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朱元璋是暴君,朱棣是昏君,为什么没人去推翻他们?

品明鉴清


毫无疑问,二朱都可以列入暴君之类。其他的先不说,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

朱元璋亲自下令编写的《大诰》是以判刑形式出现的,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是律外之法。其中满是皇帝的话,里面法外用刑更是司空见惯,就记有如枭首、夷族、割鼻、剁指、断手等法外刑。而朱棣屠戮建文帝旧臣,其酷刑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先去齿,去手,再断颈;或用油煎;或先割耳鼻再凌迟;或用铁扫帚扫尽肤肉再致人死。而皇帝竟自称这些是轻刑之举。

总有性格喜欢被虐待的人为两朱的大肆杀戮辩解,说朱元璋杀的是贪官污吏,是为了百姓。

但历史记载显然不是这样。以空印案为例,空印案中,文册所盖的是骑缝印,也不能用作他图,并没有什么危害。户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认,没有人追究。洪武十五年,当朱元璋发现这一情况后,震怒,认为是故意欺骗他,下令将各地衙门长官主引一律处死,佐贰官杖一百充军边地。其中包括很多好官,如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就是当时人公认的好官。

而所谓李善长、胡惟庸谋反案,更是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质疑。廖永忠是最早的被诛杀的功臣。洪武八年,朱元璋以其私自穿着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将其杀死。其实,这只是借口。真正导致廖永忠被杀的原因只是一个政治隐秘。当年,正是廖永忠执行了诛杀小明王韩林儿的任务。

朱棣的劣迹也是罄竹难书。兵部尚书铁铉不屈,被割了耳朵,又割了肉烧了塞到嘴里让他自己吃,还问他“甘否”。铁铉至死骂不绝口;户部侍郎卓敬不屈,临刑时神色自若,灭三族;礼部尚书陈迪不屈,朱棣派人把他儿子捉来杀掉,并割其鼻,强塞给陈迪吃,陈迪唾向刽子手,骂得更凶,终于被凌迟处死,宗族被戍者180余人;刑部尚书暴昭不屈,“先去其齿,次断手足,骂声犹不绝,至断颈乃死”;左佥都御史史景清,因刺杀朱棣不成,被“抉其齿,且抉且骂”,含血喷了朱棣一身,朱棣下令“剥其皮、草椟之”,“碎磔其骨肉”;右副都御史练子宁,被逮后语不逊,“命断其舌,磔死,宗族弃市者151人,九族至亲被抄没戍远方者数百人”……

如此嗜杀之人,不称其为暴君,难道是圣君?

肯定又有人为其辩护,两朱杀戮是为了百姓好。对于这些的说法,我只能说真特么会意淫历史。真正在两朱治下,民生其实很糟糕。

我们不妨以士农工商兵这几个阶层来分析朱元璋时期的社会状况。士,就指知识分子以及以后衍生的官员集团。明初的知识分子并不如意。明初文禁严厉。诞生于元末明初的两大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只到明中期才得以刊印成册。大规模文字狱就是始于明。文字狱从洪武七年(1384年)持续到洪武二十年(1396年),前后达十三年。

两朱对知识分子的大肆屠戮,前面也有所提到。从明朝起,汉人朝廷文武百官包括首辅觐见皇上,就要行跪拜之礼了。士大夫在王权面前的尊严,如同秋风横扫之下的落叶,凄然飘落,荡然无存。

被当庭脱了裤子打屁股,也是朱元璋的独家发明。一些看了《明朝的那些事》的人总说什么明朝官员以被廷杖为荣,而事实是,明朝大臣对于廷杖的抗议从未停止。从明初侍读学士詹同温和劝告“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必如是,君臣之恩礼始可两尽”,到嘉靖时刑部尚书林俊力陈“臣闻古者挞人於朝,与众辱之而已,非欲坏烂其体肤而致之死也,亦非所以待士大夫也”,再到天启朝首辅叶向高哀恳廷杖乃“敝政”,“万万不可再行,后以当问者付之镇抚司。士类受祸其惨,更有不忍言者”。李应升的疏中则说“人非奴隶,法非讯囚,罪非死刑,命非草芥”。

