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標沒死,還會發生靖難之役嗎?

黑鐵老撕雞


朱標不死,朱棣就只能認命,斷不會發生靖難之役。朱標不死,朱棣發生靖難之役的條件和藉口就不會存在。朱元璋也不會在繼承人問題上這麼糾結,以至於在後期發生第二次對武將的清洗事件。

①朱棣的威望不如朱標。朱標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從小就被朱元璋確定為法定繼承人,對未來接班進行培養;朱棣僅僅是朱元璋諸子的一員,從小到大受到的政治待遇就比不上朱標。

②朱棣的實力不如朱標。朱棣的軍事實力僅僅侷限於北平藩地的軍事力量;朱標在兄弟諸王方面,為人友愛,作為兄長對秦、周、晉諸王非常呵護,對朱文正、李文忠、沐英等朱元璋義子非常關心,那麼藍玉等中層將領就不會受到清洗,朱標會受到諸多將領的支持。

③朱棣不具備靖難的藉口。朱標即位在對待藩王上就不會面臨朱允炆那樣的局面,在削藩上也不會發生急功近利的事情,也就難以激化中央政府同諸藩王之間的矛盾。

④朱標在政治資本雄厚。滿朝文武方面,父子同用一班文成武將,兩個班子一套人馬。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馮宗異、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顧時、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兼、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


安定郡潛夫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即使發動了靖難也毫無機會。

朱允炆能繼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有個好爸爸——朱標。朱標可以說是朱元璋的心頭肉,要什麼給什麼。

但是朱標並沒有因此變成我們常說的敗家子,他反而是一個非常有能力,並且獲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我以前做過一期中國歷史上最有太子的排行榜,朱標和李建成是中國歷史上權利最大的兩個太子。

李建成是可以和李淵分庭抗禮,朱標是完全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出征的時候,朱標基本就是留守後方,承擔監國的責任。

明朝建立以後,朱標理所當然的是太子,並且一直到他去世,都在幫朱元璋去處理政務。所以,權利上面,朱標是完全不受限制的。

因為自身有能力,朱元璋又信任,所以朱標的太子(世子)班底太豪華了(下面這段有興趣的看看,太長了)。

朱元璋對朱標極其愛護,命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並選拔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吳楨、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

是不是以為自己看錯了?基本上把明朝開國初年的大功臣全部搬到了太子府,給朱標出謀劃策,基本上就是第二套朝廷班底。

因為朱元璋對朱標絕對信任,而且朱標也有這個能力壓制,平衡這些老臣。但是朱允炆不同,朱元璋對他是不放心的。

為了幫他掃除後患,真的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隨後靖難的時候,唯一留著的耿炳文還是廢物,朱允炆自己用的李景隆更是草包。還是地方上的盛庸,鐵鉉狠狠的教育了朱棣一番。不然真的是要一路南下推南京了。

當然朱棣最後靖難成功還是繞開盛庸,奇襲南京,不然拖個三年五載,勝負真的未可知。

如果朱標當皇帝,不說別的,就從小給兄弟們的那種壓迫感,哪個敢反?就憑當初的太子班底,朱棣還真擋不住。

可惜,沒有如果。所以說,壽命是影響王朝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活得長了,階級固話,吏治崩潰,活的短了,皇位又不穩。

喜歡就關注吧: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砍歷史


這個得看看朱棣造反的源頭了。

朱元璋大字不識幾個,但是不能說他沒文化。按照某些史學來說,老朱可是精通幾部大作呢。用什麼詞形容好呢?聰明絕頂。

朱元璋的眼光很獨到,他敢立殘疾太子朱標,就是算準了這個兒子繼位的安全性,否則這個癱瘓的孩子怎能獨撐大局?

