量的坦克,就这也只有两百多辆而已,跟欧洲不能比。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保持几百辆坦克的常驻量,但是这些坦克大部分是轻型坦克,而且只在侵华初的一段时间使用过。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后源源不断往中国战场输送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装备。由于当时的中国武器和落后,都不能保证人均一枪,更不用说是有几辆坦克了。所以日本的这些战车成了驰骋战场的利器。

有的人说日本不出动是因为他们的坦克太弱,机枪都能打穿。其实真实情况刚好相反,只要日军出动坦克,都会让给中国的军队遭到重创,而想要击毁一辆日军的坦克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往往需要几百人甚至更多人付出生命。所以,日军不经常出动坦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必要大费周章。

另一方面,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其自身资源很少,要通过侵略战争扩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在此之前,日本没有多余资源来制造坦克这种耗费物资人力的事,所以本来日本坦克的数量也不算太多。

在当时,中国的装甲力量根本不堪一击。九一八事变时的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唯一编制齐全的部队,并且有中国第一支装甲部队,装备了从英法美等国进口的坦克和装甲车。此外还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铁甲列车部队。遗憾的是这些武器还没使用就全部被日军缴获。

中国曾经使用过反坦克炮,对付日军的坦克很有效,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弹药也逐渐消耗殆尽。另外,中国战场作战范围广,地形复杂,也不利于坦克的机动,日军在战场上有绝对的优势,坦克部队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这些因素就造成了日军很少出动坦克的现象。


霹雳火军事


日军的坦克不是像苏军一样的集群突进战术,他有点像美军和英军的坦克属于支援坦克,主要是用来给步兵开路,提供火力支援的。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坦克造了几万辆,但大部分都是分配到部队中用作支援火力,比如日军的一个大队会有一个战车中队,一个联队会有一个战车大队,以此类推,但是日军的步坦,歩炮协同能力是很强的,二战中最基本的日军战术,是步兵会派出斥候,也就是我们的侦察兵去敌军前沿侦查火力点,随后坦克开路,步兵尾随,同时炮兵做炮火延伸,这样的战术,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科学实用的。

不过日军坦克最被人诟病的就是他的薄皮大馅,但是,当时世界坦克的技术还没有发展完善,坦克的机动能力还没有达到后来炉火纯青的技术,而且当时中国的地形复杂,如果真的把一辆几十吨的坦克展开队形,中国军队未必要挖反坦克壕,很可能日本的坦克就会陷入烂泥和沼泽中。日军的武器研发一直是强调实用,比如日军的南部十四手枪,当时为了适应东北严寒天气,方便带手套扣动扳机,扳机处圆环故意修的很大,日军二战后由于太平洋战场上装甲力量的不足,也在着重向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发展,二战末期日军甚至造出来了比虎式还重的坦克,只不过还没列装战争就结束了。

其次日军薄皮坦克在中国一开始也是被捶的很惨,中国军队的苏式坦克T26和英式威克斯坦克,随便一款就可以虐日军,而且早在淞沪战役的时候中国军队就发现了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反坦克的作用,甚至比德国军队还要早。

不过随着淞沪会战及之后的战役消耗,中国军队重装备的损失惨重,而且当时还没办法即使补充,而且制空权也牢牢掌握在日军手里,技术兵器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被摧毁了。所以才造成了豆坦克横行中国的乱象。











凌迟五马分尸郭松民


第一,对敌不同,日本人进攻的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岛屿交通落后,不像欧洲德国的闪电战,在欧洲的各个工业国家展开,用机械化部队抢占交通线交通枢纽来切割敌人,而日本在地域广大的东亚没有多少可用的交通线,尤其是重庆政府控制的川渝多山,东南亚尽是热带雨林,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发展不起来。

第二,资源不足,日本资源匮乏,原材料都需要从占领区运回国内制造,成本极高,而战争初期英美对日已经禁运,导致武器制造所需资源无力为继,而后期本土工业区被盟军轰炸,更难生产坦克。


第三,日本战线过长,陆军无力制造太多坦克,更多的资源需要交给海军造舰以维持海上交通线。


第四,日本陆军主要的中国战场,对战的中国军队十分落后,很少使用装甲部队,所谓美械德械的中央军只是一部分,而且大部分保存实力,并且没有多少机械化部队。而德国面对的英法波兰苏联都是有机械化部队协同作战的。而在太平洋战场,更需要的是海空力量。

