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到底有沒有城牆?專家多方尋覓,至今仍無所獲

殷墟遺址發掘的歷史迄今已近80年,發現的幾萬片甲骨卜辭和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白陶器、象牙器等舉世聞名,發掘清理的殷代墓葬數以千計,清理揭露的殷代居住遺蹟亦十分可觀,而且在殷墟的範圍與佈局、殷墟文化分期、商王朝社會生活史、商王朝與方國關係等課題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收穫。

殷墟到底有沒有城牆?專家多方尋覓,至今仍無所獲

考古學家為了最終證明這裡是都城,幾十年來的心願就是找到城牆,但遺憾的是尋遍殷墟,卻只在小屯村西面發現一條750米長的壕溝,直沒有發現城牆。城市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而城牆又是城市的標誌。

我國古代的都城一般都有內外兩重城牆,內城主要是宮殿區,外城則是居住區、手工業作坊區等,城牆外還有壕溝等設施。那麼,作為商代晚期的一代王都,殷墟都城究竟有否如鄭州二里崗、偃師商城那樣的城牆建築?

殷墟的城牆問題遂成為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之一。對殷墟城牆問題的研究,學術界基本上可分作肯定和否定兩派。

否定派認為殷墟原本無城牆。1979年出版的《商周考古》一書認為“也許在小屯附近根本就沒有城牆”,此後,王仲殊、殷瑋璋、俞偉超、徐芳等先生相繼發文,認為春秋戰國時代始才普遍築城,中國早期都城往往沒有城牆,城牆不是都城的主要標誌。楊錫璋先生認為有無城牆不是決定王都的主要依據。古代的天子守在四境,而都城地區不一定必有城牆。殷墟無城牆,而在周邊地區也設有軍事重鎮。之所以如此,是由於王畿內血緣關係較濃,宗族觀念較強,內部較團結,而無須修築大規模的城牆設施。

商代的王都建設可以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湯至仲丁以前。這時商王朝統治還未穩固下來,時常受到夏族的反抗和其他民族、邦國的襲擾,不得不設堅固的城垣來保衛商王朝的政治中心。

第二個階段是仲丁、河亶甲至盤庚以前。這一時期,商王朝內亂外患不斷,國力削弱,不得不經常徙都,以致於無力和沒有充裕的時間去建造大規模的城牆。

第三個階段是盤庚遷殷之後至紂亡。這時,盤庚遷殷,“殷道復興”,尤其是武丁時期,國勢大振,到處征戰討伐,敵對民族邦國根本不可能襲擾到殷都地區,商王朝也不用過分擔心發生大規模的內亂和經常遇到大的洪水災害。商王朝利用宮殿區周圍的洹水和壕溝設施,在周邊地區設防,即可保證殷都的安全,故建築大規模的城牆設施也就沒有必要。而且盤庚遷殷之後,商王朝軍事上的熱點遠離王都,統治者處在四方商族武裝力量的拱衛之中,在殷都興建大規模防禦工程的任務並不十分迫切。

另外,如果殷墟有大規模的城牆設施,在限定調查、發掘範圍的前提下是比較容易發現的,但殷墟發掘已有近90年的歷史,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範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探和重點發掘,曾多次專門探索城牆遺址,但始終沒有發現城牆的遺蹟。

對殷墟來說,周人滅商之時把殷都的宮殿、宗廟、城樓等建築付之一炬,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周人絕對不會愚蠢地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把殷都的所謂夯土城牆全部夷為平地更不會為“洩胸中久鬱不平之氣”,派人把城牆地下基槽部分也破壞得蹤影不留。

肯定派認為殷墟原本有城牆,之所以殷墟至今未發現城牆,有一定原因。鄭振鐸認為,殷墟有倚河而建的特點,且在宮殿宗廟外圍環繞著防禦性溝壕但我們並不認為這是殷墟僅有的防禦設施,也不能作為股墟無城牆的依據。之所以未發現城牆,可能系做工作還不夠。張光直先生認為殷墟沒發現有城牆,是由於“小屯遺址並未完全發掘,發掘者大概也並未專門去尋找城牆。既然小屯階段以前的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都已出現城牆,那麼將來通過更深入的調查而發現小屯遺址也有城牆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朱彥民先生認為古代只有國都才設防,國都之外並不怎麼設防。殷墟原本有城牆,甲骨卜辭和文獻中有線索證明。之所以殷墟不見城牆,“除了夯築土牆不耐風剝雨蝕以及附近居民無意識的破壞之外,更重要的跟朝代更替之際征服者的破壞有關”他認為在中國上古史中,“許多王朝的最後都城總是被破壞得最嚴重,致使如今的考古發掘中,這些都城只見宮殿基址而不見城牆遺蹟。還有的學者從古代文獻和商代後期的實際情況分析,認為殷都應有城牆。特別從甲骨文材料看,其中如“邑”、“南門”等記載表明殷都築有城牆。

不過,殷墟附近的自然環境除洹河的沖積外,並沒有大的變化,而在如此長的時間裡既然沒有發現城牆的痕跡,恐怕有城牆的可能性應該是比較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