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為什麼非殺岳飛不可呢?“莫須有”到底是何意?他的死真的和秦檜無關嗎?

徽客傳奇


趙構是一個趙氏孤兒,自己的父母被金人虜獲到了北地,僥倖逃出狼窩渡過了長江到達了江南。江南是一個好地方,這裡暖風燻得遊人醉,這裡與汴州沒有什麼區別,接下來需要議和來維持天下太平了,原因很簡單宋朝外強中乾的兵役制度和文官制度沒有能力統一思想和民心。

趙氏孤兒

趙構坐上了金鑾殿,心裡有些壓抑,北地的義軍們還在風起雲湧的與金國對壘,自己的南宋朝廷根本節制不了,沒有實力就沒有尊嚴,南宋的昨天有點像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政權,不同的是義軍並不反對趙構做皇帝,只是不同意他的投降主義罷了。



亂世出英雄,精忠報國是反抗金人統治的鮮明口號,一個寡婦給自己兒子背上刺了“精忠報國”的人生信念,這個青年是一個有血性的好男兒,他堅信一個民族應該有他的尊嚴,這份尊嚴不應該成為外族踐踏的犧牲品,二聖是悲哀的,他們本來是藝術家可是偏偏做了皇帝,完顏阿骨打是獵人成為狼主,藝術家遇到了狼主,兩個人相約對付共同惡鄰契丹人,結果勝利了。狼主要吃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妥協了,狼與羊群故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嶽武穆從士兵做起,一路浴血奮戰做到了元帥,這個元帥是沒有兵員和軍餉的,他需要以戰養戰,原因很簡單他沒有根據地和後方,南宋小朝廷需要他來開疆擴土守衛新的帝都,趙構開始的時候很懂得“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岳飛得到了民心和軍心,他的對手是金國三王子金兀朮,金兀朮作為一個胸懷大志的將帥一心想統一江山建立大金帝國。岳飛與金兀朮的對壘是英雄惜英雄,不同的是金兀朮的背後是狼主而岳飛背後是羊主,當岳家軍打到朱仙鎮擺開一字長蛇陣的時候,金國已經絕望了,金兀朮的鐵浮屠蕩然無存,靠著一條長江無法阻擋岳家軍,接下來岳飛的目標是相州和汴州乃至金國王廷。

精忠報國

岳家軍的節節勝利讓趙構感到不適應,如果岳飛接回二聖,那麼自己該怎麼辦呢?同時,金人已經發出威脅,繼續開戰的話將處死自己母親,怎麼辦呢?康王府曾經的刀筆小吏,現在的朝廷丞相秦檜站出來替君分憂:飛鳥盡,良弓藏。趙構站在文官治理的角度接受了這個建議,作為九五至尊沒有個人的情感利益只有群體利益,趙構身後是一群議和的王公大臣。說幹就幹,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解除兵權,莫須有罪名將精忠報國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趙構終於可以睡一個踏實覺了,可是不知不覺中,金國大舉南下,朝廷陷入新一輪的震撼之中,趙構自毀長城冤殺了嶽武穆,接下來面對來勢洶洶的金人反攻,他任命了缺乏才智且貪婪的王淵為統帥,王淵兵敗如山倒導致揚州淪陷,杭州岌岌可危,趙構與自己母后準備撤退到臨安,這種逃跑主義激起了軍隊極度反感。南宋的禁衛軍絕大多數是北方的士兵,他們拋家棄子誓死追隨趙家母子一路到南方,本來指望趙家可以翻盤,可是他們卻看到懦弱的君王。王淵從揚州撤退動用上萬條船隻運送自己的家財導致數完兵士被金人屠殺,這種人在回到杭州後仍然得到重用,這成為杭州兵變的導火線。禁衛軍在苗傅和劉正顏帶領下到達宮門下開始逼宮,要求趙構退位讓位與三歲皇子,由孟太后垂簾聽政,這種局面是趙構不可能想到的,他殺了岳飛換來了民心離散和軍心討伐,趙構不得已成為了太上皇,頒佈了罪己詔。



歷史可能會有勝利者來掩耳盜鈴,可是是非曲直公道自在人心,人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為個人私利而亡比鴻毛還輕,我們懷念岳飛紀念精忠報國的精神,這是一個民族的血氣和振興的基石。


唐俊龍55398571


岳飛是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但岳飛打仗歷害,情商很低,太過於自我,過於感情用事,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岳飛做的錯事。。。

