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藥價,發改委再出招

降藥價,發改委再出招

藥價問題,一直是公眾最關心的話題之一,而低價藥近年來逐年消失,又成為政府頭疼的問題之一。

今天(10月30日),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市發展改革委關於公示完善低價藥價格管理方式的通知》,就低價藥管理做出相關規定:

降藥價,發改委再出招


一、改革低價藥品管理方式。

以公立醫療機構藥品實際交易價格計算,凡符合低價藥日均費用標準的(西藥不超過3元、中成藥不超過5元)藥品,均可執行國家關於低價藥品價格管理相關政策;凡不符合低價藥品日費用標準的,不得執行低價藥品價格管理相關政策。

二、建立低價藥品動態進出機制。

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可自主選擇是否按照低價藥品日均費用標準制定價格進出低價藥品管理。

凡參與我市藥品集中採購的各醫療機構和藥品生產經營企業,應按照國家低價藥品相關規定以及我市藥品招採辦法有關規則,開展低價藥品採購工作。

三、密切關注藥品價格動態。

藥品招採機構、各醫療機構,要密切關注藥品實際交易價格,對價格波動較大的藥品,要及時向行業主管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報告。

四、加強藥品價格事中事後監管。

各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對藥品交易過程中違反價格法律、法規及價格管理政策的行為予以嚴肅查處。


低價藥為何逐年消失?

筆者走訪藥店發現,過去市場上流通的2塊錢一瓶的維生素B2片、3塊錢一盒的牛黃解毒丸、1塊錢一盒的紅黴素軟膏、2塊錢100片的複方新諾明等一度為公眾熟知的多種低價藥身影早已難以尋覓,和藥店採購人員溝通得知,過去很多療效不錯的低價藥,多數已經面臨斷貨,有的已經很難再買到。


低價藥去了哪裡?

去藥店買藥,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針對一種病症,藥品種類可能琳琅滿目,價格卻往往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

經常買藥的一些老顧客可能會疑惑:原先療效不錯的一些低價藥究竟去了哪裡?是徹底消失了嗎?未必!


“老藥”換”新藥”,漲價幾十倍

事實上,隨著我國藥品研發能力的提高,市場上針對同一病症的藥品可選擇範圍確實越來越大,不少新藥和特藥推向了市場。

但是這麼多的藥品中,針對同一病症的藥,有相當一部分成品製劑藥的原料可能是同一種,或者說有效成分是同一種。

在市場競爭條件下,有不少低價藥採取了“老藥”換”新藥“的做法,換個包裝,或換個劑型,藥店採購價格就開始蹭蹭上漲,再到藥店銷售給公眾時,藥店的零售價格更是漲價幾倍,甚至幾十倍。

以維生素B2磷酸鈉和維生素B2注射液為例,因為這類藥的有效成分都是維生素B2(核黃素),磷酸鈉是該藥的輔料,所以這種藥本質上是一類藥。

同時,兩種藥的主要功效都是用於治療各種維B2缺乏引起的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結膜炎及陰囊炎等疾病。

但是維生素B2磷酸鈉與維生素B2注射液兩種藥雖說本質相同,價格卻相差很多,前者是後者價格的幾十倍。

當然,不同的藥也會考慮到患者的給藥方式,製藥工藝略有差別時也會導致終端價格的波動,但實際情況中,這並不是此類情況的主要影響因素。

類似的還有葡萄糖注射液與轉化糖注射液,同樣劑型下,後者價格是前者的約10倍。

而類似的換一種包裝,或者換一種劑型,“新瓶裝舊藥”去銷售的藥品也並不少見,但對於這些現象,老百姓往往不明所以,藥價趨高時,藥店也表示很無奈。


低價藥難覓,客觀看待

低價藥身影難覓,既有藥企的苦衷,也是我國醫藥產業市場發展的結果。對於藥企來說,藥品價格上漲,多數有幾種原因:一是環保壓力、政策壓力等因素下導致生產週期延長,銷售費用提高;二是原料藥成本上升直接導致成藥製劑價格的不斷上漲,去年到今年表現尤為明顯三是市場競爭及其它因素。

以撲爾敏(馬來酸氯苯那敏)為例,價格上漲近60倍,波及到2000多種感冒藥市場,而且都是用量非常大的藥品,如小兒氨酚黃那敏、美敏偽麻口服溶液、咳特靈膠囊、鼻炎片等。

對此問題,藥店經理人曾做過相關投票,半數以上觀點認為:藥品是特殊的商品,漲價也是必然,但是應該有合理區間,不應該瘋狂上漲。尤其是一些直接影響公眾生活質量的抗癌藥、慢病用藥,政府應該給予更多支持。

對此,根據人民政協報發佈的消息得知:近日國家醫保局和一些企業已經達成協議,17種抗癌藥品平均降低價格56.7%,被納入國家基本醫保目錄。

政府作為買賣雙方的平等主體談判達成協議,於企業雖然降了價,但是進入醫保目錄,開拓了市場;於政府擴大了醫保目錄,為人民健康做了實事,產品降價也緩解了醫保資金的壓力,是個多贏局面。

你可能還想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