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人的孤獨,都是他們自找的……

一則公益廣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桌子豐盛的飯菜,一陣突然響起的電話鈴聲,老人拿起電話,熱熱鬧鬧的電話那頭,子女們以各種理由宣告“今天不回家”。老人臉上的表情慢慢從希望變為失望,放下電話,發出一聲無奈的嘆息:“都忙,忙。忙點好啊!”夜深人靜時,電視上已剩一片雪花,老人拉緊身上的毛毯禦寒,寬大的沙發越發顯出她身影的孤單與瘦小。這時,一個深沉的畫外音提醒著天下兒女們:“別讓你的父母感到孤獨,常回家看看。”

好多人看到這則廣告感慨:“原來老了是這麼孤獨可憐的事情”。

“不要讓父母感覺到孤獨”,需要來自社會與子女的更多的親情與關愛。

但是,拋開這兩個層面不談,不得不說,有些老人的孤獨是他們自找的。

01

我老公是獨生子,從我認識他開始,我就打定主意將來要好好孝順他父母。

我們一家三口生活在北京,他們二老單獨在南方的一座二線城市,擔心他們兩位老人長期自住會孤獨,於是,我們誠心地邀請公公婆婆來我家住一陣子來享受下天倫之樂。

誰料到,他們這一來不要緊,把我們平靜地小家攪得日日不得安寧,最後還鬧得不歡而散。

我公婆下了飛機剛進家門,第一件事就是開始捯飭我家的傢俱和隨意處理各種用品。

他們把家裡大大小小的床和洗衣機等傢俱都按照他們想擺放的位置擺放,同時還不打招呼就私自扔掉了我們一家三口不少的日用品,比如孩子用的完好無損的水壺、文具和剛從日本買回來還挺貴的一些做工精良的筷子,甚至把孩子的一些當做寶貝一樣的手工作品也給扔了。

傢俱擺放他們的做法我尚可接受,但是被他們隨意扔掉的用品可能在他們眼裡毫無價值,可對於我們一家三口來說都是意義非凡的。

比如有的是孩子爸爸出差日本特意給孩子帶回來的禮物,有些是孩子親手做的手工作品,記錄了孩子的成長,孩子自己花了大量的精力完成的,對於孩子來講意義重大。

可我公婆一意孤行,彷彿進了我們的家門後宛若他們自己的家,想怎樣就怎樣,絲毫沒有尊重我們。

其次,我公婆批評我們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和我老公對待孩子是以尊重孩子為前提的,我們拿孩子當朋友,以平等的態度跟孩子溝通,並且尊重孩子每個年齡段的發展規律。

可是我公婆就看不下去了。

比如,平時孩子早晨上學都要起床很早,一到週末我們就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看他喜歡的電視節目,晚上睡的會比平時要晚,早上也起的比平時稍晚。我公婆就在飯桌上當著孩子的面指責我們做父母的不嚴加管教孩子的作息時間,在他們意識裡孩子不管平時還是週末都要養成鐵的紀律,嚴格規定好幾點起床幾點吃一日三餐才對。在我們看來,剛幾歲剛上小學的孩子又不是機器,即便我們大人平時節奏崩得太緊,週末都要睡個懶覺讓自己放鬆一下,更何況小孩子?

一起住,飲食也成了大問題,我公婆在飲食方面嗜好吃辣,我們尊重他們的習慣,但是他們非要強迫我們跟他們一樣喜好吃辣。

一日三餐,我公婆將每道菜都做成辣的,我們大人即便不喜歡吃辣礙於老人的面子忍忍也就好了,不喜歡的大不了少吃點便是。但是孩子不能接受,之前我每次做飯時會考慮和詢問孩子想吃的飯菜並按照孩子的喜好給孩子做,保證每頓飯都有孩子和大人分別喜歡吃的食物,所以,每次吃飯我們一家三口都是其樂融融,各取所需。

爺爺奶奶來了後他們堅決要控制廚房,我就讓賢,由他們來掌勺。這下熱鬧了,每次吃飯,我兒子只要看到飯菜都是辣的就沒有胃口,就嚷嚷著不想吃,老人於是拉下臉來又指責我們做父母的沒教育好孩子,導致孩子挑食。作為成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和不喜歡吃的食物,這很正常,但是老人他們卻拿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強迫幾歲的小孩也能喜歡,這有些太不近人情了。

在爺爺奶奶住我家的那段日子裡,家裡的氛圍不再和諧,每天充斥著林林總總的各種矛盾。

有些老人的孤獨,都是他們自找的……


我們希望老人有自己的社交圈,能融入現在的環境。

我公婆一日24小時除了買菜或者週末跟我們外出外,一律把自己關在家裡。兩位老人大部分時間唯一的愛好就是抱著電視看戰爭劇,尤其喜歡沒日沒夜地看抗日連續劇。

我們社區裡適合老人的活動比比皆是,跳舞、唱歌、做手工的等等都一應俱全,有不少因為子女來京工作而跟隨子女在這裡多年居住的老人,他們適應能力比較強,每天的生活除了圍繞著子女外自己過得非常豐富多彩。