後來,朱元璋見到了孫子朱允炆,發現這是個有頭腦有見解的娃娃,絕對是理想的接班人,那麼順理成章,太子位子由朱標坐牢,將來朱允炆接班,大事定矣。

但是反觀呢,朱元璋其他兒子也不乏強幹之輩,四子朱棣就是其中之一。燕王好戰,而且戰功彪炳,按理說並非久居人下之人。朱標對兄弟和睦,可能會壓制住朱棣,但是朱允炆不同,他的性格可不像他爹。

看看朱允炆上臺後所做的事,到底是急於求成還是貪功冒進?我想,應該都不是。

父親做了那麼多年太子,還沒過一天皇帝的癮呢就“龍御歸天”,自己又做了多少年皇太孫?一個不是很安分的孩子,藏著一顆不安分的心,上來就對叔叔們下手————注意,好幾位叔叔都和他一樣不安分,尤其還有手握重兵的燕王之流,連其他叔叔都可以招募、豢養自己的親衛隊,你個小毛孩子竟敢這麼張狂?不造你反才怪。

所以,朱標要是登基,朱棣造反的可能性會降低,甚至歸零。但是不排除另一種不和諧音————新皇哥哥腿有殘疾,太影響大明國威,你的位置還是由我來坐坐吧!

不是我危言聳聽,寧王之亂,一個比燕王差的多的王爺都要造反,還有什麼不可能發生的?


禁街虎1


朱標作為朱元璋精心培養的太子,如果不是早夭,根本不會有“靖難之役”。

首先,朱標是朱元璋的法定接班人,又是馬皇后所生長子。朱元璋早就定下長子繼承人的規矩,他那些兒子王爺們是沒有異議的。

其次,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什分友愛。弟弟們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這些個弟弟番王中威信很高。



其三,朱標在1377年(朱允炆出生這一年)就開始處理政務了,這年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下令群臣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每日和群臣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如朱標不早亡,到朱元璋死時(1398年)繼位,輔佐父親處理政務已達二十一年,已經很有經驗做一個合格的皇帝了。


其四,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原因是朱允炆削番所至。這時那幾個實力較弱的王爺全被削掉,朱棣是最後一個,如不反抗必定被削。但如果朱標未死,這項工作可能在朱元璋活著時就完成了。還有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繼承帝位,大肆清除異姓權臣,以謀反罪殺掉大將軍藍玉,如果朱標話著,不會發生藍玉謀反案,有藍玉在朱棣根本不敢造反。(藍玉是朱標太子妃的親舅舅,常玉春的妻弟)


神舟六


關於朱標之死,引起了一連串的反應。個人感覺,雖不能說朱標不死的話,朱棣一定不會造反;但是,至少朱棣造反的概率會大大降低,並且即便朱棣造反的話,造反成功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朱標和朱棣相比,是有很大優勢的。首先,朱標是名正言順的太子,這是朱棣比不了的,有句話叫“名不正,則言不順”,朱標繼位,朱棣造反無名;另外,朱標在世時,名聲很好,不僅能力很強,而且和弟兄們相處很好,得道多助,恐怕朱棣是想也不敢想造反的:還有一點是,朱元璋之所以大殺文臣武將,很大一個原因是為了替朱允炆繼位掃清道路,只是沒想到最後被朱棣得了個便宜;朱標不死或許朱元璋不會殺藍玉等大將;藍玉不死,朱棣很難取勝。

所以,朱標與朱棣相比優勢巨大,朱棣想造反或許也不能。即便是朱允炆時,剛一開始,朱允炆也是有很大機會取勝的,奈何朱允炆優柔寡斷、婦人之仁,一再錯失機會,直至被朱棣所取代。


歷史的重量


朱元璋在位時把24個皇子,一個皇孫,封為藩王,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由於太子朱標早逝,太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不斷膨脹的藩王勢力,構成了對皇權的威脅,建文帝聽從了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採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於1399年起兵反抗,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朱棣奪得了皇位,可以說“靖難之役”是由於盲目削藩削出來的,那麼不削藩是否還會有“靖難之役”呢?應該說這個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畢竟蕃王們會認為,兒子們都還在憑什麼孫子做皇帝?心裡面肯定是不服的,這也就是建文帝皇位未穩就急急削藩的原因,所以為了爭奪皇位也有可能會發生“靖難之役”的,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那麼我們一一分析一下,如果朱標不死,會不會還有“靖難之役”發生呢?