曾经有书香门第的家族(不好意思,一下子忘了其姓名)因为不愿为朱元璋效力,断指以明志,结果被朱元璋族诛。朱元璋太子之师宋濂是那么纯粹的读书人,坚决不肯参与朝政,依然被朱元璋借故除掉。

难怪《廿十二史》说,“明初文人多不仕” 。

工商可以放在一起说。朱元璋时期商人地位之低就不必说了。他曾颁布贱商令,商人地位被大大打压。除此以外,还是大量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不一一赘述了。以致于现在明初能见到的商人记录几乎只有盐商。

而对于工匠,制定了严格的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匠役永充,凡被编入匠籍的工匠,世代不得脱籍,这些规定使得工匠的地位又大大下降。

试想,一个社会如果工匠没有地位,工匠的自我意识就会丧失,其职业精神、创新精神焉在?遑论工匠精神!

《大明会典》的记录是“诸色工匠,多有逃逸”。

对于军士,将官的遭遇就不必说了,基本被朱元璋铲除。普通士兵遭遇也不好。朱元璋创立军户的制度极其不得人心,在他死后不久就被废除。

最后要说到的农。朱元璋的确拿出过一些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史料中有朱元璋见了来上交粮食的里长、粮长,就提拔其为官的记录。在另一方面,朱元璋对道德纯洁又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不喜酒肉,不荒淫无度,对贪官他嫉恶如仇。

如果他是纯粹暴君,明朝可能早就被推翻了。但朱元璋同时又是一个道德清教徒,很多人就晕了:杀贪官?好!于是在迎接“杀贪官”的教义下,不知不觉接受了幕后的极度专制皇权统治。要让民众接受一个极端制度安排,但是假如接受这一安排的“收益”是可以批斗那些颐指气使、享受特权者从而可以出一口恶气,也许这个交易还是划算的。

朱元璋也深谙“让农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这个道理。他的理想社会就是农民不饿死就可以,但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下,想要求更多的精神生活就是大逆不道了。

《大诰》中, 对普通百姓的处罚也是五花八门。对待流民是 “逸夫处死”,百姓外出打工不回,邻居都要一律充军,小孩子发型不对,阉割;乡里饮酒的,打板五十;听戏只能听那孝子贞妇,不合标准,藏有戏本子的都是“全家杀了”。

结果就是,中国改造成为一个封闭而宁静的巨型农村,农民呆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焉” ;乡间不得有游手闲人,“其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 ;人们也不得擅自离开户籍所在地,“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者,即验文引。凡军民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 ;乡里最好不要有诱人作乐的酒店,“乡社村保中无酒肆”,“夜无群饮,村无宵行,凡饮会口语细故,辄流戍” ;首都南京虽然在朱元璋的指示下兴建了十五间酒楼,以点缀太平盛世,“但不设官酝以收榷课” ,朝廷对于是否能盈利毫无关心。(当然,后面有部分不是描写农民的)

而朱元璋采取严苛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把人民紧紧控制在国家手里,维护户籍制度,防止人口流徙,动摇赋役根基,以保“皇统万世不竭”。说到底,重农的政策最终还是为了其朱家子孙。

《中国通史》中有这样的论断,无论就朱元璋的目的、使用手段与后果,都不值得做过多的肯定。明初政治并未因此清明,劳动人民也没有从中得到实惠,真正受益的只是朱元璋本人

朱棣时期,民生一样凋零。由于朱棣的好大喜功,北征蒙古、郑和下西洋、迁都等等,无一不是耗费巨大。

我就直接引用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部分:“朱棣的征敛只能因循他父亲的,得自农村经济。而农村经济既缺乏省区间的联系,又无各行业的经营,于是筹措的方法,要不是直接征敛,就是引用足以产生反效果的手段,有如将朱元璋辛苦存积的贮藏抽用,加紧添发纸币,再不然就平面向下层施加压力,勒索额外捐输,增添不给酬的工役。

皇帝的苛政既已施用广泛,已不能全部掩饰了。例如各地方志提及国都北移,多种赋税之附加,凭空地派上了八百英里的脚费。工部的报告提及,工匠原应服不给酬的工役,每人每年只三十天,而修建北京时,却有整年不返情事。户部尚书夏元吉任官二十年,只因反对漠北用兵,被朱棣囚禁,直到皇帝去世才重获自由。