第一個錯,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岳家軍,你想一個國家的軍隊以私人名字命名,哪個皇帝放心。

第二個錯,上疏建議高宗立太子,如果隱晦的事還放明面上說,誰能受的了,

第三錯,不贊成議和,皇上不同意,馬上就撂擔子不幹了,還讓皇上請好幾次,哪個皇帝會受這種氣,

第四個錯,岳飛曾經說過30為節度使,唯我與太祖,大家想想趙匡胤是怎麼來的江山,在想想岳飛的這句話,能不防著你嘛

第五個錯,就是政治立場了,高宗想穩,岳飛想戰,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整個宋朝對武將都懷有戒備心,誰讓老趙家就是這樣發的家呢😊

綜上所述,岳飛是英雄,但在當時那個情況下,肯定不能活,


毛火榮


在闡明我的觀點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個確信無疑的歷史事實:

1、1141年十月,秦檜讓諫官万俟卨彈劾岳飛,張俊又誣告岳飛部將張憲謀反,岳飛父子被押送大理寺。十一月,金帥兀朮派蕭毅等到臨安,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十二月,因岳飛在議和、立嗣等問題上和自己衝突,秦檜便誣告岳飛曾說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歲任節度使,謾侮先皇、意圖謀反,又以受詔不救淮西等罪名,將岳飛下獄。

2、1142年1月27日,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宋代史料並無“風波亭”的記載),時年39歲。長子岳雲和女婿張憲同時被斬首。隨後,他的家人被遣送至廣南(今廣東惠州)拘管。在拘管期間,除了次子嶽雷病死之外,其他人沒有大的傷害。

3、岳飛被害後,獄卒隗順冒險將岳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始將此事告知其子。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岳飛冤獄終於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乃將岳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1178年,為岳飛追贈諡號“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諡忠武。

4、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1187年11月9日,趙構病死於臨安行在的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

5、1131年,秦檜擢參知政事,隨後拜相,前後執政十九年,歷封秦、魏二國公,深得高宗寵信。1155年,秦檜病逝,時年66歲,追贈申王,諡忠獻。1206年,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改諡謬醜。

(以上歷史事實是我推理論斷的根基,如果不承認這些的人,請不要在往下看,全當我在胡說)

由以上歷史事實我們可以推理出以下結論:

1、在封建社會,凡是謀反罪都會被誅九族,蓋莫能免,可是岳飛的家人除了手握兵權的大兒子和女婿被殺,其他人得以倖免,因此,岳飛要麼不是因為謀反被殺,要麼謀反的罪名連定罪的人也覺得難以服眾,無法堵住天下的悠悠眾口,或者,心中有愧,所以做事時有所保留,三者至少有一個,結合岳飛是被以謀反罪定罪的,那麼就只剩下後兩個了;

2、岳飛是在被殺後二十年,秦檜死後七年,宋孝宗趙昚即位的當年被平反昭雪的,說明殺害岳飛的主謀不是秦檜而是宋高宗趙構,因為,如果是權大壓主的秦檜,宋高宗完全可以在秦檜死後把殺害岳飛的惡名讓秦檜去背,給岳飛平反,等到自己成了太上皇讓繼位的皇帝給岳飛平反,說明了他覺得自己是確信無疑的兇手,無法推給別人,但是心中有愧,所以選擇了默認繼位者去做平反昭雪的工作;

3、可以看出,秦檜在殺害岳飛的整個過程中充當了積極的幫兇這一角色,如果說趙構是吃岳飛的虎,秦檜就是為虎作倀的倀,從這一點來說,把秦檜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一點也不冤枉他!

綜上所述,我認為歷史的真相應該是:岳飛因為功高震主,迎二聖還朝,手中權力太大等好幾個原因引起了皇帝趙構的忌憚和不滿,權奸秦檜迎合皇帝的心思,積極地羅織罪名抓捕並殺害岳飛,可是定的謀反罪連他們自己也看不下去,覺得無法向天下人交代,所以選擇了“莫須有”的說法,並且做事有所保留,放過了岳飛的家人!


