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如果美國不參戰,單憑英、蘇等國,可以打敗德軍嗎?

婁本帥


看美國是哪一種不參戰。

實際上美國人在1941年正式宣戰以前,就已經在援助中國、英國和蘇聯了。

並且記得有個二戰88高炮兵與美國B-29轟炸機飛行員老兵有一起對話。德國老兵提到,美國參戰前每個月來轟炸我們50次,參戰後每個月來轟炸500次。

希特勒一再容忍美國,心裡也完全知道美國實際上出於不宣而戰的立場,就如同朝鮮戰爭蘇聯飛行員一樣。

英國能堅持下來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的援助。英國獲得的援助佔到百分之六十。並且一直到2006年,英國才還清最後一筆。

蘇聯在衛國戰爭中越打越勇,和美英的物資援助離不開關係。關於美國對蘇援助清單,單單卡車美國就提供了40萬輛,超過蘇聯自己產量的兩倍。並且蘇聯幾乎所有的橡膠資源全部依賴美援。此外在鋼材、鋁、銅等自然資源方面,美英援蘇的總量基本與蘇聯產能平衡,也就是說蘇聯的戰略資源約有一半來源於援助。成品武器方面,美英共援助了一萬八千多架戰機、一萬兩千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當時蘇聯及其匱乏的高射炮。

蘇聯因此可以將全部的產能劃給T-34坦克生產線。如果沒有美英的40萬卡車,蘇聯就要分出T-34的產能來生產汽車。蘇聯在巴巴羅薩戰役損失了全國百分之四十五的機床,卻能夠越打越強,和美英的物資輸血離不開關係。

美國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對德國本土進行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轟炸。

從1941年計算,到德國戰敗投降,美國累計出動400萬次轟炸機,摧毀德國百分之九十的道路,擊毀了德軍5.5萬架飛機,要知道德國在二戰中累計生產了11萬戰機,美國就炸掉了一半,如果這數萬架戰機活躍在東線,很多戰役可能會發生變數。這也導致東線德軍不斷撤回戰鬥機防禦本土,德國逐漸喪失斯圖卡轟炸機對蘇軍裝甲的壓制。

漢堡大轟炸,美英摧毀了德國5000多座工廠,德國的戰爭潛力遭受巨大破壞。

德軍一輛坦克從出廠到奔赴前線,遠本兩天的行程,因為美國對德國道路、橋樑的破壞推遲到兩週才能趕到戰場。

另外,蘇聯1941年開始戰爭總動員,而德國直到1943年才開始。

假如二戰美國袖手旁觀,蘇聯很可能被德國所滅,倘若蘇聯憑自己就能守住東線,美英絕對樂於看到蘇德互相消耗,援助是不可能的。美國之所以不遺餘力的援助蘇聯,就是擔心蘇聯投降。在我們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好像蘇聯贏得戰爭是必然的,但是處在當時羅斯福的角度,蘇聯隨時會倒塌。





A賣滴


假若美國不參與二戰,單憑英、蘇等國能打敗德國嗎?

答案:數年內不能!

數年後更長的時間絕對是英、蘇等國反攻贏德軍,時間的問題。


為什麼說:至少數年內不能,當時德軍從戰略上已經打敗英、蘇。英國大半淪陷,只能勉強支撐守著;蘇聯也很慘,也大半淪陷了,剩下首都斯大林格勒等戰略要地不多了,再退就得躲進山區了。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德軍再強也不可能全面侵略成功征服蘇聯的,因為蘇聯的戰略縱深太有利了,佔了地利,一旦等蘇軍緩過氣來,必定大反攻。


如果德軍全力進攻英國,英國無地利,只能退到海里,是可以打敗英國的。

按照當時德侵略蘇英的態勢,美軍不參戰的情況下,最合理的推演是德國成功侵略大半個蘇聯和英國,然後成功維持現狀,慢慢談判割地讓地,但是能維持的時間最多數年至三十年。

為什麼不全面侵略殺絕英蘇呢?窮寇莫追,追殺下去英蘇必然拼命,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打贏就談判是德國當時最好的戰略選擇,然後加緊偽軍和治安政策,安定英蘇的老百姓,如果選擇這樣的合理的戰略,最後贏的絕對是德軍。

