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歷史的荒野


一場“安史之亂”把整個唐朝攪得天翻地覆,地動山搖,這樣一場規模不大的叛亂讓年老昏花但風流成性的唐玄宗李隆基差點丟了江山,說來真有點蠻奇怪的。


唐玄宗初期還是那麼一回事,治國理政推陳出新,革新除弊等等取得了不菲的成效,把大唐推向了強盛的最高點,到了後期,迷上了兒媳婦楊玉環這個大胖女,本來霸佔兒媳婦就是不光彩的緋聞,但經過他的一番運作,竟然搞成了千古絕唱,羨煞了多少人啊;有了美人陪伴,自然就不理朝政了,就把朝政交給了奸賊楊國忠,自己快活去了。


唐玄宗重用楊國忠,敗壞朝綱,禍國殃民天下人人憤之,安祿山趁此機會打著剷除楊國忠的旗號舉兵造反,響應者無數,唐玄宗這下就有點慌了,病急亂投醫,由於他的判斷、指揮失誤,致使潼關慘敗,通往長安的大門被打開。


兵敗如山倒,為了顧命,唐玄宗只能從長安出逃,他急急忙忙的帶著楊貴妃及其他百官們逃往四川,他不顧百姓的安危,只顧自己逃命,他的個人威望如同過山車急劇下降,他拋棄了百姓,百姓自然也會拋棄他。


逃亡的隊伍行至馬嵬坡,隨行的太子李亨設計除掉了楊貴妃兄妹,唐玄宗執意要逃往四川 ,李亨不想一同前往,他選擇前往朔方唐軍大營。


李亨歷經千辛萬苦、輾轉來到了靈武,重整軍隊與安賊叛軍激戰,也乘勢掌握了軍心和實權,成為了大唐官員和軍隊中的“抵抗派”的領袖,公元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眾大將的擁立下在靈武登基稱帝,推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李亨選擇在這個時候稱帝也是有多重考量,首先是機會難得,李隆基晚年昏庸,早已失去民心,此次西逃,民眾對他已經絕望了,而李亨積極抵抗安賊,讓百姓重新樹立了對大唐的信心,李亨的人望和威信很快提升,他的繼位也是大勢所歸,民心所向。

其次唐朝的太子是最危險的職業,被廢、被殺是經常的,他的幾個前任結局都蠻慘的,唐玄宗對李亨也是不怎麼喜歡和信任的,李亨也是時常提心吊膽的,也擔心哪一天會被廢、被殺,與其被廢、被殺不如自己賭一把、博一回,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李亨此時稱帝也是在挽救李唐的江山,唐玄宗李隆基跑了,朝中無主,群龍無首,給那些覬覦皇位的人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如果李亨不稱帝,自然有其他的人取而代之,到那時唐朝的江山真的要改姓了。


唐玄宗極不負責任的跑路,是他自己拋棄了江山,他得知李亨已經奪了他的皇位,也無能為力了,生米已煮成了熟飯,江山和美人都丟了,他只能偷偷的吐血了。


遺產君


簡單來說,李亨覺得時機成熟了,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奪取唐玄宗的皇位。


第一,唐玄宗本是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個人威信急劇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關慘敗,這才被迫從長安出逃,一副倉皇出逃的狼狽模樣,再無威望可言;而李亨呢,他漸而成為了大唐官員和軍隊中的“抵抗派”領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蜀地,就隨他去吧,反正還有太子李亨願意留下來重整軍隊與安史叛軍鏖戰,既然老態龍鍾的皇上自己不負責任的“拋棄”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給更願意負責任更年輕的太子呢?


第二, 一些歷史學家懷疑,馬嵬坡之變本來就是有組織有預謀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只是臺前的執行者,背後的大BOSS是李亨,李亨一方面利用了軍中對唐玄宗倉皇逃竄的不滿,一方面也推波助瀾主動下藥,殺掉楊國忠和楊貴妃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終目的。通過兵變,唐玄宗不僅意氣頹唐喪失了爭雄之心,在實質上也喪失了對局勢和御林軍的控制能力,而太子李亨則趁勢掌握了軍心和實權,隨後在靈武自行稱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範和尊重既成事實做太上皇以外,也沒有其他應對能力了。