彌勒徒


看了這麼多回答,發現了很多二傻。什麼迎二帝是趙構殺岳飛的根本原因。又有人說干預立儲,導致岳飛之死。

那麼現在一一解釋,首先迎二帝就是偽命題。岳飛說的是迎天眷,趙構說的是迎二帝。岳飛沒有挑戰趙構的意思。最關鍵的是,二帝在東北,所謂"直搗黃龍與君痛飲"純屬吹牛。終其宋朝,除了太祖,後面根本沒能力拿下燕雲十六州,更別說內蒙古和黑龍江一帶了。其次,干預立儲也是扯淡,岳飛作為高官有義務提醒皇帝為將來打算,而且根本沒有岳飛與皇子聯繫的證據,否則岳飛的罪名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對比戰神白起之死,其實帝王用心就很明白了。趙構不是皇儲,他作為皇帝就沒有根基,也沒有自己的嫡系,這點他一直很清楚。其次,岳飛撂挑子、抗命給趙構帶來很大陰影。最後,所謂抗金大業根本沒法實現,紹興議和之前軍費開支佔國家收人的九成,雖然與金國對戰互有勝負,但步兵對騎兵只能擊退,不能殲滅。說白了,南宋打贏金國希望渺茫,議和之後,岳飛也就沒用了。這時候根基未穩的皇帝和從北邊逃過來的丞相急需的是樹立權威,而不是去做沒有把握的北伐。立威自然需要殺雞,與秦昭襄王和范雎一樣,趙構和秦檜殘害了岳飛。當然秦檜還迫害了不少忠臣,這些未必都是趙構想做的。


圓167936973


在宋高宗眼裡,抗金不是非要岳飛不可。但是岳飛是唯一一個干涉皇室繼承人事件的武將。也是嚷嚷著“迎回二聖”最積極的武將。這是趙構要殺岳飛的真正目的。因為在趙構眼裡,岳飛是可以替代的,而他這個皇帝是不願被人替代的。

在封建君主眼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不需要理由。也就是莫須有。那些為趙構洗地的狗奴才,都時隔八九百年了還匍匐在皇權專制的淫威下不敢審判趙構這個殺岳飛的主謀。秦檜通敵有罪,頂多算從犯。與金國議和是經過趙構同意的。而且趙構甘為兒皇帝。

岳飛的死不是某些腦殘說的情商低,如果不迎回二聖“實際是兩個禍國殃民的昏君”,那麼整個民族的恥辱是無法洗刷的。嶽元帥堅持原則迎回二聖不是真對那兩個昏君有感情,而是為了洗刷整個趙宋甚至漢民族的恥辱。至於迎回來過後的事情那是皇室內部事務。不關民族大義的事。

一些人弄不清何為大義。除了腦殘地噴別人情商低之外,還會幹啥?如果為了民族大義而堅持原則叫情商低的話,那是不是成天揣度“聖意”曲意逢迎才叫情商高?秦檜就是腦殘噴子口中所謂的高情商人士。

嶽帥的悲哀不是因他干涉皇室事務的錯,而是身在皇權專制政體下每一個臣子的悲哀。身為時代人物,嶽帥擔當了他那個時代為本民族抵抗異族入侵救亡圖存的大任。這比救一個家天下的王朝更偉大。

即便時至今日中華民族由好幾十個少數民族組成,但此一時彼一時。我們不能罔顧歷史,那些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傳承下來的是英勇不屈的大無畏精神,而不是抵抗了誰。


天下為公民為貴


岳飛是被秦檜害死的,這原本是大多數人都承認的歷史結論。但歷史有時確實像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人裝飾一番之後,便成了另一個樣子。

岳飛被害的時候,秦檜是宰相,趙構是皇帝,從正常的情況來看,國家的大政方針應該出自皇帝之手。因此,趙構應該為岳飛的死負領導責任,這是勿庸置疑的。為什麼在以前人們的觀念之中,都認為岳飛是秦檜害死的,到了這些年之後,忽然結論就變了呢?嶽王廟前跪著的四個人難道是冤枉的嗎?之前幾百上千年中,人們對歷史的認實都是錯的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從不同的角度確實可以看到不同的方面。但歷史的評價,總是有其原因的。把責任推給趙構,最根本的目的大概還是想為秦檜推御責任吧?