純屬就事論事當時德軍侵略英蘇的態勢。

反對戰爭,熱愛和平,是全人類的主題,安定幸福的生活不容易,戰爭流離失所到處流血的慘狀誰也不願意,請大家珍惜現在的來之不易,熱愛生活,擁抱幸福!戰爭只存在茶餘飯後中。


鬼谷伍


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照樣能夠打敗德國,只不過這場戰爭結束之後,整個歐洲都會變成比美國參戰更為慘烈,很可能會損失三分之一人口。

美國不參戰,但是不影響美國把武器裝備等物資賣給英國和蘇聯賺美刀,就像他在一戰前期做的那樣。

而且,美國在這方面早有準備。

早在二戰全面爆發前,羅斯福就宣佈要讓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雖然當時美國人不願意介入到舊大陸的戰爭中來,還曾經一度為了羅斯福說的這句話而提出嚴正抗議,搞的羅斯福只好不停解釋。

即便如此,美國仍然在想盡辦法提高武器的生產能力,因為羅斯福深知這場戰爭的規模將會是空前絕後的,而美國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國,無論參戰與否,都不會成為看客。

假如美國想不參加世界大戰,日本也不想偷襲珍珠港,那麼當時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經過莫斯科保衛戰之後,蘇聯雖然能夠穩住陣線,但是他們的武器生產能力還遠遠沒有達到戰前的水平,士兵們在前線缺少武器裝備,只能靠自己的血肉之軀與德軍作戰。蘇聯只好向美國進口武器裝備,於是美國的兵工廠開始沒日沒夜的生產起來,然後讓遠洋船隊將這些武器運到蘇聯。

(美國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

而英國人在德軍的封鎖下也損失慘重,不得已只好向美國購買大批船隻,美國人的造船廠也出現在滿負荷運轉。

除了武器裝備的供應,無論是英國還是蘇聯他們物資的儲備已經見底。

到1940年底,英國國內的物資儲備僅能支撐半年,這還是在大西洋航線沒有被掐斷,他們能夠不斷從海外運進物資的前提下。

蘇聯自從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就立即進入全國總動員狀態,國內的一切資源都在為戰爭服務。男性被徵召入伍參加對德軍作戰,婦女走進工廠生產武器裝備。即便如此,仍然留下了巨大的勞動力缺口。

再加上最富裕的歐洲地區大部分已經淪陷或者淪為戰場,導致蘇聯的物資也變得極為匱乏,即便是工廠能夠滿足開工,但是原料也已經不足,即便大後方還擁有遼闊的土地用來生產農產品,但是已經沒有多少勞動力來完成這一切了。

這個時候,英國和蘇聯不僅需要美國的武器支持,還需要從美國採購大量的原料,例如鋼鐵、橡膠、鋁、黃油、麵粉、服裝、機床設備等等等。

就拿鋁來說,蘇聯自產26萬噸,而美國支援了32萬噸,還有每月400架飛機,假如美國不參戰,那麼會提供更大量的鋁和飛機。

一如在一戰時期一樣,兩國也會對美國的大規模採購,將會讓美國全國上下各行各業受益匪淺,它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會讓美國再次迎來巨大的繁榮,從而一掃1929年以來經濟危機所造成的蕭條。

實際上,即便美國參加了二戰,由於需要消耗大量物資用來維持龐大的軍隊和支持盟友,美國在二戰時期經濟都在以每年20%的速度在快速增長。而這一切不僅刺激了國內的就業,也讓美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佔到了全球的60%以上,是真正的超級大國!

