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西遊記》中的車遲國


尋覓《西遊記》中的車遲國


車遲國三大仙

1.“車遲國”地點考

西域雖然有道教的遺存和傳播遺蹟,但並無國家將道教奉為國教,所以車遲國中將道教作為國教的情況一定是杜撰和子虛烏有。與“車遲國”發音相近的一個西域國家名曰“車師國”,位於吐魯番盆地的交河畔,扼守關鍵交通要道,是西域重鎮,武帝到宣帝時期漢匈之間對其展開了長時間的爭奪,最終車師歸降於漢朝,公元450年車師國被匈奴所滅,併入高昌國,從此再無車師國之名。道教是否傳入車師國現不可知,但車師國從未以道教為國教,也從未採取過滅佛的舉措,反而是遵奉佛教為正朔,且在當時還是一個佛教中心。在玄奘西行之時,車師國已經不復存在,交河流域的車師國故城也已屬於高昌國。

尋覓《西遊記》中的車遲國


車遲國王

那麼車遲國的原型是何呢?其一,在元明語言發音之中,“師”字為“申之切,平聲二支,施小韻”,“遲”字為“陳知切,平聲二支,馳小韻”,可知“師”同“遲”在明代的發音較現代更為接近,“車遲國”是借“車師國”的音轉而虛構國家。其二,前文已述,車師國後併入高昌國中,在西域高昌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胡漢雜居,人口成分比較複雜,但漢族人口占有很大的比例。

尋覓《西遊記》中的車遲國


漢朝設立“戍己校尉”遷徙大量漢人屯戍於此,而後魏晉及後梁時期為躲避戰亂又有大量漢人西遷,所以高昌國社會一直是以漢民族為主體。加之魏晉和後梁“太平教”都發展極為繁榮,社會信徒眾多,所以其受到了較深的道教影響,在高昌國的墓葬和建築之中,都保留了大量的道教色彩,高昌國在西域中是道教文化較為深重的一個國家。故,“車遲國”有來源一個是古“車師國”音轉,一個是在古“車師國”故址上的受道教影響較深的高昌國,兩者合二為一,誕生虛構的遵奉道教為國教的“車遲國”。

尋覓《西遊記》中的車遲國


車師國故城

2.“車遲國”故事考

車遲國故事最早出現的書面材料是古朝鮮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該書成書於元代,其中的“車遲國鬥聖“故事已經同吳版《西遊記》中的故事大體一致,可以說明的是該故事並不是吳承恩或者《西遊記》的作者所獨創。

尋覓《西遊記》中的車遲國


《西遊記》的故事形成是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吸收了唐宋元時期的小說和民間傳說故事整理而成的。據可知資料,在唐宋時期,玄奘西去取經的故事之中並無有關佛道衝突或者競爭鬥法的故事。唐朝時期的佛道故事和小說傳奇之中,因為唐王朝的尊道抑佛的傾向,其佛道衝突甚至頗有“夷夏之辯“的意味,遵奉道教為漢族正統,大多表現的是僧人的愚昧無知,在鬥法中也是道教佔盡優勢,體現了道勝於佛,尊道抑佛的主題取向,所以該故事的起源不會是唐朝。宋代佛教更加世俗化,佛教故事也多進入話本小說之中,玄奘取經的故事也已經演變為小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但其中並無佛道相爭的內容,並且宋代三教合流,兩教衝突並不明顯,政府官方也大多數時候採取崇道政策,所以此故事也非宋代產生。

尋覓《西遊記》中的車遲國


元代蒙古人入侵中原,佛道重新開始爭奪正統地位,在公元1255年,大汗蒙哥召集了佛道大辯論,號稱“戊午之爭”,全真教全方面落敗,最終輸給佛教導致了衰敗一蹶不振,其在民間的勢力也極大的落後於佛教,在這種情況下,在給朝鮮的官方學習漢語的書籍之中,出現借玄奘表現佛勝於道的故事也是情有可原的。

尋覓《西遊記》中的車遲國


故,“車遲國鬥法”應是起源於元代的“戊午之辯”佛教大獲全勝之後,並吸收了民間的志怪神話小說和傳說,以及以往傳說故事中的佛道鬥法的成分而形成的佛教戰勝道教的神話故事,後由《西遊記》作者將其改編而形成如今看到的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