不過,認為趙構應該真正為岳飛之死負責的,大約是明朝的文徵明。他曾經見過一塊記錄宋高宗趙構敕封岳飛的碑文,並寫下一首《滿江紅》,其中說:“撫試殘碑,考敕飛字,依稀堪讀。想當初,依飛何重,後來何酷……”詞的最後是:“諒區區,一檜何能,逢其遇。”意思是說,一個小小的秦檜會有多大的能耐,不過是適逢其遇罷了。文徵明認為,秦檜是逢迎了高宗趙構的意思,才能殺害岳飛的。事實是不是這樣呢?看看《宋史 秦檜傳》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宋朝和明朝都是文官統治,武將的權力被大大削弱。但宋和明還是有所不同。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經過一系列政治改革之後,帝權大大加強了,所以,明朝只有奸臣,沒有權臣。像嚴嵩、魏忠賢等雖然曾經權力極大,但是,他們的權力始終沒有凌駕於皇帝之上。皇帝如果想收拾他們,不過是舉手之勞。但宋朝,特別是南宋,是有權臣的。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等等,都曾經是權臣。所謂的權臣,是說,他們有國家政治中的實際權力和影響力,是大過皇帝的。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他們說了算。

《宋史》是這樣說秦檜的:檜兩據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忘仇背倫。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其頑鈍相無恥者,率為檜用,爭以誣陷善類為功。察事之卒,佈滿京城,小涉譏議,即捕治,中以深文。又陰結內侍及醫師王繼先,伺上動靜。郡國事惟申省,無一至上前者。檜死,帝方與人言之。

這裡說的是秦檜如何排除異己。他當政的時候,忠良被排擠,無恥者被任用。他想整人,隨便安個罪名就把人辦了。而且在京城之中,佈滿眼線,只要有人說他的壞話,立即抓捕。而且,還勾結皇帝的醫生王繼先,打聽皇帝的情況。國家事務全部是秦檜處理,基本上不向皇帝那兒報。這些事,趙構心裡明白,但他不說,自到秦檜死了之後,趙構才向別人談起。

秦檜打擊異己,是這樣乾的。他在用人上,宋史說:“檜立久任之說,士淹滯失職,有十年不解者。附己者立與擢用。自其獨相,至死之日,易執政二十八人,皆世無一譽。”這是真正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他任宰相的時候,給他當過副手的有二十八個,沒有一個留下好名聲的。

對於岳飛之死,現在許多認為岳飛有錯的,無非是這樣幾條。一是岳飛治軍有方,岳家軍實力很強。第二,岳飛曾經議論立太子之事,超越了武將的本分。第三,就是岳飛反對議和。還有一條,就是岳飛可能不是那麼聽話。這些或許有幾分道理,但都似是而非。在我看來,岳飛的這些缺點,恰恰正是岳飛光明磊落之處,真正的大英雄大男人之處,如果岳飛把這些缺點都克服了。那岳飛就不成為英雄,只能算是奴才了。

我覺得,如果趙構真正對岳飛有點意見,立太子之事大概不如請趙構親自領導抗金,收復失地重要。

在趙構剛登基的時候,岳飛就曾上書說,高宗已經登基,要趁著北方淪陷沒有多久,老百姓很盼朝廷收復失地的心情很急迫的情況下,高宗能親率部隊,收復失地。在岳飛看來,皇帝領兵收復失地,是很正常的。但岳飛確實情商低了點,他沒有弄明白,趙構不是有著非凡的勇氣與膽略的人。帶兵打仗。他是萬萬不敢的。如果能通過議和達到偏安一隅的結果,他主滿意了。這一點上,他與秦檜是志同道合的。而岳飛與趙構根本不是一路人。

岳飛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反對議和。有了岳飛的存在,秦檜的議和就不可能實施。所以,除掉岳飛成了秦檜必須要做的事。因此,殺害岳飛的罪名只好憑秦檜捏造就行了。但編造罪名,當然要有點影子,也只好從岳飛的性格弱點上找突破點了。

岳飛性格直了些,《宋史》說他“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禍”。在秦檜準備議和的時候,當時有三位著名的將領,一個是韓世忠,一個張俊,岳飛因為年輕,是職位最低的一個。之前,朝廷準備把王德和酈瓊統帥的兵馬撥歸岳飛和張俊指揮,後來秦檜準備議和了。這部分兵馬就不想給岳飛了。朝廷派張浚和岳飛談話。岳飛很不高興。當時,岳飛的母親去世,他便把兵權交給張憲,自己回家給母親守孝。後來高宗被人請了他好幾次,才回來。由此可以看出,岳飛情格之直。

