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民:以專立根,以博求己——談一點寫楷書的感想

學習書法,有的人打下楷書基礎便轉行草,有的人打下楷書基礎後仍然堅持探索,求變併兼學行草。我則屬後者。

我自小受家父影響,學過柳公權、顏魯公,也無高人指點,只是戲墨而已。入伍後從事文化工作,我才真正從唐楷《九成宮》入手,照貓畫虎,經過幾年的練習,得其挺秀儀態,但結構拘謹、呆板、模式化,用筆過於纖細,清秀有餘而厚重不足。知其病,尋其藥。當我發現歐陽詢的《皇甫君》,其中那種灑脫、險勁、聚散所表現出來的大氣和神采立刻把我吸引住了,知此帖乃醫我字病良方也。於是我投入到了《皇甫君》的臨習,找其規律,發現特點,有的放矢地抓自己要的東西,特別是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字,放開膽子把字寫大、寫散,大橫大捺放出去寫。還有的字需要寫小、寫緊,對大字加以修飾、補充。這樣,經過上下字險絕、欹側、方正的搭配,便出現了曲線的和諧美。我大膽把它用進創作中,字的結構開張而有變化了。第二年我創作的楷書四扇屏入選第二屆正書大展。之後的一個階段,我寫字雖不純是"歐味",但仍然保留著當時在《皇甫君》中體會到的那幾點。

胡立民:以專立根,以博求己——談一點寫楷書的感想

胡立民書法

我的楷書雖說入了國展,但不敢滿足。我感覺自己的筆畫過於細長,欠豐滿、敦厚,像耍大槍,排列也多以平行出現,仍需要努力改變。不斷學習、不斷否定自己就是求己的開始。於是我又把歐陽詢的《化度寺》作為我吸收營養的來源,按照我自己的藝術觀點和審美取向,用歐字補歐字,以歐字破歐字。《化度寺》裡有《九成宮》、《皇甫君》所不具備的明顯特徵,如結字的高古、筆畫的樸厚。特別是橫畫排列角度由斜到平、由平到斜的變化,使字內空間的調節非常豐富,字外又不失於平正,筆畫粗細的搭配,用筆節奏的控制等,是我對《化度寺》體會最深的幾個方面。我又一次把我自己字裡習慣性的細筆變粗,且注意用到適當位置,使字變得靈動,增加了韻味。更主要的是運用《化度寺》裡筆畫角度的變化,打破了我原來字中的平行筆,使之免於呆板,且一直受益至今。學歐三帖,前後大約十年,我先以《九成宮》立了根,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取他帖之長,使我收益很大。在朋友們的鼓勵下,1993年春我寫了一本簡化字《楷書愛國詩篇10首》,後由長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字裡還明顯地存有"歐味"。應該說,是歐字給我打下了正書基礎,算是個"根"吧。我的老師和朋友曾提醒我:歐字容易寫板,一不小心便成了美術字。回頭看了別人的歐書,再審視一下自己,還大多染有此病。書一發行,褒貶不一,褒者說有自己的特點--清秀灑脫;貶者說少高古和靜穆等。我冷靜地分析了自己:能在《九成宮》的基礎上,把其他兩帖中的優點(只是從我個人角度去看)統一在我的審美意識下創作且能和諧,但確實少高古、平和、溫潤之氣息。

胡立民:以專立根,以博求己——談一點寫楷書的感想

學書有階段性,意識也有階段性。同一本碑帖,前後十年看就大不一樣。比如《孔子廟堂》,原來我就看不出好在什麼地方,隨著鑑賞能力的提高,我漸漸能體會到它那純靜、恬淡而溫潤的氣息了。它那輕鬆自然的筆畫,特別是戈鉤和長捺,像打太極拳,從容地送出又能含蓄地收住,這一點是我所做不到的。我反覆讀帖,揣摩和體味虞世南寫《孔子廟堂》時的心境及字中主筆的運用和章法的構成與其心境的關係,最後真正意識到自己還在只注重技法、不重精神、不知如何用技法表現精神的階段。我潛心於《孔子廟堂》,逐漸感悟到,書法創作筆畫的自然、結構的平和完全是創作時心態的驅使,並非平日積累的再重複,而是再加工、再創作。原來我的"扛肩"、筆畫的生硬、秀多拙少,可以說是以往臨帖的堆砌和拆裝,還沒有用一種意識、心態去調動我所學過的各種技法去創作。實踐使我認識到,臨帖是學書最基本的手段,體會帖裡作者書寫的心境則是要旨。

胡立民:以專立根,以博求己——談一點寫楷書的感想

在臨歐的三個帖中,初期我還沒有摸索到此法,只知道寫得和原帖相似,但不知道為何要這麼寫,與作者的心境有什麼關係。到臨《孔子廟堂》時我才明白以上的道理,已開始由表及裡了。我字從此開始放鬆下來,不"拿架子"了,這是學習楷書以來最大的收穫。對唐楷的練習到《孔子廟堂》算告一段落。回首自己十幾年沒有走出唐楷的圈子,就這一點而言還是專一的,但就學了兩個書家的四個帖而言,也算是先專後博了,因此,作品也似乎有一點自己的影子了。但我深知唐楷法度的森嚴,在情趣和味道上仍要努力。我上追隋碑,尋唐楷之源頭,力爭找一些最初的古樸典雅。我又從《蘇孝慈》中受到啟示,得其字形古拙、朴茂之趣。後又臨了包括《秘丹墓誌》在內的幾種墓誌,力爭將其天真爛漫、質樸無華的特點融進自己的字裡,使其日見豐富。我又有兩幅楷書作品分別入選了全國第四屆楹聯展、第三屆正書展並獲全國最高獎。

胡立民:以專立根,以博求己——談一點寫楷書的感想

胡立民書法

藝術的生命在於求變求新。求新是指中國書法長河中的新,是大課題,求變則是小課題,求新只是我遙遠的目標,求變可是我眼下的追求。儘管離我追求的目標還相差甚遠,但體會還是很深的,總結起來有幾點:

一是不能用同樣的態度和方法臨自己所喜歡的字帖。在主臨好一帖之後,就要善於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以其它帖之優長做補充。這時,臨帖就要選帖裡的一個方面去學,這就是主攻和博採相結合。如果不加分析,不分主次地去臨每本帖,最後仍丟掉的是自己,上手的東西只有你最後臨的那本帖,費力不討好。

胡立民:以專立根,以博求己——談一點寫楷書的感想

胡立民臨碑書法

二是不把"博採"當成加減法。一說博採,有的人就認為,把柳點、顏撇、歐捺相加便是,這是誤區。博採是在學好一家之後,並在藝術觀點逐漸提高中,用較固定的審美意識把所學到的其他帖裡的優點加以合理地調動、有機地結合,從而進行的一種加工和創作活動。

三是將行草中字型的變化用於楷書創作上。楷書雖說字字獨立,但絕非大小一樣,如列算子。楷書的變化也要講順勢造型,才能達到全篇融合:大小相配有節奏,聚散相補可融合,欹側相生出韻律,長扁相宜得情趣。

四是要掌握一個字的多種寫法。書法創作要充分運用繁體字、異體字,它對調節章法、安排佈局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以上四點並非經驗,只是我的一點探索和體會吧。不過我一直有一種想法:在書法藝術上追求變總比守著某家不動強(也守不住),但變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符合書法本體的藝術規律的情況下求變,否則會墜入野道,變的狂俗,就事與願違了。希望有志於書法創作,特別是楷書創作的朋友,要充分認識變的重要,更要認識變的根本,這樣才可能邁出“既有古人氣息,還有時代風格,又有自己個性”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