现存资料证实,郑和准备航海时有权向沿海地区直接征用人力和物资。如南京之龙江造船厂曾造大小船只数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间征用,此更招民怨。这些船回程所载商品有香料、珍宝、药料以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即使胡椒与苏木被政府使用当作文武官员俸禄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舰队。”

以致于“朱棣之作为已超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国接受可极度的负担,已近乎破裂点,他的继承人必须全面紧缩,才能避免朝代之沦亡”。(引号内都是,最后还提了一下后继者的政策,仁宣时期的休养生息才使明朝得以延续)

民生情况在明人自己的记载中也有反应。谈迁《国榷》记录永乐迁都后北方饥民的情况:民至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沛疲乏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且徭役不息,征敛不休。顾炎武在《菰中随笔》中记录:即使富庶的江南其实也是“有田者什一,为人佃者什九”,“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款者” 。

最后,补充一下,其实明朝无论前期还是中后期,农民起义都很多。 《中国通史》中介绍“明初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十来个省,从黄河流域到珠江流域,都有起义者的足迹。”、“洪武期间,农民起义就达一百多起”、“永乐时期,已经出现跨省范围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如我前文所说,朱元璋的表面上重农的政策(实际上是囚农政策,圈养起来不至于饿死就行)、对于贪官的处置和永乐之后及时的休养生息使明朝得以延续下去。但无论如何,朱元璋脱不了暴君的名号,朱棣也不能算明君。

对于高看朱元璋这样统治者的粉丝,我想让你们扪心问一问,你们中必定有爱喝酒的、爱打麻将、斗地主的、爱追美剧的、爱看进口大片的、爱旅游的、爱臭美穿新潮衣服、爱个性做不同装扮、工作不开心想换工作的等等这些几乎全部朱元璋安插了罪名,动辄杀头、阉割。谁他妈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年代。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让民众能够安定下来,一心一意给他们朱家做牛做马。


卧枕梅闻花


朱元璋(1328一1398)不是暴君,他是一心为老百姓利益着想的有道明君。朱棣是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帝王。朱元璋出身布衣,做过游方和尚饱受贪官污吏和地主老才的欺压,懂得人民的疾苦。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所有大政方针和治国政策都是利国利民的。一,朱元璋奖励垦荒实行移民屯田政策,重新丈量土地分给农民。二,兴修水利,推广棉花种植,解放奴婢减勉税收等。三,朱元璋用严励手段打击贪官酷吏,凡是贪污六十两白银的一率砍头。为惩治贪官发明"剥皮揎草”,抽筋、断指、断手、削膝等酷刑。各州府县都设有"皮场庙"犯罪的官员剥皮揎草和填上石灰放在公案旁警示后来者。四,允许百姓把贫脏枉法的官员扭送到上级官员处审理,允许百姓上访举报,这是古代一大创举。打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神话。五,朱元璋还在武朝门外设“鸣冤鼓"告御状。为治理贪官,朱元璋共杀掉十五万多人。自古贪官污吏人人恨,朱元璋的反腐倡廉政策普天下百姓都会拍手称快。明成祖朱棣取得天下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五次北伐蒙古经员巡视东北,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维护了国家统一。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营东南亚宣扬大汉国威是一代雄主。




关东侠客


很明确的说,朱元璋不是暴君,恰恰相反,朱元璋算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首先我们看看朱元璋所处的时代,贪官污吏横行,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猪狗不如,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代开国皇帝,他比谁都清楚百姓的疾苦,这从他的治国策略上就可以反映出来。

首先,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的打击是毫不留情的,对于贪污60两白银以上的官员一律处死,处死之后甚至还会剥皮填草以供后人官吏警戒,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很明确的表现出了他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

然后就是击鼓鸣冤和大诰,百姓只要认为是贪官,就可以凭借一本大诰将其扭送到京城受审,这是开启了民主监督的先河啊。

另外,朱元璋勤俭节约,他每天的早饭只有一道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的床也和普通人无异,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后没有丝毫的放纵,而是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朱元璋所杀害的人都是对社会稳定有影响的人,一些武将思想落后,认为天下是他打下的,他理应享受,成为贵族的他们无恶不作,朱元璋杀这样的人就是为民除害。

因此,朱元璋完全不是一位暴君,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至于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就更不用说了,年轻的时候镇守大都,追击北元残余势力,很好的保卫了国家的北部边陲,另外在与建文帝的战争中,朱棣成功的胜出,你说这样的人是昏君,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此外,朱棣治理国家的几十年里面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很

是昌盛。虽然当初朱元璋依靠军事武力打下了这片江山,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朱棣这样治理天下的能力,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朱元璋之后最会治国理政的一代皇帝了,甚至还有人说他超过了朱元璋!