朱標生於1355年,是朱元璋的長子,此時正是朱元璋攻克南京城之時,朱元璋對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始終疼愛有加,從小就把他當接班人培養,自立為吳王時就立十歲的朱標為世子,當上皇帝后,立即立朱標為太子,不僅自己悉心教導,還請宋濂等名儒授其經學,朱標也能盡心受教,對大臣對老師都十分恭敬有禮,朱標二十二歲時,朱元璋就不在東官外分設府僚了,每當外出征戰時,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理,可以說朱標在朱元璋心裡就是唯一的接班人,對其他兒子想都沒想過,更沒有做第二梯隊的準備,朱標對朝臣來說也是唯一的侯選人,二十七年的太子生涯,使他己具有了豐富的執政經驗,在大臣中也有了很高的威望,對兄弟們來說,他是皇父器重的長兄,出自馬皇后,從小朱標對兄弟們就呵護有加,每當兄弟犯錯要受懲罰之時,朱標總是站出來為其求情,兄弟之間的感情相當濃厚,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朱標還活著,是不會有藩王覬覦皇帝寶座的,朱標根正苗紅,繼承皇位順理成章,不但會得到兄弟們的擁護,也會得到群臣的擁戴,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決不會產生因爭奪皇帝而發生的“靖難之役”這種事情。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來自於削藩,那麼如果朱標當皇帝會不會也削藩呢?我認為如果是朱標當皇帝是不會採取削藩措施的,建文帝之所以削藩,是因為自己和藩王差了一輩,感情也沒有那麼深,在叔叔們面前樹立不了絕對的威信,長久下去怕動搖自己的皇權地位,而朱標不產生這個問題,朱標早在二十二歲時,每當朱元璋外出親征時就開始執政了,朱元璋駕崩時,朱標應該是四十三歲,此時正是年富力強之時,再加上長期的錘練,再加上對前輩的尊重,對兄弟的友愛,無論是朝臣內外,大家都是心誠口服,朱標繼位也是名至所歸,即然是上下同心,內外團結,還採取削藩幹嗎?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如果說藩王的存在會對皇權構成威脅,必須用削藩才能保持皇朝的長治久安,那我說朱元璋自己也知道,藩王就是他自己封的,他就認為骨肉不會自相殘殺,不願往更深的層次去想,曾經時任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就向他提醒過這個問題,朱元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認為這是挑撥骨肉情感,將其下獄囚死,朱標子承父業,和藩王之間同樣是骨肉親情,也不會再有大臣敢提出削藩的問題,朱標同父親一樣,也不會往更深層的方向去考慮,再加上他性格要溫和的多,即然不削藩當然不會有“靖難之役”這種事發生了。



發生“靖難之役”同21歲繼位的建文帝年紀太輕,經驗不足有關,同幾個腐儒老師更有關係,就是那個方孝儒,朱棣只是讓他寫個文告而己,他就死活不肯寫,還自己“申請”滅十族,這是有氣節的表現嗎?害了自己的家人不說,連帶著把自己的學門子弟都害進去了,這種人輔佐建文帝,能成大事嗎?還有史書記載建文帝頗象父親溫文爾雅,我看不見得,就其登基不到三個月就急急削藩,先削周王,並將全家押回南京並廢為庶人,遷涉雲南,繼而削齊王,湘王,代王,致使湘王不堪受辱,舉家自焚來看,建文帝決非心善之人,即然削藩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循序漸進地進行,方式方法也應以柔為主,怎能不顧親情霸王硬上弓呢?這是我一家之言,不知大家有何見地?請留言討論。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在年僅十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太子,太子的位置過早的確定,讓朱標在朝堂與民間的認可度非常高,加之謹慎好學,辦事公正,頗有馬皇后的風格,是當時大明帝國所有人的希望。

太子朱標在很早就開始了施政學習,在朱元璋及各位名師的指導下,已經有了一代明君的風範,在眾皇子心中的位置,也是威望無比,長兄加儲君的地位,讓其他皇子早就斷了奢念。就算是後來成功篡位的朱棣,對這個兄長也是言聽計從,可以說是又愛又怕。

後來的史學家常說,如果沒有馬皇后與朱標的存在,大明的開國功臣早被朱元璋殺乾淨了,朱標的性格堅毅仁慈,就算是對待朱元璋那樣的鐵血父親,他依然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存在。在打理國事與處理問題上,往往比朱元璋看的更遠更深,即使父子間有不同的觀點,朱標往往也會據理力爭。在他活著的時候,與朱元璋通宵達旦的處理國事成了家常便飯,所以朱元璋才有“勞模皇帝”的美稱,殊不知這也有朱標的一半功勞在裡面。