我們很希望公婆能同那些老人一樣,有自己的社交圈,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而不要把大部分的精力都傾注在我們身上。畢竟我們在一線城市的工作壓力比較大,節奏比較快,我們的工作環境和遇到的挑戰和壓力以及教育子女方面的計劃是老人完全無法想象和理解的。

尤其兩個老人消極的生活態度,已經六十多歲身體沒有大病,只是有幾個她這個年紀老年人常有的小毛病,比如:腰腿疼、腿抽筋、夜裡偶爾失眠。見過不少得重大疾病的老人都依然態度樂觀積極地尋找治療方法和治療。我公婆卻是反常,對待疾病的方法就是每天無休止的抱怨,他們抱怨以前不懂得愛惜自己的身體,現在也不按照醫生的要求通過醫療和平常的運動及飲食調整,甚至懷疑醫生的話只是用來騙他們老人的錢財的。

如果哪天我公婆夜裡失眠沒休息好或者腿抽筋了,肯定就喋喋不休地折騰一家人,要麼老兩口吵架罵罵咧咧,要麼他們就呼天搶地認為自己沒救了。

這讓我們很無語。

我們身為年輕人,身體也有同樣或者類似的小毛病,行走世間,吃五穀雜糧,人沒有不生病的,萬一生病了就接受現實,按照醫生的醫囑對症下藥,積極治療便是,何苦整日愁眉苦臉又叫苦連天的?

就這樣,住了沒一個月,我公婆開始嚷嚷著回老家,理由是大城市裡什麼都不好,他們啥啥都看不習慣。兩個老人打包行李,說走就走,臨走還堅決得讓工作忙到團團轉的我們必須親自開車去送他們到火車站,給他們打個出租車去送都不行,他們的理由是“這樣他們覺得兒子媳婦具備起碼的孝順老人的素質”……

他們終於回老家了,我們的日子也重新恢復了往日的寧靜。跟他們同住的這段時間,真讓我們叫苦不迭,真不想以後再跟他們同住了,彷彿在蹲監獄一樣……

02

我們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年邁的父母是如何生活的:

可能我們早晨睡眼惺忪匆匆從溫暖的被窩裡爬出來拎著牛奶麵包隨著如潮的人流費勁力氣擠進密不透風的地鐵的時候,他們正拄著柺杖,從公交的起點坐到終點,又從終點坐到起點。

也可能我們在感嘆歲月是把殺豬刀的時候,他們正數著手指,度日如年。

可是,錯的難道是遠走高飛的子女嗎?

如果老家能夠讓自己發展的更好,有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從零打拼在陌生的城市獨自奮鬥?遠離父母,太多的時候是身不由己。

我國的老年人已經達到兩億到三億的規模,平均每八個人中就至少有一位老年人,很多的老年人很孤獨,他們永遠看不到盡頭,看不到出路。

派遣孤獨,除了需要外力,更多的需要老人自身的改變:

1, 老年人應該有自己的社交圈。

多和同齡的有共同話題的老年人交往,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種花種草、跳舞、唱歌、旅行等,多讓自己忙碌起來,多用欣賞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這樣愛好越多,生活越充實。

2, 老年人要學會樂觀寬容。

一輩子風風雨雨都熬過來了,如果心情不好就容易鬱悶,多以樂觀的心態為人處世,這樣生活就能輕鬆很多。

3, 老年人要學會放手,不要過多幹涉年輕人的生活。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總以過來人的眼光來指指點點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教育子女的方式,畢竟社會在進步,老年人管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4, 學習,跟得上時代的進步。

年輕人有時不願意跟老人溝通,很大程度上是跟老年人無法溝通,老年人容易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完全不顧社會的發展,而憑藉以很多年前的老的觀念處理事情,固執地完全相信自己固有的經驗和閱歷,事實上,很多時候,老的觀念已經行不通了。

03

有些老人的孤獨,都是他們自找的……


有人說中國老人活著事事都圍繞著孩子,孩子不在跟前,就什麼都沒了。

長期的孤單寂寞會讓老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病增多,同時社會功能更加缺失,造成自閉,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美國加州大學對1600名60歲以上老人的追蹤調查發現,經常感到孤獨的老人,壽命會減少6年。

所以,除了社會與子女對老人投入更多的關注外,更多的時候,老人們也要學會自我排解,正確看待子女“離巢”,不必為此感到悲傷。

子女成年以後離家獨立是正常現象,也是社會發展趨勢,老人要學會逐漸轉變以子女為中心的思維狀態,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更重要的是保持精神愉悅。

老年人過得健康、輕鬆,是給子女最大的心理安慰。

最後,老年人不要自找孤獨,要學會自己找樂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