第五,诺门坎战役中,虽然日军战果更大,但是日本体会到了和苏联国力之间的差距,日本的坦克面对苏军坦克十分无力,签署苏日和平条约后,日本对钢铁洪流的建设基本已经放弃。


历史区总柴


二战中国战场上日军坦克大规模使用很少见,这跟当时交战双方的战术思想、客观因素有很多关联。别看二战期间,日军海空军和美国在太平洋上打的不可开交,至少在当时是世界一流水准。本回答不包括后期中国驻印军获得美援部分。

但是陆军装备就相对差很多了,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战思维。受限于资源严重缺乏,考虑节省的目的。在海军大造航母、舰艇的情况下,陆军只能造些小型坦克(数量还不多),热衷于精确射击,忽视自动武器的研发。加上交战方是中国这种农业国,更是缺少研发动力。

具体看看为什么日军在中国战场很少使用坦克。

一、中国糟糕的交通路况,南北方地形的差异,限制了日军坦克的应用。

民国时期的中国,不像现在公路、铁路网密布,除了部分城市,大部分属于农村黄土地。北方沟壑、南方水网,在缺少现代交通系统的支持下,坦克这种重型武器很难灵活机动。主要在攻城、大型会战期间使用。

二、中国军队反坦克武器的极度缺乏,装甲力量的薄弱,也让日军没有使用坦克的迫切需求。

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反坦克武器很少见,在激烈的战斗中损耗大,没有补充,军队装备的装甲力量也不值一提。在拥有海空军优势的日军面前,其使用坦克的积极性也不高。列举部分中国军队装备反坦克武器:

PAK36反坦克炮(德国)

厄利孔20毫米机炮

VZ34反坦克炮(捷克)

这门不知道是什么炮,大家自己找找。

三、关东军防备或进攻苏联使用。

装备关东军用于防备或进攻苏联使用,更是影响在中国战场使用坦克车辆的得要因素。

列举日军在二战期间装备的部分坦克。

89式中型坦克

92式超轻型坦克

95式轻型坦克

94式超轻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


河东三叔


小日本的军队是很厉害的,他们才多少人啊!我听我的姥爷讲过他打鬼子的故事,说他原来是一个民兵,那时候的民兵也是非常厉害的,说是他发现了一队鬼子,一个人就在青纱帐里瞄准了一个鬼子,啪的一枪,然后扭头就跑,他是跑了,可是其他的民兵,听到了枪声都赶了过来,等到晚上了,我姥爷又回去了,在一看,小日本的衣服都给扒光了,你想想那个时候,这个仗是怎么打的了,那个时候机枪是非常少的,鬼子一旦拿这机枪出来扫荡,我们都是顶不住的,我们是没有机枪的。别说坦克和大炮了?


天宫智慧号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二战的时候,日本海军造过坦克,陆军建造过舰艇,说的就是日本陆海军不合。不合就不合,但是海军又成了老大,占据大量的钢铁资源。这对陆军就不公平了:本来资源就有限,你海军占据了大部分,那陆军造坦克就只好省着点用了。整个二战时期,日本总共造出的坦克数量大约只有4500辆。

这4500辆听起来不少,却是分批建造出来的,而且大部分部署在东北边境防备着苏联的钢铁大军。毕竟日军是见过苏联的钢铁洪流,在诺门罕被苏军打的大出血,早已有了阴影。日军的坦克还有部分部署在国内、分散在太平洋战场,所以在中国战场的坦克不超过1000辆。

日军在前期作战的时候,坦克部队都是分散使用,以坦克联队的形式加强到各个野战主力师团。日军并未重视机械化作战,直到1940年底才正式成立了4个机械化师团。1942年日本派遣不少军官前去德国进行军事考察。日军的装甲师团终于出现了,然而大部分装甲力量依然是准备与苏联一战。当时的中国不仅缺乏坦克,而且还缺反坦克武器。当时许多部队连野炮和山炮都没有,何谈反坦克炮,这简直是奢侈的东西。尽管日军部署在中国战场的坦克少,出动的也少,但是依然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困扰。


兵说


日本是个战略物资紧张的国家,从军服(相对都小半号,以节约资源)、坦克(非常袖珍的设计)、航母(用木板铺设甲板跑道)等等,加之战线拉伸太长,导致战略物资分配更加紧张,所以面对广阔的中国战场,日本的小坦克也是凤毛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