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咆哮:美军EA-18G电子攻击机

巨人的咆哮:美军EA-18G电子攻击机

现代电子攻击技术是有效压制敌方探测和通信能力,保障我方人员装备安全,夺取战场电磁频谱控制权的重要手段这一。随着战场电磁环境的愈发复杂,如何有效的干扰、压制和摧毁敌方电磁辐射源就成为了现代电子攻击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F -4G“野鼬鼠”与 EF -111“渡鸦”两型重要的电子攻击飞机相继退役,美军开始了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飞机的研制项目。本文梳理总结了“咆哮者”的研制历程、主要技术特点与作战应用。仅供参考。

巨人的咆哮:美军EA-18G电子攻击机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巨人的咆哮

美军EA-18G电子攻击机

一、背景

现代电子攻击技术是有效压制敌方探测和通信能力,保障我方人员装备安全,夺取战场电磁频谱控制权的重要手段这一。随着战场电磁环境的愈发复杂,如何有效的干扰、压制和摧毁敌方电磁辐射源就成为了现代电子攻击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在这一方面的,美军无疑走在世界的前列。长期以来,美军的电子攻击飞机在作战飞机的编成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在近年来的多次局部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F -4G“野鼬鼠”与 EF -111“渡鸦”两型重要的电子攻击飞机相继退役,美国空军从此失去了专用的电子攻击飞机,只能依靠美海军的EA-6B“徘徊者”飞机提供电子支援保护,而EA-6B“徘徊者”也正面临着机体老化、数量偏少、故障多发等问题的困扰,在科索沃战争中只能勉强完成北约空中力量在部分时间内的打击掩护任务。因此,正是意识到了空中电子攻击力量的严重不足,美军开始了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飞机的研制项目。

二、研制历程

为了解决空中电子攻击力量的不足尤其是EA-6B所面临的老化等问题,美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启动了新型电子攻击机的研制工作,其中主要工程研制与发展(EMD)工作由波音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联合承担。

  • 1997年,该项目正式纳入美国年度国防预算;

  • 2011年11月15日第一架EA-18G“咆哮者”完成了首飞。随后,该型飞机完成了一系列的航电系统、发动机、气动特性、电磁兼容、人机接口等多种类型的试验验证工作。同时通过多次试飞完成了该飞机飞行操控性能和飞行品质的摸底试验。

  • 2004年,咆哮者获得美国海军10亿美元的拨款,标志着该型号进入了为期5年的系统设计和发展(SDD)阶段。

  • 在完成地面和基本试飞试验,主要设备和系统的技术状态基本稳定后,从2008年开始,咆哮者开始了海上和舰载适配试验,该阶段包括了1000个飞行小时,319个舰上着陆、62次弹射跳伞和62次用拦阻装置着舰。

  • 在该阶段顺利完成后,咆哮者进入了作战评估阶段并于2009年秋天达到了初始作战能力(IOC)。

  • 至2013年,美国海军购买的88架EA-18G全部交付完毕。具体研制历程如下表所示:

巨人的咆哮:美军EA-18G电子攻击机巨人的咆哮:美军EA-18G电子攻击机

第一架量产型EA-18G下线

目前,EA-18G在美国海空军内的主要部署地点包括:

  • 美国海军惠德贝岛海军航空站第129电子攻击中队(VAQ-129)

  • 美国海军第三舰载机联队第130电子攻击中队(VAQ-130)

  • 美国海军惠德贝岛海军航空站第132电子攻击中队(VAQ-132)

  • 美国海军第十一舰载机联队第135电子攻击中队(VAQ-135)

  • 美国海军惠德贝岛海军航空站第136电子攻击中队(VAQ-136)

  • 美国海军第一舰载机联队第137电子攻击中队(VAQ-137)

  • 美国海军惠德贝岛海军航空站第138电子攻击中队(VAQ-138)

  • 美国海军第十四舰载机联队第139电子攻击中队(VAQ-139)

  • 美国海军第五舰载机联队第141电子攻击中队(VAQ-141)

  • 美国海军中国湖海军航空站第9航空测试与评估中队(VX-9)

  • 美国海军法伦海军航空站空中作战中心(NSAWC)

  • 美国空军芒廷霍姆空军基地第390战斗机中队(390 FS)

三、主要特点

EA-18G电子战飞机具有极为强大的电子作战能力,具备全方位的敌方防空系统压制(SEAD)能力,既能够完成防区外干扰任务,也可以与己方攻击机群一道深入到敌方防区内执行伴随干扰任务。EA-18G创造性的采用“长基线干涉测量法”对辐射源进行更精确的定位,可对通过分析干扰对象的跳频图谱自动追踪其发射频率,从而实现“跟踪-瞄准式干扰”。此举大大集中了干扰能量,首度实现了电磁频谱领域的“精确打击”。其主要的任务电子载荷配备情况如下图所示:

巨人的咆哮:美军EA-18G电子攻击机

其中就有代表性的任务电子战系统和载荷包括:

1. 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

雷声公司生产的APG- 79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出色的对空扫描与对地扫描能力, 兼容多种工作模式,相比于大黄蜂战机装备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能力和跟踪能力大大增强。此外,其中一部分的T/R组件资源进行主动与被动电子干扰,再配合AN/ALQ- 218信息接收系统和AN/ALQ- 99干扰吊舱, 最终可使电子探测与干扰能力增强了近1倍。

巨人的咆哮:美军EA-18G电子攻击机

2. AN/ALQ- 99电子干扰吊舱

ALQ-99电子干扰吊舱是一种全新的宽频带的电子干扰装备。它包含2个干扰发射机、 1个用于冷却的冲压空气涡轮(RAT)和1个通用功率激励单元,可以实现在64MHz~40 GHz频段范围内的全频段压制干扰。

3. AN/ALQ- 218信号综合侦收与干扰系统

安装于“咆哮者”机首和翼尖吊舱内的ALQ一218V(2)战术接收机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在对敌实施全频段干扰时仍不妨碍电子监听功能的系统,这实际上也赋予了咆哮者的INCANS通信能力,即在对外实施干扰的同时,采用主动干扰对消技术保证己方甚高频(UHF)话音通信的畅通。采用上述技术的EA-18G可以有效干扰160公里外的雷达和其它电子设施,超过了任何现役防空火力的打击范围。不仅如此,安装于EA-18G机首和翼尖吊舱内的ALQ-218V(2)战术接收机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在对敌实施全频段干扰时仍不妨碍电子监听功能的系统。

巨人的咆哮:美军EA-18G电子攻击机

4. AN/ALR- 67 ( V) 3威胁告警和干扰管理系统

AN/ALR-67(V) 是美国海军的主力雷达告警装备。在设计时考虑了海军航空兵未来20年所需面对的复杂电子战环境,特别考虑了应对现代雷达越来越复杂的发射波形。该系统采用了全信道化数字接收机,可以在高脉冲密度环境中成功探测到有威胁的发射机,而且可以在附近有大功率干扰机的情况下截获远处的微弱信号,足以应付假定作战条件下的电磁环境,满足算法复杂度对计算能力的要求。

5. USQ一113通信对抗系统

  • USQ一113通信对抗系统具有指挥、控制和通信 对抗(C3CM)、电子支援措施(ESM)及通信等多种任务模式,在VHF/UHF频段工作,其基本工作频段覆盖了20~500MHz,重点覆盖225~400MHz。

  • USQ一113系统采用了商用货架(COTS)产品和先进的软件结合,为军方提供了一个非常便于操作的系统。该机载通信对抗系统能够自动干扰有源目标或盲干扰指定目标,对于大型预警雷达和路边炸弹的遥控装置等多种类型的通信信号都能进行有效干扰压制。

  • USQ—113的通信对抗模式还允许进行一般的通话或实施模拟通信欺骗,通过窃听或破坏敌方的指挥控制链路,指挥官可以取得战场上显著的战斗优势。系统能设置在不同信号内共享功率,具有多目标干扰能力,噪声和标准欺骗干扰能有效破坏敌方作战。

四、典型作战应用

EA-18G拥有一整套先进的电子对抗装备,同时还保留了F/A一18E/F全部的武器系统和优异的机动性能。因此“咆哮者”既是当今战斗力最强的电子攻击飞机,又是电子干扰能力最强的战斗机。从目前情况来看,EA-18G的主要作战应用包括:

  • 防区外干扰,充分发挥该飞机机动能力强的特点,快速抵达指定区域,针对敌方的战略性、大范围通信设施、节点和链路进行干扰,从而在远距离上破坏敌方战略通信;

  • 随队干扰,与相关战斗机编队伴随行动,对潜在威胁目标如地面监视雷达、跟踪制导雷达、主动雷达制导导引头等信号进行干扰,有效的压制敌方地面防空体系,确保战斗机编队的战场生存能力和打击成效。由于EA-18G是在F/A-18F舰载战斗机的基础上升级而来的,在系统维护、保障和升级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因此,它可以与舰载机编队灵活编组不同规模的打击编队,从而更加灵活的开展各项战术任务

  • 自卫干扰,即利用自身电子战载荷,及时发现和判明地面雷达和空空、地空导弹的引信信号,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干扰,从而保障自身安全。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http://kjpl.cbpt.cnki.net

  • 学报电话:010-68893411

  • 学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