岳飛被秦檜整死,張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張俊和岳飛同為大將,岳飛的功勞遠大於他。他陷害岳飛很大的原因我覺得是妒忌。而且張俊這人確實有些小人特質。當他知道秦檜要整韓世忠的時候,想趁著韓世忠倒黴之時,他與岳飛二人分管韓世忠的兵力。岳飛知道之後,堅決不同意,並把秦檜要搞韓世忠的事透露給了韓世忠。岳飛只所以這種態度,說明他在內心與韓世忠是惺惺相惜的,而卻未必能瞧得上張俊。

因此,張俊和秦檜一樣恨岳飛。但岳飛是忠心耿耿的大英雄,小人怎麼恨他,卻拿不出真正能制他於死地的把柄,於是,剩下的只有汙陷了。汙陷的方式是說岳飛的兒子與張憲書信聯繫造反。最後,也是以這個罪名殺了岳飛。但當然社會上人人都知道岳飛之死,是個冤案。

關於“莫須要”,各種各樣的解釋都有。有解為“不需要有”的,有解為“或許有”的等等。宋史上原文是這樣說的:“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韓世忠曾親自去問秦檜岳飛的罪名,秦檜是這樣說的:“岳飛的兒子岳雲與張憲通信的事,雖然不是很清楚,但這個事一定是有的。”聯繫上下文,這句話的前後句語意是有轉折的,前半句“書不明”是否定,那麼“事體莫須有”應該表達一個肯定的意思。秦檜想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岳飛要造反這個事是一定有的”。但是,這個一定有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只是秦檜的空口白話,所以,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宋史》對岳飛之死的評論是這樣的。“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這個評論說,岳飛和秦檜是兩種不同的政治態度,這兩種態度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秦檜得志,岳飛只有死路一條。南宋殺岳飛,也南北朝時期另一個宋朝殺檀道濟是一樣的,都是自毀長城。因為趙構不想恢復中原,所以,岳飛只能被殺了。

我個人的看法,宋高宗趙構對岳飛的被殺,當然是負有責任的。但是,主謀陷害岳飛以及主持殺岳飛的,毫無疑問都是秦檜,這一點,是無論如何洗不乾淨的。當時的皇帝雖然是趙構,但是,如果岳飛得了勢,秦檜是成不了權臣,也不可能實際主導南宋政治十九年。這大概是秦檜害岳飛最直接的原因。宋史的評論,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七月流火140400643


老子不想罵人,但真的忍不住了!

趙構要殺岳飛,分分鐘搞定,要急到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來殺嗎?等兩天就不行嗎?等兩天岳飛就造反了嗎?

我是趙構也可能殺岳飛,但一定不是在金國最需要岳飛死的時候殺岳飛!等岳飛把金國滅了再殺他有何不可?

說岳飛要造反,所以要殺岳飛的人,都是漢奸一路的垃圾。我RNNN!

只要略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那個時候殺岳飛對金國最有利。對皇帝有什麼實際利益?

再說岳飛是趙構殺的,我R他NN!


正義之聲一


不是趙構非殺岳飛,是秦檜一黨非殺岳飛!

趙構剛收了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人的兵權,乃非常時期,此時在趙構立場最擔心的就武將因為兵權被收作亂,秦檜一黨借這個機會打擊主戰派,剛好擊中趙構的要害,岳飛反不反已經不是關鍵,關鍵是換誰是趙構都不敢冒險,收的是一群將軍的兵權,一旦出事就是天下大亂,趙構沒有選擇的餘地,只有配合秦檜一黨打擊主戰派!

而對於秦檜一黨既然已經抓到打擊岳飛的機會,必然是往死裡害,這樣很容易就激化與主戰派的矛盾,讓矛盾不可調和,朝廷越亂越好,因為這是趙構此時最怕的,收兵權最需要的就是安定,這種情況下趙構只能選邊結束亂局,最穩妥最理性的選擇肯定是幫秦檜一黨,理所當然就選擇犧牲岳飛!

秦檜一黨能把持朝政那麼多年,正是因為借殺岳飛,讓朝中的主戰派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最終失去制衡,這肯定不是趙構想要的,但是當趙構決定收這些武將的兵權的時候,就必然會踏上秦檜的賊船!

其實中國歷史上被玩於股掌的皇帝又何止趙構!


