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人的孤独,都是他们自找的……

一则公益广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桌子丰盛的饭菜,一阵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老人拿起电话,热热闹闹的电话那头,子女们以各种理由宣告“今天不回家”。老人脸上的表情慢慢从希望变为失望,放下电话,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都忙,忙。忙点好啊!”夜深人静时,电视上已剩一片雪花,老人拉紧身上的毛毯御寒,宽大的沙发越发显出她身影的孤单与瘦小。这时,一个深沉的画外音提醒着天下儿女们:“别让你的父母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

好多人看到这则广告感慨:“原来老了是这么孤独可怜的事情”。

“不要让父母感觉到孤独”,需要来自社会与子女的更多的亲情与关爱。

但是,抛开这两个层面不谈,不得不说,有些老人的孤独是他们自找的。

01

我老公是独生子,从我认识他开始,我就打定主意将来要好好孝顺他父母。

我们一家三口生活在北京,他们二老单独在南方的一座二线城市,担心他们两位老人长期自住会孤独,于是,我们诚心地邀请公公婆婆来我家住一阵子来享受下天伦之乐。

谁料到,他们这一来不要紧,把我们平静地小家搅得日日不得安宁,最后还闹得不欢而散。

我公婆下了飞机刚进家门,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捯饬我家的家具和随意处理各种用品。

他们把家里大大小小的床和洗衣机等家具都按照他们想摆放的位置摆放,同时还不打招呼就私自扔掉了我们一家三口不少的日用品,比如孩子用的完好无损的水壶、文具和刚从日本买回来还挺贵的一些做工精良的筷子,甚至把孩子的一些当做宝贝一样的手工作品也给扔了。

家具摆放他们的做法我尚可接受,但是被他们随意扔掉的用品可能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可对于我们一家三口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比如有的是孩子爸爸出差日本特意给孩子带回来的礼物,有些是孩子亲手做的手工作品,记录了孩子的成长,孩子自己花了大量的精力完成的,对于孩子来讲意义重大。

可我公婆一意孤行,仿佛进了我们的家门后宛若他们自己的家,想怎样就怎样,丝毫没有尊重我们。

其次,我公婆批评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和我老公对待孩子是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的,我们拿孩子当朋友,以平等的态度跟孩子沟通,并且尊重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发展规律。

可是我公婆就看不下去了。

比如,平时孩子早晨上学都要起床很早,一到周末我们就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看他喜欢的电视节目,晚上睡的会比平时要晚,早上也起的比平时稍晚。我公婆就在饭桌上当着孩子的面指责我们做父母的不严加管教孩子的作息时间,在他们意识里孩子不管平时还是周末都要养成铁的纪律,严格规定好几点起床几点吃一日三餐才对。在我们看来,刚几岁刚上小学的孩子又不是机器,即便我们大人平时节奏崩得太紧,周末都要睡个懒觉让自己放松一下,更何况小孩子?

一起住,饮食也成了大问题,我公婆在饮食方面嗜好吃辣,我们尊重他们的习惯,但是他们非要强迫我们跟他们一样喜好吃辣。

一日三餐,我公婆将每道菜都做成辣的,我们大人即便不喜欢吃辣碍于老人的面子忍忍也就好了,不喜欢的大不了少吃点便是。但是孩子不能接受,之前我每次做饭时会考虑和询问孩子想吃的饭菜并按照孩子的喜好给孩子做,保证每顿饭都有孩子和大人分别喜欢吃的食物,所以,每次吃饭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其乐融融,各取所需。

爷爷奶奶来了后他们坚决要控制厨房,我就让贤,由他们来掌勺。这下热闹了,每次吃饭,我儿子只要看到饭菜都是辣的就没有胃口,就嚷嚷着不想吃,老人于是拉下脸来又指责我们做父母的没教育好孩子,导致孩子挑食。作为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不喜欢吃的食物,这很正常,但是老人他们却拿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强迫几岁的小孩也能喜欢,这有些太不近人情了。

在爷爷奶奶住我家的那段日子里,家里的氛围不再和谐,每天充斥着林林总总的各种矛盾。

有些老人的孤独,都是他们自找的……


我们希望老人有自己的社交圈,能融入现在的环境。

我公婆一日24小时除了买菜或者周末跟我们外出外,一律把自己关在家里。两位老人大部分时间唯一的爱好就是抱着电视看战争剧,尤其喜欢没日没夜地看抗日连续剧。

我们社区里适合老人的活动比比皆是,跳舞、唱歌、做手工的等等都一应俱全,有不少因为子女来京工作而跟随子女在这里多年居住的老人,他们适应能力比较强,每天的生活除了围绕着子女外自己过得非常丰富多彩。