第三, 從合法性上看,在大唐時代,皇子發動兵變從父皇手中奪權是常態,最後給父皇搞個太上皇噹噹就是了,並不像後世那樣大逆不道。唐太宗的皇位哪裡來的,玄武門之變啊;唐玄宗自己的皇位哪裡來的,不也是通過兵變幹掉太平公主而來的。因此,李亨在靈武來稱帝這一招也沒有什麼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會覺得很突兀,更不會用什麼儒家君臣之義去激烈反對,甚至會覺得太子在效法前輩偉大帝王的“成功之路”。


張明揚不說話


相對於唐朝其他君主來講,李亨做的還算仁義,他乘勢登基,組織鎮壓安史之亂,一方面是受戰局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受權欲影響。

唐玄宗確實是將大唐盛世推向頂峰的功臣,但同時也是把大好江山攪亂的罪人。晚年的唐玄宗昏庸無道,奪兒妻室,提拔奸佞,寵幸楊貴妃,一日殺三子,早已失去民心。

正因為眼見唐玄宗昏庸無道,日益膨脹的安祿山、史思明才發動叛亂,企圖奪取政權。在唐玄宗倉皇出逃後,弄得禁軍也跟著疲於奔命,怨聲載道。後來,在馬嵬驛禁軍譁變,楊國忠、楊貴妃皆橫死於此,唐玄宗也徹底失去了眾人的擁戴。

此時,從鎮壓叛亂的角度來講,唐玄宗已經難以左右大局,朝廷正需要有人站出來與叛軍對抗。而最好的選擇,便是太子李亨。從身份上講,李亨為當朝太子,從權勢上講,他的兩個兒子都控制著部分精銳部隊。

也正因如此,在皇室中,真正能主導鎮壓安史之亂的人,也只有太子李亨。既然李亨已經成為了核心人物,那麼也就離著登上皇位不遠了。所以,等到時機一成熟,李亨乘機登基,把唐玄宗晾到一邊做起了太上皇。

在李唐政權中,每逢大權交接,多半會有流血犧牲。這一點著實令後人為之感慨萬千。不過,李亨雖然不厚道,卻也還算仁至義盡。要知道,唐玄宗如日中天時,李亨和眾兄弟們的日子堪稱艱難啊!

李亨之所以成為太子,還是因為唐玄宗昏庸無道,在一日之間殺了前任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表面上看,李亨成為太子像是撿了個便宜,但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被唐玄宗給廢了,甚至會丟掉性命。

在馬嵬驛,唐玄宗最為寵幸的楊貴妃被縊死,雖然李亨倒也沒直接參與,那麼唐玄宗內心又會怎麼想?如果繼續讓唐玄宗掌權,或許日後被處決的,就真的是李亨自己了。

所以,李亨索性以鎮壓叛軍、主持大局為名,登上皇位,把讓自己老子李隆基去一邊做起了太上皇。這,看起來雖然像是篡權,但實際上也是自保。


夕陽下的晚楓


唐肅宗李亨之所以篡奪其父唐玄宗李隆基的帝位,一方面是為了“權利”,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大唐的江山。

為什麼呢?

首先第一點就不用說了,李亨作為帝王之子,又是太子,雖說早晚都能成為皇帝,但是早當和晚當的區別是非常大的,並且其對權欲的控制,自然從小就是耳渲目染。這從唐玄宗回宮後就被軟禁,怕其復位又派李輔國監視就可以看出來了。

第二點很多人就疑惑了,為啥篡位還是為了保護大唐江山呢?

因為由於唐玄宗寵幸楊貴妃和安祿山,以及楊國忠,致使安史之亂暴發,百姓顛沛流離,這點都是毋庸置疑的,這才會發生馬嵬坡兵變,讓唐玄宗最終殺愛妃,除寵臣。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唐玄宗已經信譽全無了,既不能震懾三軍,人們也把所有的過錯都怪罪到他身上,已經背起了昏君的名號。

