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在衡陽,

這些老校的歷史有些已經超過百年,

有些已經走過七、八十年,

她們見證了世紀變遷,

見證了時代發展,

更是將一代又一代人的“芳華”收藏。


走進這些學校,

可以感受到歷史印記;

文化的傳承,

可以回味起那些屬於一代代人的芳華歲月。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屬於她們的變遷故事。


01

第一位:距今255年

衡陽市第二中學

前身:臨蒸書院

始建:1763

創辦人:知縣陶易

憶往昔歲月:

衡陽市第二中學沿革跨過了漫長的三個多世紀;新式中學的創辦可以上溯到清代1763年,學校的始源可以上溯到清代1906年。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縣陶易在現西湖公園旁邊創建臨蒸書院,清乾隆四十二年,知縣陳篤遷建至西湖內,改名蓮湖書院。晚清時,曾國藩曾親自為蓮湖書院題匾。光緒二十八年(1906年),改為衡清官立中學堂。隨後又歷經西湖中學、衡陽縣中學、衡陽市立中學,直至今日的衡陽市第二中學,已走過近三百年的光輝歷程。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如今依然輝煌:

近三年,學生學科競賽中獲獎186人次,其中國家級獎26人次,省級獎72人次。2004年學校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線168人,錄取率高達86%。學校的奧賽實驗班在社會上享譽較高,每年的高考錄取率達90%。


02

第二位:距今140年

衡陽市第一中學

前身:船山書院

始建:1878年

創辦人:張憲和

憶往昔歲月:

光緒四年(1878年),在兵部尚書彭玉麟的支持下,張憲和在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內創辦

船山學院,光緒十一年改建東洲島,並由彭玉麟親聘國學大師王闓運任山長。一時之間,嶽麓、城南,淥江書院學子紛紛南下,大清著名書畫家曾熙主講於此,帝王之師、曠代奇才楊度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1913,船山書院一度改為農業學校,1916年,衡州府和湖南學政改船山書院為船山崇古學堂,後來改為東洲講堂。1922年,改名為船山國學院,1925改名為衡陽船山文科大學。

抗日戰爭期間遷至車江對河的陳、謝二祠,經多次變更教學地址後,於1946年仍遷回東洲島。1950年8月,湖南省文教廳和衡陽市人民政府將衡陽市立中學、私立含章中學的高中部併入船山中學,改為“衡陽市立第一中學”。1952年,湖南省文教廳又將“衡陽市立第一中學”改名為“衡陽市第一中學”,屬省重點中學。至今仍為衡陽市重點中學之一。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如今依然輝煌:

2015年高考,衡陽市第一中學理科660分以上5人,其中一名考生通過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一名同學通過浙江大學自主招生考試;文科600分以上5人,其中三名考生分別以616分、616分、611分囊括市城區前三名。一本上線450餘人,二本上線800餘人(含藝術生)。


03

第三位:距今114年

衡陽師範學院

前身:湖南官立南路師範學堂

始建:1904

憶往昔歲月:

學院最初校名為湖南官立南路師範學堂

,創建於1904年,校址設在衡陽市江東岸賽金坪。1912年,更名為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在1921年-1922年間,毛澤東同志曾多次親臨學校向廣大師生講課。1927年停辦,1928年覆校並更名為湖南第五中學,1934更名為湖南衡陽中學,1944年衡陽保衛戰爆發,學校被迫輾轉多處辦學,1953年更名為衡陽師範學校,1962年恢復湖南第三師範學校校名。1970年因為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辦,1973年再次覆校。現用校名衡陽師範學院是由1999年3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設立。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04

第四位:距今114年

衡陽市第十七中學

前身:衡州府立中學

始建:1904年

憶往昔歲月:

前身為衡州府立中學,創辦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1912年,改為衡郡聯合中學。1917年,更名為湖南省立第三中學。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馬日事變後,該校被國民黨政府說成是“共產黨在湘南的堡壘和策源地”而慘遭破壞。抗日戰爭期間,衡陽屢遭戰火,學校被迫幾度遷徙。日寇侵衡後,校舍殘留無幾,僅存外圍牆一段、操坪遺址、部分走廊和辦公室、禮堂和教室僅剩房架。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學校遷回原址,改名為省高級商業學校。1964年在此創辦衡陽地區農業職業學校,後因校舍破敗,又遇十年動亂,學校再度遷徙,在荷花坪成立江東中學,原校址成為衡陽農藥廠生產場所。