我们很希望公婆能同那些老人一样,有自己的社交圈,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不要把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在我们身上。毕竟我们在一线城市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节奏比较快,我们的工作环境和遇到的挑战和压力以及教育子女方面的计划是老人完全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尤其两个老人消极的生活态度,已经六十多岁身体没有大病,只是有几个她这个年纪老年人常有的小毛病,比如:腰腿疼、腿抽筋、夜里偶尔失眠。见过不少得重大疾病的老人都依然态度乐观积极地寻找治疗方法和治疗。我公婆却是反常,对待疾病的方法就是每天无休止的抱怨,他们抱怨以前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现在也不按照医生的要求通过医疗和平常的运动及饮食调整,甚至怀疑医生的话只是用来骗他们老人的钱财的。

如果哪天我公婆夜里失眠没休息好或者腿抽筋了,肯定就喋喋不休地折腾一家人,要么老两口吵架骂骂咧咧,要么他们就呼天抢地认为自己没救了。

这让我们很无语。

我们身为年轻人,身体也有同样或者类似的小毛病,行走世间,吃五谷杂粮,人没有不生病的,万一生病了就接受现实,按照医生的医嘱对症下药,积极治疗便是,何苦整日愁眉苦脸又叫苦连天的?

就这样,住了没一个月,我公婆开始嚷嚷着回老家,理由是大城市里什么都不好,他们啥啥都看不习惯。两个老人打包行李,说走就走,临走还坚决得让工作忙到团团转的我们必须亲自开车去送他们到火车站,给他们打个出租车去送都不行,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他们觉得儿子媳妇具备起码的孝顺老人的素质”……

他们终于回老家了,我们的日子也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跟他们同住的这段时间,真让我们叫苦不迭,真不想以后再跟他们同住了,仿佛在蹲监狱一样……

02

我们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年迈的父母是如何生活的:

可能我们早晨睡眼惺忪匆匆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拎着牛奶面包随着如潮的人流费劲力气挤进密不透风的地铁的时候,他们正拄着拐杖,从公交的起点坐到终点,又从终点坐到起点。

也可能我们在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的时候,他们正数着手指,度日如年。

可是,错的难道是远走高飞的子女吗?

如果老家能够让自己发展的更好,有谁又愿意背井离乡从零打拼在陌生的城市独自奋斗?远离父母,太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

我国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两亿到三亿的规模,平均每八个人中就至少有一位老年人,很多的老年人很孤独,他们永远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

派遣孤独,除了需要外力,更多的需要老人自身的改变:

1, 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社交圈。

多和同龄的有共同话题的老年人交往,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种花种草、跳舞、唱歌、旅行等,多让自己忙碌起来,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这样爱好越多,生活越充实。

2, 老年人要学会乐观宽容。

一辈子风风雨雨都熬过来了,如果心情不好就容易郁闷,多以乐观的心态为人处世,这样生活就能轻松很多。

3, 老年人要学会放手,不要过多干涉年轻人的生活。

“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总以过来人的眼光来指指点点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毕竟社会在进步,老年人管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4, 学习,跟得上时代的进步。

年轻人有时不愿意跟老人沟通,很大程度上是跟老年人无法沟通,老年人容易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完全不顾社会的发展,而凭借以很多年前的老的观念处理事情,固执地完全相信自己固有的经验和阅历,事实上,很多时候,老的观念已经行不通了。

03

有些老人的孤独,都是他们自找的……


有人说中国老人活着事事都围绕着孩子,孩子不在跟前,就什么都没了。

长期的孤单寂寞会让老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病增多,同时社会功能更加缺失,造成自闭,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加州大学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的追踪调查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会减少6年。

所以,除了社会与子女对老人投入更多的关注外,更多的时候,老人们也要学会自我排解,正确看待子女“离巢”,不必为此感到悲伤。

子女成年以后离家独立是正常现象,也是社会发展趋势,老人要学会逐渐转变以子女为中心的思维状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保持精神愉悦。

老年人过得健康、轻松,是给子女最大的心理安慰。

最后,老年人不要自找孤独,要学会自己找乐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