也正是如此,群臣開始勸李亨登基,而李亨在權衡利弊之後,終於決定繼位,挽救大唐。因為如果他不繼位,那麼就有更多的人打著除唐玄宗的名號起義,大唐江山就真不保了。


三觀粉碎機


唐朝從開國以來到唐玄宗時代,幾乎就沒有幾個太子能夠順利登基的。從唐太宗的玄武門到李隆基的唐隆政變,大唐皇帝的寶座上甚至佔滿了李家人自己的血。



李隆基算得上是第一個太子能夠順利登基的皇帝。那也是他哥哥讓了太子之位,他爸爸又禪位給他的結果。然而,李隆基登基之後的太子一開始並不是李亨,而是李瑛。後來,由於武惠妃的誣告,導致太子,鄂王,光王三位皇子被殺,李亨才做了太子。

坐上了太子之位的李亨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方面,他有一個過於強勢的爸爸,並且他爸爸還不怎麼喜歡他,他的太子之位隨時可能不保。另一方面,李林甫,楊國忠這些朝中大臣也在極力打壓太子的勢力,弄得李亨這個太子左右為難。



有一次,安祿山來覲見,給皇帝行完禮之後,安祿山竟然故意不給太子行禮。唐玄宗都看不過去了,問安祿山:“卿為何不對太子行禮?”安祿山答:“太子是何官爵,也要我給他行禮?”可見李亨這個太子做得有多憋屈。

於是,當安祿山一造反,李亨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因為這個局面他爸爸已經掌控不了了,他還不趁此機會登上皇帝的寶座,恐怕他就沒有機會再做皇帝了。因此,他在西逃的過程中,帶著他的東宮班底和六率人馬,跑到了靈武,並以靈武為行宮,登基坐殿成為了皇帝。



當太子成為了皇帝之後,在成都的唐玄宗還不知道此事,等到新皇帝派人來取玉璽時,老皇帝才知道自己的兒子自己捷足先登了,無奈的唐玄宗只能交出玉璽,承認了李亨的皇帝之位,自己做了太上皇。


傅斯鴻





落日蒼茫風才定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權力的遊戲”,而且是很經典的“權力的遊戲”。

一、李亨的太子做的很憋屈很苦逼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其大哥李琮早死,二哥李瑛被立為太子。按理說太子之位是與李亨無緣的。

太子李瑛母親是趙麗妃,之前極受玄宗寵愛,但後來唐玄宗寵愛武惠妃,麗妃失寵受到冷落。武惠妃為玄宗生下壽王李瑁,也頗受玄宗喜愛。武惠妃便與勾結宰相李林甫陷害太子李瑛讓壽王李瑁取而代之。

最終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發生了著名的““三庶人事件”:太子李瑛被廢被殺,連同太子被殺的還有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雖然李林甫和武惠妃除掉了太子李瑛,李林甫極力推薦李瑁上位,但是唐玄宗依舊按長幼順序立李亨為皇太子。

就這樣,因為大哥早死,二哥被殺,李亨坐上了太子之位。

李亨被立為太子之後,便面臨和二哥李瑛一樣的處境,他直接面臨著來自李林甫這個把持朝政多年的宰相和在後宮受寵的武惠妃的聯合打擊。

在天寶五年的年頭和年尾,李林甫對李亨發起了兩輪攻勢,製造了兩起大案。

這兩起大案,李林甫都是從李亨的妃子入手,羅織罪名,意圖以此廢掉李亨太子之位。而李亨也極盡隱忍,兩次大案起時,他果斷“離婚”,撇清自己的罪責,最終保住了太子之位。

兩次大案,兩次離婚,李亨被李林甫打壓的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屈辱離婚,捨棄妻子,十分窩囊憋屈。

李林甫打壓李亨,玄宗是默許的,因為他擔心太子羽翼太過豐滿影響到自己的地位,之前太子李瑛被殺就是因為同樣的原因。

說到底,這就是權力的遊戲,哪怕是父子間也是如此。

好在李亨從兩起大案中挺了過來,熬到了李林甫去世。

熬死了李林甫,新宰相楊國忠上臺,這位靠楊貴妃關係上臺的宰相在清算前任李林甫的同時也不忘敲打太子李亨,李亨依舊過得提心吊膽。

這種局面,直到安史之亂髮生到來才被打破。

二、權力的遊戲需要時機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五年,叛軍兵鋒直指長安。

六月十三日,唐玄宗率後宮和侍衛向離京出逃。

十四日,途經馬嵬驛發生了兵變。

玄宗倉皇出逃,護衛軍約有3000餘人,而李亨率領殿後人馬就有2000人,其中還包括禁軍中的精銳部隊——飛龍禁軍。此外李亨兩個兒子子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都有親兵扈從。