所以,只要美國能夠保持供應,那麼英國就有能力和德國在大西洋上作戰,蘇聯就可以繼續在蘇德戰場上和德軍拼消耗,只不過這一切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沒有美國的直接參戰,德國將會把陸軍和空軍的大部分用來與蘇聯作戰,把潛艇部隊完全用來封鎖英國上。其實,就算美國參戰,他殲滅的德軍也不過20來萬,而蘇軍共擊斃了381萬,相比蘇軍,美軍的戰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如果沒有美國在西線開闢戰場,那麼德國在戰爭後期,將會缺少一個投降的對象,由於他們知道自己在戰爭罪行惡劣將會遭到報復,會繼續進行強烈抵抗。戰火將會燒遍整個歐洲,到時候每個國家都會像波蘭一樣損失慘重。

當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和蘇聯也將會變得奄奄一息,正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而美國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估計那個時候蘇聯和英國把自己整個國家都賣掉,也無法償還欠下的債務。


歷史風暴


二戰如果美國不參戰,只依靠英蘇等國是無法打敗德國的。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原本以為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斯大林過分的相信了納粹德國希特勒,起碼斯大林所希望的德國晚進攻蘇聯一至兩年的的夢破滅了,近五年的戰爭令蘇聯根本無暇抽出一兵一卒去對歐洲戰場進行支援。蘇德雙方參戰兵力為蘇聯1700萬人,德國900萬人。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對德國進行夾擊的要求。斯大林希望藉此減緩德國對蘇聯進攻的態勢,從而減小整個蘇聯所面對的壓力,同時可以對東部日本進行更好的防範,但是蘇聯失望了。



英國之所以沒有答應蘇聯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要求,一是因為英國希望借德國之手大傷蘇聯,坐收漁利;二是英國也根本就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登陸,期間為回應蘇聯英國也曾組織過6000多人的部隊登陸法國,但在傷亡5000多人的悲劇中草草結束,當時的美國還未參戰。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美國被迫參戰。於是登陸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才被提上了日程,在經過了數年的協商、準備之後,終於在1944年的6月6日早晨打響了諾曼底登陸的第一槍。



當時盟軍登陸部隊共287.6萬人,這個規模僅僅依靠英國或者法國等國根本不可能完成登陸艦船運輸和空中的制空保護,如此大規模的登陸行動在當時也只有美國才能有這個巨大的戰爭潛力。


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也直接決定了納粹德國的失敗已成定局,蘇聯為國戰爭也因此由被動防禦轉向進攻。由此可以很肯定的說沒有美國的加入,只依靠蘇聯、英國、法國等國家根本無法擊敗德國。


冰雹藍天


且不說德國打蘇聯的時候,沒有進行全國總動員,兵力不足,更可怕的是,本身兵力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還分兵三路進攻,雖然前期進攻順利,但是後續進攻跟不上,很大的一點就是後勤,蘇聯的公路並沒有普及化,車輛運輸麻煩,打到莫斯科的時候,就算希特勒備足了300萬的棉衣,也很難運輸過去,而蘇聯在烏拉爾山的工業會支持蘇聯戰鬥下去,德國很難佔領蘇聯。東線戰爭打的已經這麼艱難,西線還要防範英國的轟炸,短時間內,德國無法登陸英國,而英國會靠著全球殖民地不停的恢復。

德國會被打敗,但是隻是時間問題,世界大戰的時間會延長,很別提還有個豬隊友,那個國旗像姨媽巾一樣的國家


御且


我覺得不太可能。

這個就像是古代打仗,參戰雙方可以說是都已經打到精疲力竭,沒有多餘的物資,沒有多餘的兵源,都已經到了相持階段。

英國龜縮於英倫,忙著保衛自己,可以說自顧不暇。法國,早已淪陷。蘇聯,被侵佔了大片領土,人員倒是有,但物資極具缺乏,還得防範日本。日本已深陷中國,沒有能力再進一步。德國也以到了強弩之末,疲於鎮壓佔領區的反抗。

所以,這時誰有生力軍,有支持,誰就是勝者,而美國就是這樣的。開戰時,誰也不幫,大發戰爭橫財,等雙方僵持,沒有油水了,就參戰了。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孫瑞陽