元直5305971


殺害岳飛的主謀不是秦檜,而是宋高宗趙構,秦檜是替罪羊,不過秦檜也難逃干係,他完全執行了趙構加害岳飛的旨意,起碼是殺害岳飛的幫兇。首先,宋朝宰相權力很小,秦檜根本殺不了岳飛。宋朝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政權,宰相是有名無實,岳飛被害前是樞密副使,地位相當高,秦檜儘管是宰相,也無權殺死岳飛。能夠下令殺害岳飛的,只有皇帝。其次,高宗為什麼要加害岳飛。有人說是岳飛想要迎回“二聖”,會威脅到趙構的皇位。其實不是,即便岳飛迎回了“二聖”,這兩人也只能是太上皇,況且這兩人是亡國之君,根本就威脅不到趙構帝位。那趙構為什麼要殺害岳飛呢?一、猜忌武將的傳統。當年宋太祖就是憑藉軍權奪取了後周的政權,黃袍加身的。故宋朝皇帝為了防止這類事情再次重演,一直打壓武將,重文輕武。岳家軍紀律嚴明,戰鬥力強,宋高宗能不防範?二、岳飛不聽命令。宋高宗用了十二道金牌才將岳飛召回,試問這樣的下屬,哪個上司會放心?三、最主要的是岳飛不該插手皇家事務。當年金兵追得緊,趙構擔驚受怕,已經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這事是皇帝的隱私,岳飛卻上書皇帝要求早立太子,高宗自然不滿,已警告過岳飛不要插手皇家事務,可岳飛執意不聽,這就犯了高宗大忌,所以岳飛被殺是必然的。最後,“莫須有”是什麼意思?“莫須有”的意思是“也許有”,這是殺害岳飛的罪名,意思是說岳飛謀反的事也許有。當時韓世忠就憤憤不平:“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楓沙湖畔一小魚


最近這段時間,悟空問答關於岳飛的問答似乎一下子熱鬧起來,這種現象可能是有人推波助瀾、無意為之,有可能有人興風作浪,故意而為。本人才疏學淺,以自己所瞭解的一點淺薄的知識嘗試作答趙構為什麼一定要殺岳飛?

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代,皇帝最看重的當然是自己的寶座,從黃袍加身的宋太祖立國以來,一直採取重文抑武的國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醋睡”,宋代的皇帝對武將都十分小心地防範,

生怕他們擁兵自重,對皇權構成威脅。趙構之所以要殺岳飛,他一定是感覺到了岳飛對皇權的威脅。

這種威脅可能來自兩個方面:

一、岳飛一直主張拒絕議和,力圖武力收復失地。甚至豪言直搗黃龍、迎回“二聖”,試想果真“二聖”回朝,以最不被看好的第九子身份登上皇位的趙構就算還做得皇帝恐怕也得戰戰兢兢,提心吊膽了。即便岳飛不具備迎回“二聖”的實力,其主張也與已下了決心議和的趙構格格不入,針鋒相對,不除之不足以統一思想,穩定大局。

二、“岳家軍”的戰鬥力不容小覷,這樣一股力量如果不能聽命於自己,勢必會對自己的皇權構成威脅。事實上雖然“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耿直的岳飛也表現得確實不是那麼聽話,不然也不會十二道令牌才召得回來。

所以時人質問秦檜為何要殺岳飛,檜答日:“莫須有”。莫須有,字面理解就是“不需要有(罪名)”的意思,事實上恐怕此時的趙構恐怕已經認為岳飛非死不可,並下決心要殺他了。

至於此事中秦檜所起的作用,秦檜本與岳飛政見不和,官場傾軋,出謀畫策,幫趙構下定決心自是常情,殘害忠良的罪名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甩掉的。至於民間傳說中的“通敵賣國”,更多是添油加醋的訛傳吧。

然而近來卻有不少文章顛倒黑白,妖言惑眾,試圖抹黑民族英雄。其實這類文章無非有兩個目的:

第一種是譁眾取寵,博人眼球,賺取閱讀量,從而獲取一些私利。

第二種就更值得我們警惕了。一些所謂的學者和文人,被國外反動勢力收買,發一些刻意抹黑中國,抹黑我們民族和英雄的文章。從而從根本上摧毀我們的文化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正是無數或有名的、或沒有留下的名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支撐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樑,讓泱泱中華五千來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試想如果聽之任之,這些民族英雄一個個倒下了,我們就會成為一個沒有英雄,沒有榮譽感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就會被被醜化得只剩下伏地求饒、苟延殘喘,苟且偷生了!這種居心是何等的險惡!不可不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