一個極好的機會擺在了李亨的面前。

荒郊野外,皇帝逃命,手中有絕對的軍事力量,自己又是名正言順的太子。

從權力場的爭鬥中闖出來的李亨不可能沒有看到這個機會更不可能放過這個天賜良機。

即使他想放過,太子的幕僚謀臣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最終的結果,禁軍士兵適時因飢疲勞頓發生騷動,亂刀砍死楊國忠和其子等楊家人。然後陳玄禮出面奏請玄宗將楊貴妃正法,唐玄宗無奈賜死貴妃。

李亨是馬嵬坡兵變的最大受益者,他一舉清除了玄宗時代宰相集團對自己的打壓,徹底坐穩了太子之位。

兵變之後,李亨在馬嵬坡與玄宗道別,李亨分兵另謀發展不隨玄宗入蜀,徹底擺脫了唐玄宗的陰影,更擺脫了可能發生的日後清算。

天寶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城登基,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登基之後便派人將這個消息告知在四川剛安定下來的唐玄宗,並索要象徵皇權的印璽等器物。

大勢已去,唐玄宗無奈之下只能接受自己成為太上皇的事實並交出印璽。

這場權力的遊戲以李亨獲勝告終。

以上是我的看法,學識有限,是一家之言,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微史春秋


李亨靈武即位既是一種自保,也是一種被迫。

一,唐朝太子大多命途多舛,這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開的先例。唐玄宗最初立李瑛為太子,後因為李林甫和武惠妃構陷,而被廢。在“立嫡立長”的原則下,李亨成為太子,但他的太子之位並不牢固,不僅李林甫的多次構陷,就連唐玄宗對李亨也不完全信任,甚至為了讓李亨服氣,唐玄宗以“愛惜”為名,讓李亨把用來擦刀的餅吃掉;對比之下,漢景帝為讓周亞夫服氣,叫他吃肉不用筷子,周亞夫不肯,拂袖而去,結果後被冤下獄。

二,李亨生性軟弱,自然禁不住裴冕、杜鴻漸、李輔國等人的多次勸說,並且是以“登基才能聚攏人心”作為理由。加上當時大唐帝國危在旦夕,本就主見力不強的李亨自然搖擺不定,在推手們的作用下,登基為帝。

李亨登基後,尊玄宗為“上皇天帝”,並改年號為“至德”。一個月後,識趣的玄宗派人帶著“國寶玉刪”和詣諭前往靈武,表示自己願意傳位於李亨。


五味社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重大拐點。


在皇室們的逃亡之路上,皇帝和太子起了分歧,太子不願意陪皇帝逃亡蜀中於是被髮去朔方平亂。在這個過程中,太子李亨被朔方諸將擁戴而登上了皇位。

為什麼皇帝父子會在天下大亂的時候分歧,乃至子篡父位呢?他不是等也能等到這個皇位嗎?何必要冒風險呢?

我們來分析下原因。


首先就是戰亂中,玄宗的權威已經失去,寵愛楊妃,任用奸邪的種種作為讓天下臣民對其寒心。他不僅不能用權威保住他的貴妃,同樣,他在天下臣民的眼裡,分數也降到了最低。

沒有權威就沒有畏懼,皇帝的威嚴失去,天下人的目光只有放在他的繼任者太子身上,眾人擁戴太子登位,一方面穩定了民心,一方面也都有了擁戴之功,從龍之功,穩賺不賠,所以也就沒有人顧及玄宗的感受了,

其次,玄宗在天下大亂之時,被逼殺死楊妃,本就心灰意冷,或許也認識到了自己就是這場戰亂的根源了吧,他交出皇位,或許也有主動的原因,因為如果不交,天下會更加亂下去,父子相殘,內憂外患,大唐的統治就會被顛覆,與其這樣,為了穩定局勢和民心,倒不如真交給太子了。面對既成事實,玄宗的反應還真是快。

對於太子李亨為什麼會篡位,我對這個篡字還是持反對意見的,當時的情況是,皇帝執意跑到蜀中避難,但他一跑過去,本來就戰亂的國家就更加兇險了,亡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所以大臣和民眾們都不想讓他走,但還攔不住,於是就攔下了太子,玄宗樂得把太子留下來,於是被留下的太子成了臣民的精神支柱,得到了擁戴,這才成了皇帝,他並沒有直接用各種手段去謀奪皇位,所以這並不是篡位,而是一種和平的交接。誰都知道,在那個風雨交加的時段裡,皇帝可真是高危工作,這時候篡位腦子就有問題了,他也是被逼無奈了罷。


