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大豆進口創2年最低,巴西大豆佔78%,專家為何不看好南美大豆

海關總署新近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大豆進口量為538萬噸,比10月份的692萬噸減少154萬噸,減幅為22.2%,比去年同期的868萬噸大幅減少330萬噸,減幅為38%。此為自2016年10月份進口量為520萬噸以來的最低月度進口量。

今年1-11月份裡,我國累計進口大豆8235萬噸,較去年同期的8599萬噸減少364萬噸,減幅為4.2%。預計12月份大豆進口量在500萬噸左右,2018年大豆進口量在8700-8750萬噸,低於2017年的9553萬噸。

11月大豆進口創2年最低,巴西大豆佔78%,專家為何不看好南美大豆

11月份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櫚油硬脂)62.2萬噸,比上月47.1萬噸提高32.3%,也高於去年同期的54萬噸。今年1-11月份我國累計進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櫚油硬脂)556萬噸,較上年同期的518萬噸增加38萬噸,增幅為7.3%,預計2018年我國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將達到或超過600萬噸,高於2017年的進口量577萬噸。

巴西貿易部近日稱,11月巴西對中國出口大豆488萬噸,比去年同期的183萬噸增加167%。1-11月巴西大豆出口量為7958萬噸,比去年同期的6580萬噸增加21%;其中,巴西對中國出口大豆6450萬噸,比去年同期的5170萬噸增加26%。

2017年中國進口大豆9554萬噸,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六成。其中,中國進口巴西大豆達到5092萬噸,佔53%。而這一數據也標準著今年自巴西大豆進口量已佔中國進口大豆的78.3%。

看好中國龐大需求,巴西正急鑼密鼓擴大大豆種植規模,迄今為止該國大豆播種工作已經完成89%,遠遠高於上年同期的84%以及五年平均進度78%。巴西諮詢機構Céleres公司稱,預計2018/19年度巴西大豆產量為1.23~1.3億噸,創歷史新高。預計2018/19年度巴西大豆出口量為8200萬噸。

11月大豆進口創2年最低,巴西大豆佔78%,專家為何不看好南美大豆

今年以來,我國擴大大豆進口多元化一直在卓有成效的開展,而找尋大豆替代品的項目也在同時進行。

海關總署12月7日已批准從哈薩克斯坦進口菜籽粕,此舉旨在實現動物飼料蛋白的來源多元化。上月我國還批准從哈薩克斯坦進口大麥和玉米。而在10月22日,我國已取消了對印度菜籽粕的進口禁令。

不過分析師指出,批准進口哈薩克斯坦菜籽粕對國內市場的總體影響甚微,因為該國出口潛力目前非常有限,2017/18年度哈薩克斯坦的菜籽粕產量僅為8.5萬噸。

2017年中國進口近100萬噸菜籽粕,基本都來自加拿大。此外中國還進口了近450萬噸加拿大油菜籽,用於在國內壓榨。

近日,世界第三大豆生產國阿根廷表示,已與中國簽署10億美元合約,將翻修一條翻修長約1020公里鐵路,用來運輸大豆等原料。而來自中國的中儲糧也與阿根廷有關方面簽訂了《油料產品貿易推廣框架協議》。對於擁有“世界糧倉”之稱的阿根廷而言,與中國展開農產品合作意義重大。阿根廷是全球最大的豆粕出口國,同時也是第三大玉米供應國。

11月大豆進口創2年最低,巴西大豆佔78%,專家為何不看好南美大豆

不過對此,中商經濟研究中心常務主任劉海飛在接受華夏時報採訪時認為,長久來看,南美大豆沒有美國大豆更適合中國的需求,美國轉基因大豆,不僅產量高、產本低,出油率明顯比國產高,且不易發生病蟲害,是其他一些國家所不能比擬的。“俄羅斯也是非轉基因大豆,應該也會比美國轉基因大豆成本高。”劉海飛說。

“中國進口大豆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其他國家輕易不好替代。今年其餘的6000多萬噸進口大豆也有是通過轉口貿易渠道抵達中國的,而美國主體貨源地其實沒變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陳及也認為,俄羅斯、阿根廷的大豆,從品種研發到種植,以及產品優勢等方面,與美國大豆是有一定差距的。美國能形成如此規模之大的大豆供應量,與美國廣袤的土地和其科技生產力優勢是分不開的。“未來的國際市場,還是要看哪個國家的大豆物美價廉,能夠保證穩定的供應,才能與之形成長期穩定的交易。”陳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