二戰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也能戰勝德國。

在歐洲戰場上,意大利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單是英國,就足以對付意大利而有餘。

蘇聯較之德國,無論從疆域上,人口和物質資源上,工業和科技水平上,都優於德國。在領袖上,斯大林不亞於希特勒。在將領上,朱可夫元帥等蘇軍將領不亞於戈培爾,格林等德軍將領。

德國的戰略,建立在閃電速勝上。打持久戰,德國沒有優勢。優勢在英國和蘇聯一方。

莫斯科保衛戰一戰,基本上宣告了德國速勝計劃的終結。它被迫同蘇聯進行持久戰,這也就預示了它的最終失敗。而這時候,美國還沒有宣戰。

另外,所有被德意法西斯侵佔的國家,如南斯拉夫等,都會奮起抗爭,從四方八方,傷其手足。

所以,如果美國不參戰,二戰時間會拖長一些。但德國失敗,英國和蘇聯勝利,這個最終結果不會改變。

歡迎點評。


WM曉奇


可以的,但是這個過程會異常艱苦,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更長!

毫無疑問,二戰時期的德軍,無論單兵素質還是裝備以及戰術思想,都是非常超前的,這也是他們能夠在戰爭前期橫掃西歐等國的最重要原因。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德國是不可戰勝的,莫斯科會戰的成功就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今天的很多人將美國看作是決定二戰走向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如果美國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將統治世界;如果美國加入同盟國,同盟國將最終擊敗法西斯。而最終美國加入了同盟國陣營,所以同盟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沒有美國的參戰,英國和蘇聯真的拿德國法西斯沒有任何辦法嗎?當然不是,靜夜史認為以下幾個因素已經在戰爭開始時決定了德國法西斯必敗的結局。

1、德國的海軍和空軍實力不強

我們知道,海軍和空軍一向是非常燒錢的存在,艦艇和各種飛機等,一般小國是玩不起的,所以相比之下陸軍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終力量。

但是想要打敗英國,沒有海軍和空軍是不行的。

一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凡爾賽體系牢牢束縛著,無法擁有自己的海軍和空軍,而陸軍只能保留10萬的規模。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雖然極力擴充裝備,特別是陸軍和空軍,以期在戰爭中能夠迅速擊垮對手。但是從33年到39年時間,對於“白手起家的德國海軍和空軍而言,顯得太過倉促。這就決定了在二戰開始後,雖然德國的陸軍橫掃歐洲大陸,但是海軍和空軍卻始終相對弱小。

很快,這一劣勢就在不列顛之戰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丘吉爾拒絕了希特勒和談的“好意”後,德國開始了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但是因為雷達技術的落後,加上德國的海軍和空軍實力不及英國,使得狹窄的英吉利海峽成為阻擋德軍推進的天塹。

空軍不強,意味著沒有制空權;海軍不強,意味著無法將士兵運達彼岸。而沒有陸軍的佔領和鞏固,就沒有徹底征服英國的希望,所以海獅計劃宣告失敗。

雖然英國在二戰前期走向了衰落,但是仍舊保持了一支可觀的海上和空軍力量,這使得英國在面對德國對本土的打擊時,能夠從容不迫。

而只要英國不投降,它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對蘇聯等同盟國進行支援,和德國展開漫長的消耗戰。

2、蘇聯擁有縱深和制度優勢

雖然在二戰前夕,蘇聯國內掀起了規模宏大的大清洗運動,使得蘇聯大量軍事指戰員被處決,軍隊建設受到了相當嚴重的影響。

但是這場運動客觀上統一了黨內思想,提升了斯大林的權威,並鞏固了斯大林模式。

從蘇聯建立開始就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的瘋狂圍堵,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下,斯大林模式應運而生。

在今天看來,以斯大林為中心的獨裁模式,不利於國家的長久發展。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斯大林模式對於保衛蘇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雖然蘇德戰爭爆發後四個月內蘇軍損失武裝力量達到300多萬,國土喪失超過150萬平方公里,有1/4的人口淪陷。但是斯大林還在,斯大林模式還在。