这样的人更不是昏君。


虎林君


暴君朱元璋干啥了?

他杀的那些人,要么是肉食者鄙的地主阶级老财,要么是祸害百姓贪官污吏,这样的皇帝你怎么能称之为“暴君”。



老朱一生都在践行他实现为国为民的理想,这是值得钦佩的。

因为出身的缘故,他比历朝历代的帝王更加深刻地认识普通的劳动人民,生活是多么艰苦,一年到头埋在土地上,很多时候却连温饱都保障不了。有田地的,因为权势不如乡间士绅,被变着花样的夺取了土地;没有田地的,承受着高昂的代价佃种地主家的土地过日子,产出大部分都用来交租,活着实在太过艰难。

我相信,王侯将相为了自己的利益有可能造老朱的反,「奈何他们没有那个本事和胆量……」普通劳动人民却是不会。



洪武三十一年,老朱反腐反贪,严格地要求着他的官员臣属们,其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凡贪污50两以上者官员一律剥皮填草户灭九族,吓得各地官员瑟瑟发抖,且不论这种手段是否有效果,就说他的这种做法,简直就说历代君王之仅有!

老百姓为何要反这样一个一定程度上代表他们利益的皇帝?

朱棣昏聩吗?说他昏君的人,怕才是真的失了智。一个敢以800家兵起家靖难对抗全国而且最后还赢了的人,他哪里昏聩了?

他五征蒙古,将蒙古人打得四分五裂,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强大的汗国,重塑了中原王朝重新确立天朝上国的威仪。



他迁都北京,让自北宋以来,将隔阂已久的南北重新连成一体,且以南方经济发展为依托,构建北方政治中心,御敌于国门之外。

他修永乐大典,重新整理编撰自元以来受到极大破坏的书籍会典,为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派郑和7下西洋,宣告世界,那个东方强大的汉人王朝再次迎来了强盛,已经不是野蛮的蒙古人统治下的大元。宣国威于海外,对外震慑宵小,对内重建大国自信。

这样的王朝,放在那样的时代,谁又会去推翻他?推翻他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洪武永乐两朝,打造的是14、15世纪强大的中原王朝,一个绝对自信而充满活力的国度,除非心怀叵测的人,打着“彼可取而代之”的主意,才会去推翻它。


缘説


很多答主忙着去说明"朱元璋和朱棣并不是暴君",且论据都是"推翻元朝和对百姓好",然后顺理成章,得出"没有人去推翻明朝"的结论。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史实说话,史实就是,明朝的农民起义是历朝历代最多的,而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出现多起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朱元璋。



朱元璋一朝的农民起义,大概有以下几起比较著名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泉州起义

洪武四年,阳山起义

洪武五年,潮州起义

洪武六年,罗田起义 洪武七年,儋州起义

洪武八年,桂平瑶民起义

洪武九年,八寨起义

洪武十年,古田起义

洪武十一年,吴勉起义

洪武十二年,潮州起义、眉县起义

洪武十四年,广州衢州处州温州起义

洪武十五年,铲平王起义

洪武十六年,永新、龙泉起义

洪武十八年,吴奤儿起义

洪武二十年,惠州起义

洪武二十二年,赣州起义

洪武二十五年,徽州起义

洪武二十八年,更吾莲花大藤起义

洪武二十九年,田九成起义

洪武三十一年,古州林宽起义

其中多是因为明朝对百姓剥削严重,且户籍制度禁锢百姓(如田九成),有的是因为明朝对南方的少数民族采取残暴政策(如林宽起义),也有是因为明朝开国功勋侵占百姓土地。


而永乐年间的起义也不在少数,下面也在此列举一下主要的:

永乐元年,江西永新起义

永乐二年,忻城起义

永乐三年,浔州桂州柳州起义

永乐四年,河南南阳起义

永乐七年,李法良起义

永乐十年,广西莫彦恭起义

永乐十一年,武冈起义、婆洞起义、贵州普亮起义

永乐十二年,吴者泥起义

永乐十三年,四川戎县起义

永乐十四年,山西广灵起义

永乐十五年,汀州、沙县、嘉兴起义

永乐十六年,昌平、靖州

永乐十八年,唐赛儿起义

永乐十九年,韦万皇起义

永乐二十一年,柳州起义

永乐二十二年,浙江长兴起义

这其中多数也是因为朱棣的对于民间的剥削。因为下西洋和大规模出兵,需要大量钱财,自然对民间的经济控制紧了不少,导致百姓的不满。比如唐赛儿起义,因为朱棣靖难之役对山东的破坏极大,朱棣不仅没有去恢复,而且在迁都北京时,大量征调山东的民工以及钱粮,耗时耗力,造成山东大规模的饥荒,于是有了大规模起义,试图推翻明朝。



因此,说没有人去推翻他们,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说法。因此,提问时,先看是不是,然后再问为什么。


庭州行者


首先朱元璋不是暴君,朱棣同样也不是昏君,在他们的统治下,朝廷的发展越来越好,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好,为什么要推翻他们呢?相信说朱元璋是暴君的肯定是因为朱元璋杀了无数的开国功臣,所以人们认为朱元璋是个暴君,朱元璋杀这些人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的,而且他杀这些人可没有触犯到百姓的利益。

准确的说,朱元璋每次杀人,百姓们都是拍手称快,更加的拥戴朱元璋。朱元璋杀功臣,每次都是有罪名的,而不是说无故杀,既然有原因,那么对于百姓来说这些人就是该死,而不是说朱元璋是个暴君。朱元璋杀的许多大臣都是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他是非常痛恨贪官的,所以他杀了许多的贪官。

杀了贪官之后老百姓会说朱元璋是个暴君吗?这样的举动肯定是更得民心,而不是说要去推翻这样一个皇帝。 朱元璋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平民皇帝,他的一生什么都干过来了,最终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当上了皇帝,所以老百姓对他是有亲近感的,他当了皇帝之后,将国家治理的是井井有条老百姓当然不会想着去推翻他。

至于朱棣,他同样不是昏君,朱棣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登基之后让明朝经济繁荣,并且开创了一个盛世,史称“永乐盛世”,朱棣在位期间,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做的非常成功,而且他还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所以说无论如何朱元璋和朱棣都不能被称之为昏君或者是暴君,百姓爱戴他们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去推翻他们呢?至于说一些大臣或者是有实力之人谋反的话,以当时的历史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造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首先,在朱元璋和朱棣统治时期,根本就不存在推翻他们政权的借口和群众基础。

民间总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暴君,朱棣是一个昏君。这倒把我搞糊涂了!我真不知道朱元璋对平民百姓暴戾在哪儿?更不知道朱棣又昏庸在哪儿?难道善待底层的皇帝是暴君?而嘴上天天喊口号却让你无饭可吃的皇帝是明君!?


朱元璋是一个农民皇帝,他搞掉的是贪官,重视的是百姓。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可以说,在朱元璋时期,他为那些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建立了养济院,由国家免费提供一切医疗服务。

朱元璋那会儿,是让老百姓活得起,同时也死得起。虽然他是一个封建帝王,但人家搞了个全国免费公墓漏泽园,起码,死是不需要花大价钱的,即死的起!

朱元璋更多的惠民政策不仅仅在死字上,他更多的是要惠及那些活着的人!洪武二十年,朱元璋颁布终身养老令:凡80岁以上老人,每月给5斗米、3斤酒和5斤肉;凡9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加给1匹帛和10斤絮。

这样一个爱百姓而又敢杀贪官的朱元璋,难道你不喜欢,闲的没事去造反吗?


其次,说说朱棣皇帝,骂他昏君的人估计也是没长脑子的人!

