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書法的墨法?

當代尚書院


曾見一些人寫字時,寫一字蘸一次墨,甚至每一筆蘸一次墨,寫出的字全是一種顏色:烏黑。



其實這正是館閣體的缺陷之一。館閣體“烏光方”的特點就是烏黑、光亮丶方正,缺乏變化。

大家知道國畫講究墨分五色,其實書法也是如此。濃淡、乾溼就是通過筆法將水與墨的特性在宣紙上表現出來。


水在宣紙上洇化快,而墨洇化慢。寫字時通過疾徐、輕重等方法,讓墨與水在紙上呈現出由濃到淡的變化。

對於有經驗的書法家來說,還可利用蘸墨與蘸水的不同順序,來營造墨色的變化。先蘸墨後蘸水,墨色由淡到濃,反之則由濃到淡。

歷史上善用墨的名家很多。劉羅鍋善用濃墨,被稱為濃墨宰相,董其昌則善用淡墨,而王鐸發明的漲墨法則影響深遠。

回到蘸墨上,有書家主張,一件4尺草書作品,以蘸五六次墨為宜。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書法講究濃淡、乾溼、蒼潤,至於說如何用墨,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是很難用文字語言所能表達清楚的,需靠書家自己反覆去實踐、探索,才能有所體會,有時還要根據作品需要隨機應變,方可得其妙。



墨的燥與潤,濃與枯的變化與行筆的速度有著直接關係,行筆速度相對慢時,筆在紙上有瞬間的停滯,墨流多,故點畫能濃,反之則枯。書寫的速度快,墨則宜稍淡,速度慢,墨則宜稍濃。如果墨已調好,書寫過程中運筆速度又變化不定,那麼可以通過控制筆毫的含量來掌握墨跡。快書時多蘸墨,慢書時少蘸墨。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紙墨相發”,用墨的關鍵技巧是施墨,由於水墨落到紙上有滲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時,必須要把握準分寸,否則失控就會敗墨,失去墨韻,其規律是:“飽筆滲化快,渴筆滲化慢。”為使墨的控制準確而合度,如何把握筆速就是關鍵環節了。


其要領是:“飽筆須快,渴筆宜慢。”墨色的變化須任自然,切忌寫一字蘸一次墨,頻頻停筆蘸墨必然擾亂連續書寫的節奏,不能產生墨韻變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關係。通過對比表現出墨色的自然變化。

注:附圖為當代行草名家李海劍先生作品。


樓蘭相守


過去不了解墨法的意義,現在越來越覺得墨法的深奧。難掌握極了。






蘭齋之後


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清”或“濃、淡、幹、溼、黑”,說法不一。墨法亦稱“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謂水墨者,字之血也。故臨池作書時極為講究。墨過淡則傷神彩,太濃則滯筆鋒。必須做到“濃欲其活,淡欲其華”。宋姜夔《續書譜·用墨》雲:“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雲:“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用墨作風,一方面往往因時因人而異。如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劉墉喜用濃墨,王文治專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書體風格、紙張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二曰:磨墨之法。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雲:“研墨如病,蓋重其調勻而不泥也。”研墨要涼,涼則生光。墨不宜熱,熱則生沫。蓋忌其研急而墨熱。又李陽冰曰:“用者旋研,無今停久,久時塵埃相汙,膠力隳亡。如此泥鈍不任下筆矣。”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雲:“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運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硯池水,令墨滯筆沍,須以水滴汲新水臨時斟酌之”,“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大強,是大忌也。”


書風法雨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書法藝術形式中一個重要課題。“字本與筆,而成於墨”“肉生於墨,血生於水”,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 只是從字面理解的話,就如古人所說的“墨分五色”,但這五色卻各分秋色,各有各的屬性,因為書法的整體畫面感是由“墨”來決定。所以熟練運用墨以及瞭解墨濃、淡、幹、溼、焦五種,進而用墨法。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不同觀點。


歡橙墨客書院


談到書法的墨法,我的理解就是書法用墨之法。首先是墨的選擇,墨分為油煙墨和松煙墨兩大類。選擇質地堅細、色澤黑亮、㬵質適中的為宜。其次是磨墨,磨時墨直、順時針、力量適宜。再就是初學書法可選練字用墨汁就可以了,硯臺最好,墨盒也可。切忌兌水,易味道變臭。作品創作或收藏的要用好墨和墨汁。墨汁名牌有一得閣墨汁、中華墨汁等。墨是徽墨最佳,品牌自己選擇。

關於如何用好創作中的墨,書法離不開“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她與書法創作互為緊密相關,當然墨這個環節十分重要,要靠自己悟性去體會,熟能生巧。

以上兩問題專業書法書藉中都有介紹,以上資料供各位愛好者參考。致悅學樂書的筆友們:心清自得詩書來,室靜時聞翰墨香!


任延梅1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墨法的純熟掌握,還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精進。不當陳述,希能批評指正。

咸陽鄭秦雲


鄭秦雲




墨分五彩,墨法非常真是不虛,非常重要。毛筆是上蒼對中華民族的恩賜,其最大優勢和特點就是無窮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了墨色~墨法的變化。


秋162154467


想當初初學時,也是急功近利,好問一些困惑的問題,久而久之,就自我化解消除了,老話說功到自然成,書法也不例外。久而生津,熟能生巧,一些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看了幾個回答,大都說的專業具體,這裡不必重複。但我要說的是:現在的筆墨紙硯,都是打開即用,省時省力省費解,一旦下筆試煉,那就自然感覺得到。

至於墨法在書法作品中的運用,全看個人的喜好與角度,有的人全篇濃墨,就像我們常說的濃墨重彩,寫出來的字就頗見氣勢,前提是會寫字的真正書家,而不是那些沽名釣譽的假醜惡之徒。還有的人喜愛枯墨,全篇下來,基本不怎麼潤筆,有些生拉硬拽,就會出現焦枯的症狀,如果整篇皆是,那就一堆乾柴,只有遇到烈火才能爆燃勃發。

我們一般看一幅作品,基本是從點、線、塊幾個方面入眼,要看墨跡分佈是否兼清兼淡,或者不是一馬平川一種筆跡墨色,要濃淡適中,修法和度,但絕不是中規中矩一成不變。

個人看法,一幅作品成功與否,濃墨、重墨、幹墨、枯墨、淺墨、皴墨都應該有所體現詮釋,並且狀態分佈要有高山,有平川,有起伏有跌宕,正所謂古法雲:胸中有丘壑,筆下起烽煙。

蘇子的詩句最形象,也最說明問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