1973年經市政府批准,學校遺址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79年將衡陽農藥廠搬遷。為保護舊址起見,1980年衡陽市政府將江東中學重新遷回省立三中原址,正式命名為衡陽市第十七中學。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如今依然輝煌:

學校具備一支教學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全校有20%以上的高級教師,40%以上的中學一級教師。教研教改蔚然成風,在上級部門舉行的各種教育教學競賽中都是獨佔鰲頭。教學成績也一直名列全市前茅,每年考入省示範性高中的學生達100人左右。


05

第五位:距今111年

衡陽市第八中學

前身:湖南南路公立中學堂

始建:1907年

憶往昔歲月: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左立達、唐炬蓮、聶嘉樹、周盛丙等集資籌建,於次年稟請湖南提學使批准開辦,定名為湖南南路公立中學堂,由唐炬蓮任監督,租道后街周公館為校舍。民國3年(1914年)9月改為湖南私立成章中學校,首任校長周盛丙。

1937年10月因遭日機轟炸,學校遷往衡陽縣東鄉(今衡南縣)茶埠,1939年,由茶埠遷至衡陽縣西鄉演陂橋石塘,後又在洪江、界牌、資興、汝城多地輾轉辦學躲避戰火,1945年日本投降後,遷回演陂橋石塘。1946年經校董會決定,變賣吉祥街校舍地基及校董會剩餘財產,並發動師生捐獻建校經費,購買衡陽市城南丁家牌樓地皮40餘畝建築新校舍(現校址)。解放後,改為衡陽市第八中學,一直為我市重點名牌中學。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如今依然輝煌:

2015年,該校學生高考成績600分以上108人,一本上線571人,上線率達52.50%,二本以上963人,上線率88.0%,以上各項指標均居全市第一名,理科1人進入囊括市區理科前三名,清華北大上線4人,考取國外百強大學6人。


06

第六位:距今112年

衡陽市外國語學校

前身:南路師範學堂

始建:1908年

憶往昔歲月:

從湖南南路師範學堂中劃出的分支,始建於1908年,1915年更名為湖南私立道南中學,原校址在小西門,抗戰期間遷至洪羅廟。解放後遷至瀟湘門對河江東岸,後遷至易賴街。1958年更名為衡陽市第十一中學。2000年4月,掛牌為衡陽市外國語學校。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如今依然輝煌:

因外語特色實驗性、示範性強,外語教學成績突出,學校被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批准為“外語實驗學校”,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批准為中國日報《21世紀報》全國中學英語閱讀教學實驗基地,被省教育學會確認為湖南省外國語實驗學校,榮獲“湖南省外語教育先進單位”。2015年3月學校加入衡陽市八中教育集團。


07

第七位:距今97年

衡陽市第七中學

前身:湖南私立大同中學

始建:1921

創建人:蔣鞏根

憶往昔歲月:

1921年春,蔣鞏根(楚樵)邀請在衡陽的嶽麓高等師範同學陳憲武、段家謙、李叔圭、羅則堯等籌建,定名為湖南私立大同中學,借衡陽北門外石鼓書院舊址為臨時校舍。

1923年至1927年學校遷到江東岸唐家碼頭竹山廟,借竹山廟作為臨時校舍,1928年,學校遷到江東岸鹽店碼頭的錳礦局舊址。1937年“七·七”事變後,學校遷至茶山坳。1946年春,學校在江東岸原校的廢墟上重建。解放後,1952年9月,改為湖南省衡陽市第七中學。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如今依然輝煌:

學校於1984年開設日語教學班,2001年開辦“英日”雙語教學班,2002年被授牌為“衡陽市日本語學校”,是我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日本語學校。學校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的日語教師隊伍,其中1名教師畢業於日本札晃大學,另有日籍教師常年在校任教。日本青年海外協力隊常年為我校無償派譴日籍教師。學校每年都派出師生訪問團赴日交流訪問。


08

第八位:距今87年

衡陽市第九中學

前身:含章女子中學

始建:1931

憶往昔歲月:

前身為含章女子中學,校址是1931年借用學門前(今市先鋒路)的舊農會作為校址招生開學,學校同時還設有附小。1937年蘆溝橋事變發生以後,衡陽常遭受日軍飛機轟炸,在城的各個公私立學校,都紛紛遷移鄉村,含章女中也於1939年遷至衡陽板橋的李家祠堂。1943年更校名為湖南私立含章中學 。1945年秋,日寇投降,學校租賃黃茶嶺華成工廠子弟學校校址上課,1949年衡陽解放前,校長萬驪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含章中學由人民政府接管,與南強、平智等中學合併,成為現在的衡陽市第九中學。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09

第九位:距今87年

衡陽市第三中學

前身:廣德中學

始建:1931年

憶往昔歲月:

衡陽市三中前身為廣德中學,是1931年7月由美國教會出資興辦的一所教會學校,校址最初為楊家坪。抗日戰爭爆發後,因日機轟炸,學校被迫輾轉湘南。1938年遷至衡南車江,1939年遷桂陽,1942年遷郴州市,1944年被迫退至臨武。在遷移期間,師生們就在山谷之中,叢林深處,架起帳篷,支起鍋灶,傳授文化知識,直至1946年才返回楊家坪。

衡陽市政府1958年決定將學校更名為市三中,並在在衡陽市茅坪(現東風路)籌建,學校於1960年搬入現址。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010

第十位:距今80年

衡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原名:仁愛中學

始建:1938年

憶往昔歲月:

原名仁愛中學,由衡陽意大利天主教會於1938年創辦的,最初校址在黃沙灣。解放後更名為衡陽市第四中學。2001年,學校得到了香港實業家田家炳先生的慷慨捐助,於次年改名為衡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011

第十一位:距今77年

衡陽市第六中學

原名:湖南私立建德中學

始建:1941年

憶往昔歲月:

前身為湖南私立建德中學,1941年,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7集團軍司令長官楊森,出資購置水田100畝,以其租谷作為辦學基金,令其族侄楊錦雲、楊孤帆籌辦建學。1952年由衡陽市人民政府接收,改為六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時候,六中辦學成績突出,影響很大,尤其是在生理健康教育方面獨樹一幟,曾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表彰和資助,其代表考夫曼小姐親臨學校考察、指導工作。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012

第十二位:距今75年

衡陽市鐵一中學

原名:交通部部立衡陽扶輪中學

始建:1943年

憶往昔歲月:

1943年下半年,粵漢鐵路局在衡陽江東岸桐家壠創辦學校,名為交通部部立衡陽扶輪中學,1944年春季開始招生。1944年日寇南侵,扶輪中學未及考試就匆匆宣佈停課,學校開辦不到一年就在無形中解散。

後部分教工轉移到湖南永興,仍以衡陽扶輪中學的名義繼續辦學。1946年下半年,扶輪中學覆校,校址在衡陽江東岸獅子嶺。新中國成立以後,學校規模擴大,1952年更名為衡陽鐵路職工子弟中學,1960年學校改為衡陽鐵路師範學院,1961年改稱衡陽鐵路職工子弟第一中學,2004年,學校移交衡陽市政府管理。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013

第十三位:距今97年

衡陽縣六中

始建:1921年

憶往昔歲月:

前身為湖南省私立新民中學,創建於1921年,1958年改為“衡陽縣六中”,1998年被載入國家教育部編印的《中國著名中學》(大連出版社出版)一書。辦學以來,歷代新民人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以育人為先,以質量為本,形成了六中人深感自豪的“新民精神”: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德育為首,全面發展,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學校以“勤奮進取,求實創新”為校訓,倡導“辦學如做人”,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為人”和“處世”。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014

第十四位:距今109年

衡山縣岳雲中學

始建:1909年

憶往昔歲月:

衡山縣岳雲中學由近代著名教育家何炳麟先生等人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創辦,初名“湖南南路公學堂”,1914年改為“湖南私立岳雲中學”,1963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首批十四所重點中學之一,1984年經教育部批准,恢復“岳雲中學”校名。1992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9所首批掛牌的重點中學之一;國家環保總局和教育部授予“全國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先進學校”光榮稱號;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考核鑑定為“出國留學人才選拔基地”。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歷史的年輪還在不停的向前,

學校的歷史還在繼續。

在這裡蒸陽君祝這些傳統“老校“”越來越好,

成為所有孩子們記憶力中最快樂的地方。


一所學校一段歷史,看衡陽這些傳統“老校”如何在歷史中記錄一代代人的芳華


來源:衡陽升學綜合衡陽新聞、微博、網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