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契 賞 美
——殷墟新見甲骨文字探賾之五、六
五、亞添新飾
原甲骨片高11mm,寬12mm,龜腹甲殘片,土黃色。甲骨文單字刻作“
” 。該片殘存三字,應為“……戌卜……亞……”。
《說文》:“亞,醜也。象人局背之形”。
《新編甲骨文字典》(劉興隆著):“亞,象四屋相連之形,為建築物之平面圖”。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亞,據甲骨文
墉字所象之形,與殷墟陵墓所呈之
形相參照,甲骨文亞字蓋象古代聚族而居之大型建築平面圖形。殷代之城墉、廟堂、世室、墓葬沿用此形,即《周禮•考工記》所謂之殷人四阿重屋。阿、亞古音同,故通用”。
與常見的“亞”字不同,此“亞”字四角多出四點,作“
”。多出的四點一般在古文字學上稱為“飾筆”。
下圖為“亞”、“戣(有釋朿)”兩字的本字與飾筆寫法:
“飾筆,亦稱裝飾筆劃、羨劃、贅筆,是指文字在發展演變中,出於對形體進行美化或裝飾的角度添加的與字音字義都無關的筆劃,是文字的羨餘部分。”(劉釗《古文字構形學》)
常見甲骨文書籍中“亞”字的寫法一般有幾種:“
”、“
”、“
”、“
”(見下圖左)。《甲骨文合集》(3524#)中有一“婭”字的“亞”部刻有飾筆,作“
”(見下圖右)。如“婭”釋為合體字“母亞”,則為在合體字中的寫法。
除“
”而外的甲骨文“亞”字再未見有帶飾筆的寫法,故此片中的“
”字當為唯一一片單獨亞字帶飾筆的。
【注:上圖左下兩字也有釋“棕”的】
六、疑神疑鬼
原甲骨片高21mm,寬17mm,牛肩胛骨殘片,土黃色。甲骨文單字刻作“
”。殘句為“……貞乎……
……”。字從辛頭從大,音義不明,所象形不明。
甲骨文中與之相近者,有“
”、“
”、“
”等幾字。學者對幾字的釋讀各不相同。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雲:“
,同
”。“
釋鬼”。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說:“魌,
象一人戴假面具之形,或釋作魌。”。
僅從字形類比,“
”字與其它幾字所從之形既有似同之處,亦有明顯區別,難下定論。
殷墟和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銅面具:雙耳大多有穿,可懸掛、佩戴裝飾或為作法通神之物。
閱讀更多 聞是書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