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經濟學家的話,聽聽就好

那些經濟學家的話,聽聽就好

人總是對未來充滿好奇,但又無法洞悉。於是,傳說中像姜子牙、李淳風等等算出後事如何的人,都被貼上了神性,受人膜拜。在變幻莫測的經濟領域亦是如此,經濟學家的成名都是靠預測。

2006年3月,高善文提出資產重估理論,預言股市大漲,隨後的一年半的時間裡,上證指數不出其所料。在參加的8次新財富評比中,他和團隊獲得了5次第一。後來的次貸危機成就了明斯基,也讓2008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大幅跌至6.8%。國內外經濟學界對2009年的總體經濟形勢都表示悲觀時,諸建芳團隊最早、最堅定看好中國經濟復甦。第二年,中國GDP增幅達到了9.2%。他也因此獲得了新財富最佳宏觀分析師的第一名。2014年,剛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辭職下海三個月的任澤平,發出“黨給我智慧給我膽,5000點不是夢”的吶喊。此後一年,股市狂飆,任澤平揚名天下。

1997年9月,供職於大摩的謝國忠看到香港通過控制房地產的供應量來提高價格,認為這是人為吹起的一個資本大泡泡。他斷言香港房價必將腰斬。隨後一個月,經濟危機爆發,香港房價暴跌70%,隨後進入漫長的調整期,直到2003才開始企穩。謝國忠因此一舉奠定江湖地位,連續幾年被評為亞洲第一分析師。

當然,世上沒有神,未來也沒有那麼好預測。謝國忠自香港樓市一戰成名後,就和內地房價幹上了。從2004年起,他就堅定地看空內地樓市,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發表諸如“有史以來最大的房地產泡沫將於近期破裂”、“2012年中國房地產將會崩盤”、“房價下跌遠未結束,市場將在2017年觸底”的言論。因為一貫的堅持,他被封為中國樓市的“空軍司令”。

然而,事實如江湖所言“聽志強,住洋房;聽國忠,住茅坑”。這一路打臉過來,謝老師也繃不住了。2016年,他還在忠告年輕人將除房子之外的資產變現,保持流動性。不過他很快補充了一句,原本也想把房子賣掉的,但是家人不同意。看來謝老師之前的震驚體還是嚇不倒家裡的領導。

今年一月,他在互聯網脫口秀節目《上座》上公開表示調控是一個買房信號。最近一次發言是在2018年7月,搜狐智庫的採訪中他說,“棚改貨幣化收緊地方還可發債,房價不會下跌”。話一出口,群眾還以為是任大炮附體。

對於預測,還是咬緊牙關賭一面的好。謝老師當了十幾年空軍司令,好不容易投奔敵軍,結果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調下,左右兩邊被打臉,真疼。

如果說預測未來打了謝老師的面子,那看過去的數據和說現在的事,就是經濟學家們的裡子。但是,現在形勢複雜,各類專家學者的解讀分析混雜,就連裡子,也要好好甄別。

前兩天,高善文博士在安信策略會上說:“為了更好的理解未來我們總是回顧過去,回判當下。”他在會上講了過去的供給側改革、去槓桿,但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關於當下和未來房地產的論述。

高博士認為由於過去的去庫存運動導致目前房地產庫存處在歷史低位,也出現了新的調整。但他“並不認為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房地產價格將出現大的調整”。他說:“如果不能解決擴大供應的問題,那麼價格就很難真正被控制住。問題是,未來需求的增長還靠得住嗎?如果需求靠不住了,不妨坐下來等一等,等市場自己去調整。”

那需求到底如何呢?首先他認為:“中國的城市化率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增長還沒有結束。”但光有空間不行,還要有錢買房才行。“居民槓桿率是不是非常高,從而使得在金融層面上支持房地產上漲的力量受到了抑制?”他說:“BIS(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居民槓桿率處於中位數的水平,偏低。”“實際上,大家擔心的不是居民槓桿率水平太高”。