其实,朱棣这个人很不简单。中史学家们都称朱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功绩最高的皇帝。就连敌人大清朝对他的评价都是“远迈汉唐”,可见他不但不昏,而且还非常伟大!比那个康熙等等帝王强多了!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朱棣的伟大功绩:他开创了永乐盛世,让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又举全国人才编《永乐大典》;他对外五次亲征蒙古 ,对和他叫板的越南该出手就出手,出手必要你命!他不但巩固了南北边防,而且维护了中国版图和南海的完整。你知道朱棣时期中国的领土有多大吗?一千万平方公里。


茅山夜话


这个问题要看你怎么去理解了:

首先我认为朱元璋算不上暴君,说他是暴君的理由无怪乎他杀了一些开国功臣,为什么他要杀这些人呢,那是为了巩固新王朝的需要,是政治目的,况且他杀的那些人,都是有罪名的,并非乱杀,并且他处死那些人百姓也是拍手称快的,如不及早清理,那些人一旦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那就是后患无穷,对新王朝是最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提早动手把不稳定因素排除干净了,为了明王朝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朱棣是昏君的人不知他们是怎样去理解朱棣的,事实上朱棣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治理朝廷其间,是作了很多的有益工作的,在他的改革治理下,当时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都是相当不错的,他登基后力主强国,在他的治理下,当时的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胜,并把王朝带进了一个盛世,也就是“永乐盛世",朱棣在位时无论对内对外都做的非常出色。

一个开国帝王,一个盛世皇帝,受益最大的是百姓,受到百姓拥戴的帝王和盛世皇帝,是谁也没有能为去推翻他们的。个人的一点看法,对与否请批评指正。


与风互语


那都是个人的见解,往往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都很英明,你别管他后期怎么样,但是初期都是英明的,他若是不英明,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拥护他扶持他当皇帝,其实朱元璋并不是暴君,他很爱民,朱元璋出生的那个年代,贪污成风,所以朱元璋严惩贪污,至于他用的一些残酷的刑罚,那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已用的刑罚,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你和我,也会用这些残酷的刑罚,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威严,至于朱棣,我不认为他是昏君,朱棣一辈子做过两件最英明的事情,第一就是北驱赶大元,使得明朝的领土更加完整,江山更加稳固,第二件事就是修著了著名的永乐大典,虽然说朱棣有篡权夺位的嫌疑,到那毕竟是人家家里的事情,外人也无法加以评论,自古以来都是胜者王侯败者贼,胜利了,怎么说都是对,失败了,怎么说都是找客观理由,最后我只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个人的观点,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


农夫3拳212726771


朱元璋诛杀功臣、知识分子是公认的事情,而且是为保朱家江山而做的事情,与人民的利益无关。

杀功臣、官员株连甚广,一杀几万人,那几万人都是贪官?都有罪?这里面就没有普通人员?知识分子也都该杀?如果把你放到被株连的位置,你还会为朱元璋、朱棣叫好吗?

可见在朱元璋、朱棣父子的眼里是没有法制这个概念的,想杀谁就杀谁,单凭一个人的主观观念和喜好,就决定一个群体的生死,未免太可怕了。

朱元璋用各种常规、非常规的手段,包括流氓手段,将功臣屠戮殆尽。朱元璋由于出身的原因,心生偏见,打压知识分子。但是一个国家能靠武夫、农民支撑起来吗?

朱棣在起兵造反时,杀平民,一杀就是几万。攻破南京杀官员、杀宫女、百姓,杀方孝孺还搞了一个株连十族的新发明,这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事吗?

还有就是明朝官员腐败的问题,朱元璋杀了很多人,但是没能解决实际问题。你给官员的俸禄低到不够吃饭的地步,怎么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治标不治本,杀多少人也没有用。

很多人崇拜成吉思汗、朱元璋、希特勒这样的强者,不管他们杀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坏事。朱氏父子杀人暴政也被人叫好,杀掉的人也是汉人内部矛盾,也不被人谴责。

那么为什么没人推翻朱元璋的暴政?是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在军队中还有威信力。高级武将虽然有官位、爵位,但是没有实际军权,低级武将一心想往上爬,不会跟着造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普通老百姓有逆从心理,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而且这些开国武将都被制衡,又有侥幸心理,难以成事。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推翻朱元璋的能力。

但是朱元璋、朱棣已经种下了恶因,该来的还是要来,只不过是被推迟了。明朝不是亡于满清,明朝是亡于李自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