這就意味著蘇聯即使一潰千里,在斯大林的號召下,也能夠利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迅速組織武裝力量進行反抗。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德軍進攻蘇聯後,蘇聯利用制度優勢,號召廣大青年參軍,迅速組織起來數百萬的武裝力量,終於在莫斯科城下遏制了德軍的凌厲攻勢。

而即使蘇聯丟了莫斯科,其龐大的國土縱深也會徹底拖垮德國。

3、軸心國隊友並不給力

除了一如既往坑德國的豬隊友意大利,德國在進攻蘇聯時可以依仗的亞洲夥伴日本,也同樣不靠譜。

莫斯科會戰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可夫調集了遠東軍區超過30萬的兵力馳援莫斯科,最終擊退了德軍,保住了首都。

而如果日本能在遠東地區持續對蘇聯形成威脅,那麼這部分蘇軍不會被輕易調走。莫斯科會戰德軍也不會輸這麼慘。

和德國陸軍強悍,海空軍實力相對不足的情況不同,日軍的海軍實力也相當強悍,這使得日軍在擴張的過程中和德國並不在一個步調,日本不僅著眼於陸地,更傾向於海洋。

而對於日本而言,奪取東南亞的油田比萬里跋涉到中亞地區搶石油划算的多。所以對於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日本高層並沒有太多興趣。加上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的慘敗,日軍更不敢貿然北上。

而沒有日軍在遠東地區的威脅,蘇聯可以從容地將主力放在西線同德國決戰。同樣是沒有日軍在遠東的威脅,蘇聯龐大的縱深成為拖垮德國的最恐怖力量。

日軍的南下路線和美國發生衝突,所以促使美國參戰是歷史必然事件。

況且即使美國不參戰,但美國也同樣可以通過《租借法案等方式對同盟國進行大量的軍事援助。因為美國本土未受二戰戰火波及,這使得美國仍舊保持了相當強大的工業能力,這是同盟國能夠最終打敗法西斯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很簡單,看圖秒懂!



任何時候的戰爭,都是實力的比拼,都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納粹德國憑的是優勢裝備的閃電突擊,一擊即中可使對手癱瘓,一擊不中一旦被拖入消耗戰的泥潭中則必敗。


鏟史倌


德軍固然驍勇善戰,那麼德軍又為何發動戰爭,或者說德國又為何進攻其它國家呢,雖然德軍戰鬥力十分顯著,但是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總是處於低端,再加上英、法等國家的制裁,希特勒擁有了進攻的理由,又滿足了德國人民的生活需求,擁有了德國全民的支持,德國才足以用軍歐洲。

雖然說德國在二戰時期征服了14個國家,但是決定盟軍與軸心國戰爭的成敗,是德國與蘇聯之間的戰爭,也就是說德軍遠征蘇俄損失慘重,導致與法國拿破崙同樣的悲劇,眾所周知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時期,與日本水軍的戰爭,屬於美軍投入二戰盟軍陣營的主導,原因大家也是知道的,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驅使美國加入盟軍陣營。

但是根據題主的問題,二戰期間如果美國不參戰,單憑英、蘇等國可不可以打敗德軍,德軍在蘇聯損兵折將開始,就說明德軍從主攻方變為了退守戰略,而歐洲始終有英國在牽制德軍,雖然英軍的主力部隊損失慘重,不過對於被蘇聯擊敗的德軍而言,他們是無法與世界抗衡的,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打進柏林,取得希特勒首級。

之後全世界在來收拾日本,因為歐洲多個國家,也在之前的戰爭中與日本交過手,且英國在澳大利亞被日軍狠狠痛擊,至今英軍還在懷恨在心,幾個歐洲列強豈能縱容日本的昌盛?而侵華戰爭初期的確我國吃了大虧,而從始至終我國軍人不敵日軍,但是通過多年的征戰,憑藉日本的那點軍力想要征服我國所有領土,那是一件痴心妄想的事情,在侵華戰爭中期,日軍的侵略計劃已經受到了巨大的阻礙,我國可以說全民皆兵寸土不讓。(記者肖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