2016年,轟轟烈烈的房產去庫存開始。再加上貨幣化安置及15年連續降準降息帶來的充沛彈藥,全民搶房。且不說去掉的庫存變成了潛在的庫存。單說居民部門的槓桿,中國居民部門總貸款僅僅3年多就翻了一倍,佔GDP的比重達到47%。高博士看到的是數值不高,且與發達國家相比也處在中游。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我國居民部門在GDP分配中所得份額較低,因此在槓桿率計算時自然很低。

看債務問題,最好的方式是看償債能力。從這角度講,居民的槓桿應該看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目前,居民部門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經高達93%,收入很快覆蓋不了債務。另外,很多年輕人聽了樊綱老師的話,不但掏空了“六個錢包”,還問朋友東拼西湊借了一堆,這些都是沒有計入的隱形負債。因此,居民部門的實際槓桿率已經很高,根本沒有多少舉債空間了。


那些經濟學家的話,聽聽就好

居民部門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

再說回房地產問題,過去國家放水的錢本意是希望流向實體經濟,結果也看到了,任大炮一直把謝老師按在地上摩擦,房地產架空了整個經濟。去庫存實際上是把槓桿從房企轉移到了居民頭上,天量的債務已經捆綁在房子上。過去兩年居民每年舉債7、8萬億,佔當年GDP的比重達到10%,體量相當大。

居民槓桿沒有空間,實體缺錢,如果再要舉債炒房,恐怕要“洗洗睡了”的可不止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了。

為了堅持不洗不睡,最好的思路就是開源,提高收入。而打工賣命一直是我們收入的主要來源。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4620元,佔可支配收入之比達到56.3%,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好,你我也好。

不巧的是,冬天來了。為了度過難關,從上到下都在為企業加油鼓勁。其中呼聲最高的就是減稅降費,如此急切的一條重要原因是明年1月1號,社保將由稅務局徵繳,中小企業急需要具體的政策來抵銷用人成本的激增。

可是眼看都要到年底了,各部門的預算已經開始上報彙總,減稅降費仍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到了12月初,千呼萬喚,結果推出一個不裁員退50%失業保險費的政策。對於一個工資總額單位承擔比例僅為2%的費用,實在不能多說什麼。

海通的姜超博士這半年來一直在為減稅降費奔走呼告,他的數據翔實,分析到位,令人欣賞。但最近畫風也開始轉變,從去槓桿的措施到最近的稅收降低緣由的分析都變得曖昧。也許是年底壓力大了吧。(槓桿問題已經在之前的《槓桿的前世和今生》一文中進行了闡述)

今年9月份,國家增值稅稅收增速由正轉負,10月份財政收入、稅收收入、增值稅收入全面轉負。姜博士在《鳳凰涅槃——2019年經濟與資本市場展望》中分析道:“說明減稅確實已經開始,而且力度也不小”,“一方面得益於今年5月份政府下調了1%的增值稅稅率,另一方面,10月份個稅的下調開始了”。

不得不承認,稅肯定是降了。但10月的稅收收入增速同比驟降至-5.1%,絕不是“力度不小”的減稅結果。按照社保轉稅務局徵繳的思路,觀察宏觀下的微觀運行最好的視角就是稅收。為此,民間磚家Mr.Fachai也做了一張表,供大家參考。

那些經濟學家的話,聽聽就好

2018年1-10月全國稅收收入明細(單位:億元)及同比變化,數據來源:財政部官網

1-10月的數據其實看不出什麼大問題。但是把10月單獨拆解,就會發現許多有意思的事情。增值稅同比只減少了2.8%,153億元。經過測算,5月份增值稅稅率降低1%,全年可減稅2400億元。分攤到每個月大概200億元,這與當前的數據基本吻合。另外,10月新個稅實行,較9月少收了316億元,增速從20.8%下降到7%,但還是正的。

把兩部分合計起來,仍然不夠全部減少的稅收,更何況還有其他增加的項目。那麼造成稅收在10月迅速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呢?表中其他轉負的分項直接告訴了我們答案。