但由於朱標生性善良,對朱元璋處理過的事情偶有異議,也使生性暴虐的朱元璋對他多次訓斥,孝順的朱標往往也成了朱元璋的出氣筒,常年累月的勞累加上父親的訓斥,讓朱標的身體狀況漸漸出現了問題。

在一次處理開國功臣的案子上,由於朱標身體狀況不佳,朱元璋便派吏部尚書詹徽去幫忙,在朱標不知情的情況下,詹徽領會到了朱元璋的意思,急忙的將案件判完,並對該人的處以極刑,大病初癒的朱標知道情況後,拖著虛弱的身體來到了皇宮,在皇宮內與朱元璋爭執起來,朱元璋似乎覺的這個厚愛的兒子過於強勢,手伸得太長,於是乎大發雷霆,將朱標嚴厲的罵了一頓,這使得朱標心情鬱結,回到東宮後一病不起,在四個月後終於撒手人寰。

老邁的朱元璋後悔不已,這個他親手培養出的接班人,竟然先他而去,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差點沒被悲痛擊倒,由於愛屋及烏,便將朱標的兒子朱允文立為皇太孫,以償還對太子朱標的愧疚。

本來對太子之位忽然有了想法的朱棣,被這突如其來的情況弄的極度失望,於是,一顆不安分的心開始了謀劃起來,這也是朱棣靖難篡位的起因。





大通遼人


朱標在世,不會有靖難之役。明朝自從建立之初,朱元璋就立下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原則,朱標則符合此要求,所以皇位理所當然的歸他莫屬,其他兄弟不會有任何意見。朱元璋在世時,立的朱標為太子,對其及其寵愛,並選拔功勳道德老成者來輔導太子。並且在外出征戰之時有朱標監國,由各大丞相將軍輔佐。這在當時朝中以及百姓心目中已經認定朱標為下一任皇帝,無論任何人也不會有天大的膽子敢造反!朱標從小接觸儒學經典,宅心仁厚,對臣民尊重,對兄弟疼愛,對父母孝順,這樣得民心者而得天下的皇帝,朱棣也不會有與兄長爭奪皇位的想法。況且朱元璋死後留有50萬精兵強將,分別由徐輝祖與耿炳文等統帥,皆聽朱標發號施令,以朱棣的兵馬不足以與之抗衡。朱標對朝廷事務駕輕就熟,也不會貿然實行削藩政策而傷及兄弟利益,朱棣等生活愜意,有權有錢也不會去和朱標爭什麼皇位,更不會有靖康之變!








南門裡老鵰


首先得搞清楚“靖難之役”的根源在於“削藩”,而非是針對朱允文本人。但如果朱標不死,削藩可能會進行的比較順利,且不會引起燕王的叛亂。

朱標為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長子,長兄如父,而且朱標的才幹,人品在朝中文武的心中很是認可,多有“古之聖賢”之風,朱標如果順利繼承皇位,這個大哥在朱棣心中也應該是位聖君。



如果是朱標進行削藩,朱棣的“靖難”藉口也無法成立。朱標站在道義和權威的制高點上,朱棣沒有理由,沒有勇氣,沒有優勢。朱標在文武面前的威望會讓朱棣望塵莫及,這點在他尚未前往北京上任燕王的時候都應該深有體會。


而朱標不死,朱元璋也就沒有必要殺藍玉了,因為藍玉的死多少是因為朱元璋害怕朱允文鎮不住他,實際是為了朱允文掃除障礙而已。但朱標在位結果就不一樣了,這位嫡長子跟隨徐達,常遇春等名將混跡於兵營沙場已久,在武將裡混得相當開,藍玉也會竭心盡力輔佐這位明君。

藍玉是個狠角色,放燕王世子迴歸?是不可能的,想都不用想,久經沙場,嗜血如命的藍玉不會發慈心,想想洪都保衛戰,想想捕魚兒海的藍玉,即便朱標念及兄弟之情,藍玉也不會手軟,不得往死裡揍朱棣嗎?再說此時藍玉可是國舅爺,都是皇親國戚,斬了你就算斬了,誰讓你叛亂在前。