關河南望


這個問題不能這樣看。太子走朔方,玄宗入成都,就決定了玄宗不再有資格當皇帝了。這如果也是「篡位」,那就是史上最正確的一次了。解釋如下:

一,潼關兵敗後的形勢

哥舒翰兵敗潼關,東西對峙之勢已成。天下形勢立刻明朗起來。原來以為朝廷可以反制叛軍的觀望者,很快就分化了。有人認為胡人已經勢不可擋,甚至認為哥舒翰兵敗也是一個陰謀。這種大有人在,包括偉大詩人杜甫,自然還包括唐玄宗本人。於是他們絕望之下,決定進入四川,下一步則是等待第二局南北朝。這不僅是倉皇出逃,還是一個歷史選擇。

安史集團的軍事戰略是擊中要害的,它分為三路進軍,每一路都有清晰的目標:一路從太行山隘口進攻朔方,人數約10萬人,目標是進入「六胡州」養馬場,並動員當地的中亞人加入叛亂。一路向南進攻淮南十四州。淮南是唐朝對外貿易的中心地區,攻佔淮南,則唐朝財力即不復存在。一路由安祿山親自統領,進攻潼關,直入關中。

三路軍隊只有安祿山本人這路戰果最理想,北路軍被郭子儀阻擋在井陘口,南路被阻擋在著名的睢陽。當哥舒翰兵團敗北之際,軍事形勢並未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二,太子登基的時刻和基礎

如果朔方方面沒有前期表現的話,太子的選擇還可以說存在較大風險,但郭子儀主動防禦井陘口的行動證明:朔方軍不會參加叛軍。這時進入朔方,組織西北軍力決一死戰,還是存在不小的勝算的。唐玄宗為何沒有選擇這步呢?這也是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資治通鑑提到,太子在靈武登基後招募軍隊,朔方和河西父老感念太宗恩澤,才願意送子弟加入王師。這裡應該是很隱晦的說法。據大量出土墓誌,當時的河西、朔方定居著大量中亞人,他們實際上還處於「薩寶自治」之下,屬於國際性社群,其政治態度確實難以準確判斷。假如太子與玄宗一起去了成都,這些胡人就沒有其他選擇了。他們至少會採取中立態勢,從而讓安史騰出兵力削平整個北方。

所以,這是極其危險的時刻。郭子儀主動佈局太行山防禦,又極力支持太子,是挽回大勢的根本舉措。稍有遲疑,這種機會就不復存在了。太子一旦登基,大唐的餘威和對胡人的恩澤,就促使朔方、河西的實力派重新評估形勢,至少在安史集團取得壓倒性勝利之前,不敢輕舉妄動。

三,肅宗-郭子儀的地緣戰略

郭子儀和肅宗得另一個有力措施,是果斷聯合回紇人。當時的回紇控制著蒙古高原,他們如果選擇支持安史,則朔方軍會被夾擊而亡。

由於有了朔方這個穩固的基礎,加上河西父老的支持,回紇人也就先持觀望態度,觀望安史叛軍的進展。假如淮南被攻破,或者朔方軍遭遇重創,回紇人就不會那麼輕易支持郭子儀了。這些因素都非常微妙,幸運的是,安史叛軍始終沒有取得進一步戰果。於是,肅宗作為大唐秩序重建的象徵,其地位就日益鞏固。回紇人便不再觀望,以非常有利的談判條件加入唐軍,形勢就扭轉了。

說到底,太子在靈武登基,本身就是一個極為正面和關鍵的信號。它表明大唐秩序不會隨著叛亂而沒落,秩序重建是整個大區域裡各方勢力的唯一正確選擇。所以說,李亨這種不能叫篡位。它是李隆基放棄大區域秩序,專注機會主義投機的有力反制。

當然。太子的成功也說明唐朝的大區域秩序是存在廣泛認同的。摧毀這個國際秩序,將不得人心。連安西以外的阿拉伯人都象徵性的表示願意支持平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