首先,企業所得稅降低10%,企業所得稅是按照繳稅後的企業利潤計算,可見企業的日子的確不好過。其次,國內消費稅更是驟降61.6%,消費疲軟也可以從車輛購置稅佐證。至於印花稅,特地把證券交易的印花稅單獨列出來,只為呵呵。

如此看來,稅收的減少,有減稅的作用,但更加現實的問題是:稅基少了,10月尤甚。

11月底,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在解讀1-10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數據時說:“工業利潤繼續較快增長”,其中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3.6%。即便10月份單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480.2億元,也同比增長了3.6%。包括企業成本、負債率等等指標一片欣欣向榮。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都是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雖說不能代表全部,但至少可見一斑。奇怪的是,單從10月份利潤增速來看,感覺和企業所得稅的減少反映的情況南轅北轍。難道大企業生活滋潤,廣大中小企業在苦難行軍?

把1-10月數據按照傳統的同比計算方法(即當年值與去年同期值之差比去年同期值)重新進行計算,並與統計局數據進行對比。不需要微觀地逐月剝離,問題就出來了。

那些經濟學家的話,聽聽就好

2018年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明細及同比變化,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傳統計算方法下,除了國企以外的其他性質企業利潤同比全面下降。其中私營企業更是驟降30%,這也直觀的反映了為什麼都在呼籲幫助民企。其他的股份制企業和外企體量佔總體比例也很高,也普遍降低了10%左右。至於集體企業雖然降幅震撼,但體量很小,就忽略不計了。

由於單月的分項數據沒有公佈,所以這裡只做了總利潤的計算,2018年10月與去年10月的7454.1億元同比減少26.5%。這與何博士解讀的結果仍然大相徑庭。

那麼統計局口徑的數據是如何得出的呢?原來,統計局採用的是“可比口徑的增長率”,把那些去年營收2000萬以上今年不達標的企業從樣本庫中剔除。注意,是同時把去年和今年的數據一併剔除。當然,如果是樣本庫裡企業增加,也應補充去年的數據。

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在特殊情況下,這種方法會與傳統方法出現極大反差。舉個例子,假設去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只有A和B,總營收分別為8000和2000,利潤分別為800和200,總利潤為1000。到了今年A企業燒高香營收做到了9000,利潤上升為900,而B運氣差,營收只有1000,利潤降到100,被從樣本庫中剔除。那麼常規的同比利潤增速計算方法,結果為:(900-1000)/1000=-10%。如果採用統計局的方法,需要把企業B的利潤從去年的總盤子裡剔除,如此一來去年的總利潤縮小至800,增長率隨之變為(900-800)/800=12.5%。增長率一下由負轉正。

這種正負跳轉的統計差異其實在常規情況下很少發生,特殊情況就是大量B企業營收出現問題,被剔除出樣本庫。結合今年前個5月的數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為372698,而在去年前5個月,這一數據為378959,6261個企業被剔除出樣本庫。遺憾的事,從那以後的數量就查不到了。但從10月數據來看,這種數量上的減少並沒有緩解。而且,消失的企業應該主要集中在外企和民企。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和前述的稅收數據相互佐證,我們就可以發現,除了國企,其他性質的企業日子都不好過,而且到10月為止,情況並沒有好轉。進一步,居民部門的就業情況、收入水平和債務問題,可想而知。

尾聲

有些經濟學家的話,其實聽聽就好。馬雲在12月1日的浙商會年會上說:“經濟學家是對昨天的總結,而對未來的把握,有時候是一種直覺。完全按照經濟學家說的做,就麻煩了”。這不是馬雲第一次不相信經濟學家了。從6年前到現在,他至少三次說過類似的話。

信錦鯉不如信自己,信專家不如信數據。數據雖然不會說話,但也不會撒謊。狂熱和悲觀都會傳染,只有收入、利潤、利率、數量、比例等等冰冷的數字才是冷靜的源泉,能夠訴說真實的故事。

所謂的直覺,大概是作為一個從業者、一個企業家,乃至一個公民,用聽到的悲歡、看到的沉浮和感受到的冷暖對數據做出的最好註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