所以朱標不死,朱棣是不會發動軍變的。


棍哥觀史


一、朱標的死是個重大意外

朱標,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棣的大哥,朱允炆的父親。生於公元1355年,於公元1392年英年早逝,時年37歲,多麼好的年紀?誰能想到?他這一死,本來很順理成章的明朝第一代和第二代皇帝權力的交接,就變成了一個迷局。朱元璋沒有想到,大臣們沒有想到,諸王也就是朱標的兄弟們更沒有想到……



所以,這對所有人來說是個天大的意外,大臣們在觀望,在猜度朱元璋的心思;諸王們本來已經消停或者說認命的心,又開始起了波瀾——父皇百年後位置讓大哥坐了也沒話說,畢竟那是老大,是嫡長子,平時對兄弟們也不錯,可是現在大哥死了,兄弟們就有可能當繼承人。於是,在這個重大意外發生後,一種無限的可能和機遇擺在了諸王面前,可以說,已經有人開始了準備。

二、一對最大的矛盾

朱標死後,儘管有人說朱元璋後來不該將朱允炆立為皇太孫,不僅歷史上幾乎找不到這樣的例子,而且朱元璋是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威望立朱棣為太子的,而且朱元璋也並不討厭朱棣,這樣也省去了後來的戰亂。但是,皇帝對於繼承人的選擇,從來不以個人喜好為準則,而是要立足當前,著眼於穩定,著眼於大局,著眼於長遠。這是一對矛盾。

在當時來說,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儲,是有依據的,因為按照立嫡的慣例,嫡長子不在,應傳位嫡長子的嫡長子,而朱標的嫡長子朱熊英已經夭亡了。於是順延到了朱允炆。這樣,其實朱標的兄弟們會想,既然能在大哥的兒子裡順延,為何不直接在我們兄弟中順延?這又是一對矛盾。



但最直接,最大的一對矛盾就是:對於諸王來說,如果不立朱允炆,那你立我們兄弟中的誰?如果立朱允炆,大家心裡都不服,必生禍亂。所以,不是不立朱允炆那麼簡單,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誰也不知道後果。最後,朱元璋立了朱允炆,問題來了。立別人,問題一樣會來。

但朱標不死,這些矛盾都將不復存在。

三、假設朱標繼位的幾個優勢

1.打消了諸王造反的念頭。從心理上來說,朱標接班當皇帝,不僅毫無爭議,而且肯定大大強過朱允炆。畢竟是老大,人望和氣場都比朱允炆強,能夠震得住諸位藩王。雖然朱棣在性格上比朱標強勢,軍功比朱標多,打仗能力也比朱標強,但自古能當好君王,靠的並不完全是武功。朱棣與朱允炆挑戰,況且贏得並不輕鬆,幾次都是死裡逃生,若不是朱允炆那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朱棣早死幾回了。如果要挑戰正統的嫡長子朱標,結果就更懸乎了。

2.行事比朱允炆更沉穩。不要認為史書上對朱標的很多好評價,就認為朱標也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即使不早逝也是懦弱的皇帝。從13歲他被立為太子那天起,就接受了為人君的系統教育,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帝王之術。我們來簡單看一下教導、輔導、陪伴朱標讀書學習的人員班底: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另外,還有馮勝、廖永忠、楊憲、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等。再加上朱標天資也很不錯,他上臺會像21歲的朱允炆那樣急躁地施政嗎?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朱棣他們敢反嗎?有贏的可能嗎?能不掂量掂量嗎?

3.朱標不死,朱元璋不會把功臣殺那麼絕。朱允炆之所以開始佔據很大優勢,但最後沒能打過朱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臨終前將功臣尤其是武將殺得太絕,導致朱允炆無將可用。而朱元璋之所以這樣殺功臣,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怕自己死後,朱允炆震不住這些武將,這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朱標不那麼早死,朱元璋會這樣做嗎?

4.朱標不會輕易削藩。朱允炆削藩,主要是因為藩王威脅到了自己,而且藩王多有不軌之舉和不臣之心。而朱標在,這種情況就會好很多。藩王至少不會明目張膽地和朝廷對抗,所以朱標用不著那麼急著削藩,即使要削藩,也不會弄成朱允炆那樣收不了場。所以,綜合以上種種原因,朱標活得長一點並順利繼位,靖難之役就不會發生。但歷史不容假設,我們在這裡只是作純粹意義上的分析和探討罷了。不容改變的史實是,太子朱標偶感風寒並早逝,朱允炆繼位並削藩,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並取得了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